神話降臨

第二百零八章 一出好戲

不提楊國忠和安祿山之間的勾心斗角,卻說醉云樓一戰,使得當初掠走楊貴妃“荔枝”的那位“俠盜”,再次聲名鵲起。

長安市井之間,對于醉云樓上所發生的事情,傳的那叫一個繪聲繪色。

甚至有些說書先生將這些編成了故事,街頭巷尾講起來,總能引來多人圍聽,叫好聲不絕。

“叮當。”

邵陽丟下幾枚銅錢,微笑著起身離開,這已經是他聽過的第七個版本。

有趣。

不過,時機也已經差不多了。

從進入時光碎片開始,邵陽一路的所作所為看似漫無目的,其實,卻是邵陽仔細布局的結果!

他有系統,有任務,讓他對時光碎片的主要“劇情”更早熟悉的同時,也限制了他的方向。所以,邵陽所做的一切,就是為了能夠順利完成他的任務!

首先就是第一條,在唐玄宗面前獻策——

根據這一時光碎片的“安排”,邵陽只是一介書生,他怎么才能在御前獻策

在這個時代的背景下,還真有一條捷徑!

名聲。

千秋節。

只要邵陽有足夠的名氣,就有可能在千秋節上得到在唐玄宗面前奏對的機會。

當然——邵陽敢行事這么囂張,也有通遠道長就跟在身旁的緣故。

“是時候了。”

邵陽心中一動,起身直奔他的目的地。

吏部!

韋見素,后來安史之亂時隨從唐玄宗入蜀,以此為功,在他死后被追贈司空,賜謚忠;曾任唐朝宰相。不過,此時韋見素還只是擔任禮部侍郎,也正是他,主持千秋節天下文武之才自薦之事。

其實,千秋節自薦,在最初推行時,確實讓天下不少文武英才匯聚而來,為朝廷網羅了不少英才。

但隨著唐玄宗的日漸懈怠,這一盛事也逐漸開始變得敷衍了事。

在外面人看起來依然一團錦簇,十分熱鬧,好似真的有不少文武之才出現,但其實,不少人都是通過各種渠道塞進來的。

或者特殊的“運作”方式。

吏部雖然依然設有“自薦鼓”,自認有才干者,只需敲響此鼓,便會有吏部之人前來考核……

但現在,其實早已經罕有人敲響。

真的敲響之后,往往也是流于形式,沒了什么大作用。

韋見素生性仁恕,待下寬厚;但他卻也太過柔弱,在唐玄宗寵信楊貴妃,重用楊國忠,韋見素也依附在了楊國忠門下。對于種種事情,明知其非,卻也不敢直言。他也只是隨波逐流,混跡于吏部之中,任由楊國忠一手遮天。

這一日,韋見素剛泡了一壺好茶,正打算慢慢品味,忽然就有下吏匆匆進來稟告:“有人敲響了自薦鼓!”

韋見素奇怪,沉默片刻,“自有考功司考核。”

他不欲過問。

但那下吏卻神色古怪,連連稟道:“此人,此人只怕有些不妥……正是數日前,貢道上劫掠走了供奉給楊貴妃的荔枝的那名俠盜!”

“什么”

韋見素驚得站起,怎么這么一個燙手山芋,偏偏就撞到自己這里來了

還敢參加千秋節

正是膽大妄為!

那下吏在韋見素耳旁低聲建議,“陛下命安將軍搜尋此人,既然他自己送上門來,不如,我們將其擒下”

韋見素看他一眼,冷哼道:“擒下他安祿山都在他手中吃癟,更何況是我等”

不妥。

韋見素心底已經否決了那下吏的建議,沉吟一番,“你去向相國稟報此事。”

楊國忠兼任吏部尚書,向他稟報此事也是應當。

千秋節!

長安城內張燈結彩,慶祝著這一盛大節日。唐玄宗甚至詔令天下諸州共同宴樂,休沐三日。

唐玄宗于千秋臺設宴,宴請文武重臣。

千秋臺上,文武百官齊齊向唐玄宗道賀,恭祝唐玄宗萬壽無疆。眾人三呼之后,唐玄宗也十分欣喜,連連勸酒,與眾人連飲數杯。

酒過三巡之后,氣氛稍冷,唐玄宗向眾臣之中望去,“會微何在”

韋見素,字會微。

韋見素聽見,連忙離席起身,向唐玄宗稟道:“微臣在此。”

唐玄宗笑道:“你主持千秋節,招攬天下英才,不知今年可有哪些英才出現可以推薦過來,讓他在朕,以及文武百官之前顯露一番。”

這也是歷年千秋節的慣例。

韋見素連忙奏道:“陛下威德加于四海,恩澤披于黎民,所以我大唐疆域之內,文武之才,聞陛下召,自然望影而來!今年,臣也派遣手下,尋訪到數十位英才,此時都召集于此,靜候陛下召見。”

“哦居然有數十人之多”唐玄宗雖然英明,但近些年卻有些懈怠,百密一疏,哪里知道這些文武大臣玩兒的把戲

他只見文武之才不斷涌現,還當是大唐盛世,天下濟濟之才盡入彀中呢。

唐玄宗欣然道:“快召他們一一上來奏對。”

韋見素不動聲色地望向楊國忠。

這次序,其實也是有講究的。唐玄宗近年來越發懈怠,數十人的話,多半只怕都不會“召見”到;而且恩賞隨意,再非如以前那般仔細。所以,怎么安排次序,誰第一個,誰第二個……這可大有講究。不出意外的話,排在前列的,會有很大幾率得到唐玄宗的喜歡,從而得到厚賞,甚至位列高官也不一定。

楊國忠不動聲色,只向韋見素比出了兩根手指。韋見素頓時明了,向唐玄宗奏道:“陛下,這第一位,是來自蜀州的一位詩人,他寫有一首《長歌行》獻上。”

“哦”唐玄宗生出幾分興趣,“將他的詩集呈上來。”

韋見素從身后的下吏手中,接過一本薄冊,雙手呈于侍立一旁的高力士,轉交唐玄宗。

唐玄宗展開一看,不由微微點頭,“不錯。”

這是“開卷”考試!

還是自己選題!

能不好

楊國忠、韋見素他們都是眼觀鼻、鼻觀口,不置一詞。他們早已經運作熟練,對于這種要走“文”路的,只要找人“造”出來一首過得去的詩詞,再以高位入選,就很有可能一舉飛黃騰達。

當然,保險一些還可以如那楊蘊一般,設法“打造”一些名聲,成事會更加容易。

人生如戲。

在唐玄宗面前上演的,其實就是他們早已經導演好的一出好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