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

第112章 征西將軍唯車騎將軍馬首是瞻

丟下萬年公主這個嬌生慣養的拖累之后,回漢中的旅途,再沒發生什么值得贅述的意外。

李素帶著四千五百軍隊、三百輛大車,九月初十從長安啟程,十四到陳倉,二十八日到南鄭。這兩段路程的距離其實差不多,但后半段是秦嶺山路,所以比渭河水路慢上三四倍。

蔡邕蔡琰父女都是第一次入蜀,看了秦嶺景致不由感慨幾句“南鄭之地,真乃天獄”,隨后詩興大發,說些什么什么兮的寫景詩句。

李素也跟著和幾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應應景——也別覺得古人這么說有多文雅,這些感嘆詞其實都是粗鄙之語,基本上相當于后世人說“臥槽!真特么高!”

這一路上基本上不用帶軍糧,都是靠著朝廷敕命走到哪吃到哪,唯有在陳倉到河池之間那兩百里山路,部隊不得已帶了七天的軍糧備著,因為中途一個補給點都沒有。

而河池到沔陽之間這后半程山區,在劉備剛剛入漢中的時候,雖然也沒什么百姓人煙。但好在劉備在年初春耕之前,就已經收復了這些地方。

魯肅借鑒遼東經驗、組織北方逃避羌亂戰事的流民百姓就地墾荒屯田。如今已經每隔十幾里組織出一些山村。雖然山地灌溉困難、種不了高產糧食作物,但靠著免除山區墾荒百姓前五年稅賦,百姓們還是可以靠樵采山貨補貼度日的。

李素走的時候才五月底,當時還沒到收獲季,如今已經九月,他在外面趕路、辦事整整四個月,一路上看到那些屯田點收成都不錯,李素也按照劉備的法度,花錢問這些百姓買補給軍需,或者用食鹽跟百姓交換,盡量不盤剝這些生活在山道周邊村莊的百姓。

只不過換來的軍糧都不是什么正經糧米,而是板栗、山藥、蘿卜、各種野生水果之類的山貨,只能是現買現吃,無法囤積。

李素也發現,在這些山谷屯田點,只要不是冬天,蘿卜能占到百姓口糧的將近一半,也是非常不容易了,但誰讓蘿卜可以在坡地上種呢。難怪歷史上日本那種山地國家,白米都是上供給大名的,農夫幾乎靠蘿卜解決大半生計,蜀地的地理困難程度跟日本山區差不多,竟也不約而同自然選擇出了蘿卜代糧。

蔡邕看到這一幕時,還非常詫異,忍不住肅然起敬:

“劉府君真乃至仁君子,愛民如子。居然給這些墾荒百姓免去稅賦徭役,即便大軍過境也不無償征糧,只是用鹽鐵錢財買糧。如此,劉府君如何籌措軍需?”

李素微笑解釋:“蜀道之中,不比它處,運輸損耗,遠勝征收所得,所以要盡量與民休息,減少徭役運輸。在漢中盆地種出四斛糧食,要運到長安只能剩一斛。所以半路上的一斛糧,事實上價值是遠遠超過南鄭縣城里的一斛糧的。

將來如果沿著西漢水河谷,在這些原本沒人耕種的山坡地上,開出‘梯田’之法,大軍可以通過‘走到哪兒吃到哪兒’解決一部分軍需,不比大費周章先征收上去賺?所以哪怕免稅鼓勵沿河谷墾荒,最后花錢買回來,朝廷也不吃虧。”

蔡邕好歹已經算漢末文人當中數學比較好的了,順著李素的思路往下稍微一算,就發現果然很有道理,不由贊道:

“賢婿真乃治世之才,老夫到了巴郡,定然也要設法借鑒,與民興利。聽說巴郡唯有江州、永安等沿江各縣相對開化,巴西之地板楯蠻比漢人還多。那些蠻人不耐稅賦,要是能想出不必征稅而巧用板楯蠻民力的妙法,定然功德無量。”

李素隨口點撥:“這有何難?讓他們父子、兄弟之間,五丁抽一常年當兵,其余四個正丁就免除稅賦,以親人的兵役抵稅,讓他們幫著養當兵親人的妻小。

如此,可大幅降低對板楯蠻的管理成本,也省去了先征稅后發軍餉的復雜損耗。蠻兵在軍中只要給口吃穿就行,打了勝仗也不用賞錢,反正他們在外也花不了什么錢,給酒肉犒賞就行。”

正常仁慈之君募兵都是十戶抽一兵,甚至輕徭薄賦一些的二十戶抽一丁。李素建議的“五丁抽一兵”,嚴格來說比例是很高的了。

但也要看到一點區別:其他諸侯的十戶一兵,是建立在“只有當兵的人本人免賦稅徭役”,但其他九戶不出兵的人家還是要繳稅服徭役的。

李素建議的征發比例雖然提高了數倍,卻是讓其他連成保甲的親戚鄰居都受益了,把他們的稅也徹底免了,所以可以省掉整套征稅班子,把行政成本壓到最低。這個比例管理起來簡單粗暴,也很符合蠻子數學不好、不喜歡算來算去的脾性,應該會有不錯的治理效果。

蔡邕聽了若有所思,但隨即意識到一些問題:“讓蠻人以兵役代替賦稅徭役,那豈不是說他們永遠不能以錢糧補助地方和朝廷了?有天子明詔讓劉焉回京,蜀中定然傳檄而定,賢婿為何會覺得將來還有很多戰事要打?兵沒事兒干的年份怎么辦,不是白白浪費人力?”

李素搖搖頭,看來自己這個準岳父還是把問題想簡單了。

他真以為,有了何進輔佐少帝時的圣旨,劉焉就會乖乖束手待斃了?

京官就是習慣了朝廷官場邏輯,而缺乏亂世爭霸邏輯的思維,腦子一時切換不過來。

而在李素看來,少帝的旨意,最大的價值并不是在軍事行動階段,而是將來打完仗后的收攏人心、治理統治階段。

至少,原本歷史上的劉備,入川之后可是受到了很多內部行政效率上的掣肘,以及人心的渙散,導致劉備和諸葛亮不得不把蜀漢運作成一個軍政府,通過北伐轉移矛盾和注意力。

那都是因為歷史上劉備討劉璋時失去了太多大義名分,多多少少背負“奪同宗之基業”的惡名,內部離心離德不服。

而這一世,有天子明詔以討不臣,拿下來之后就是徹底名正言順了,內耗搞事情可以壓到最低。

但,仗還是要打。

只不過這些話李素也不必直接跟蔡邕爭論,等見到劉備,親自帶著大伙兒到前線視察一番,一切自然一目了然。

李素大軍未到,先有信使快馬通報。

劉備提前兩天知道李素終于回來了,還聽說有朝廷派來的、原擬擔任侍中的蔡邕、和原任左中郎將的吳匡,來一起幫助完成對付劉焉的使命。

劉備聞訊不由大喜,非常重視,帶著關羽張飛、魯肅諸葛瑾,從南鄭西行二百里郊迎——

歷史上袁紹二百里郊迎劉備,可是直接從鄴城迎到了黃河邊的黎陽渡。而劉備這次二百里郊迎蔡邕、吳匡,則是直接出了陽平關還不夠,還順著沔水一直迎到了沮縣。

雙方一見面之后,劉備就親自給蔡邕、吳匡把盞、讓張飛在旁邊倒酒,噓寒問暖,非常禮賢下士。

跟李素稍微聊了幾句,了解了一下蔡邕、吳匡之所以來的內幕后,劉備斂容正色作揖:“原來竟是大將軍原擬以巴郡太守留中不發、改任侍中,卻被備收復巴郡,使此敕命得以赴任。

此備之幸也,亦蔡公之不幸也。備陰差陽錯使蔡公不得任侍中清貴之職,還請見諒。蔡公當世大賢,與恩師盧公并列東觀,備敬仰已久,如今得蒙清誨。”

蔡邕都有些不好意思了:“征西將軍不必客氣,這兩年來,朝廷以巴郡太守留中不發之法,驟遷官員以十數,唯獨到了老夫身上,天降捷報言漢中已平、蜀道已通,此乃天意所歸。

且老夫離京之后,聽說京中頗有紛亂,董卓與袁氏等三公公議廢立天子,還議何太后逼迫董太皇太后致其憂死、逆姑婦違孝道之罪,恐怕京師將來也無寧日了。老夫能到巴郡世外之地,治民講學,教化一方以避禍,皆賴征西將軍庇護。”

劉備這還是第一次聽說皇帝被廢、太后被問逼死太皇太后的不孝之罪,頓時大驚。

他有點不知所措,很想聲討,但又不知道滿朝公卿的公論態度如何。

“這……董卓廢立之議,是得三公公議通過的?備自年初出京,當時先帝尚在,也不知太皇太后何時晏駕,竟不知如何評判京中諸事……”

這也不能怪劉備態度穩重,實在是消息閉塞太久了,李素離開之前,劉備只知道漢靈帝死了,這一圈四個月回來后,帶給他那么多消息,他連董太皇太后被何太后逼死都是第一天聽說,當然不知道說誰對誰錯了。

另外說句題外話,董卓廢黜少帝之后,并沒有如演義所說那樣立刻鴆殺少帝。少帝是活到第二年諸侯討董開始之后,董卓怕少帝成為被人利用的旗號,才加緊將其毒死。

但何太后被問罪,演義里說她與少帝同時遇害,正史上卻是分開的,中間隔了好幾個月。因為何后確實身上爛賬不干凈,有逼死婆婆的罪名,董卓又強行攀親戚偽稱他跟董太皇太后有親(事實上沒親,是兩支不相干的董氏,董卓強認的),一旦掌權之后,報仇問罪當然是擋不住的了,朝中三公也都陪著董卓走了全套朝議流程。

劉備不知如何表態,只能嘆道:“也罷,朝中之事,再觀望幾個月,看看其他公卿與地方各鎮的反應吧。

我們漢中辟處山險,不如唯車騎將軍馬首是瞻。車騎將軍鎮守三輔,把持入川通道,且又多年來忠于朝廷,想來他是不會看錯的。”

劉備這么一擺姿態,就把自己放到了絕對不會錯的立場上——我路遠,不知道京城發生了那么,那我就看皇甫嵩的態度。

皇甫嵩跟盧植同僚,領兵平賊多年,是大漢第一號忠義名將擎天巨擘,皇甫嵩打誰他劉備就打誰,這是絕對正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