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癸字卷第七百六十二節振聾發聵,人心在我正文癸字卷第七百六十二節振聾發聵,人心在我←→:
江南商人的進京,是他提議的,原本是想談一談對南洋乃至安南的開發,但沒想到翁家那邊的回信說是會有較多的客人來,提到了鄭家、沈家、許家、徐家等多人,大大出乎馮紫英的意外。
馮紫英原來和江南商人打交道一般就是翁家居多,偶爾鄭家也會參與,其他人一般不正式見面,更多是帶話,但是這一次翁啟明在信中提及了商人們有一些想法,這讓馮紫英隱約也猜測到了一些什么。
他當然不會拒絕。
或者說本來自己也有一些這方面的想法,只是尚未考慮成熟,覺得一些條件還不成熟,但是江南商人的影響力不容小覷,或許能從他們那里得到一些更多渠道的消息。
這幾年里馮紫英和江南商人的聯系明面上似乎少了許多,但是內里卻是越發緊密,從南洋的開拓到揚州證券交易所的興盛,無一不觸及到了江南商人最大的興趣點。
江南商人的商業嗅覺的確要比山陜商人更敏銳,動作上也更激進,相比之下,山陜商人更愿意在朝廷指導意見下跟進,而江南商人則喜歡他們自己先上,拔得頭籌,因為啖頭湯總是利潤最為豐厚,最后再來朝廷保障。
不過馮紫英的直覺和眼光比江南商人們更進一步,也使得江南商人們都覺得馮紫英才真正是他們江南商人的領袖,每每有什么新奇思維和路徑,馮紫英的指點都能讓他們耳目一新,然后大喜過望。
正因為如此,無數江南商人都嘆息不止為什么馮紫英不是江南士人。
他們覺得馮紫英的性子怎么都覺得不該是北地士人,更不可能是武勛出身才對,可恰恰就是這個人,這么些年來,從提出開海之略開始,一步步走下來,卻成了江南商人最貼心最合意的伙伴和盟友,無人能望其項背。
像顧秉謙和徐光啟都是地道的江南士紳,但一個醉心于朝中爭權奪利,一個是埋頭于格物農學,被逐走的黃汝良乃至更多的江南士人仍然傾向于那些土地士紳,所以這也讓江南士紳們越發覺得地域界限已經不是問題,關鍵是誰能代表他們的利益,誰能給他們帶來利益,這才是關鍵。
除了馮紫英,無人能做到。
面臨變革之世,江南商人在朝中當然也有他們的眼線、渠道和人脈,明春的內閣換屆就成為所有人關注的焦點。
雖然這幾年里大周的發展勢頭很不錯,但是內閣乃至朝中紛爭不斷地糾葛,也讓很多政策受到影響。
而每一個階層和群體都希望自己的利益更應該得到保障和支持,自己的意愿應該得到體現。
尤其是工商階層認為工商稅收每年都以一個相當高的比例增長,這理所當然讓他們擁有了更強的底氣。
所以他們希望和馮紫英好好談一談,溝通一番,表明心跡。
到翁氏兄弟同時到來還是讓馮紫英有些訝異。
印象中翁氏兄弟從不共同出現,要么翁啟明,要么翁啟陽。
包括江南商人中他們自己洞庭商人或者龍游商人也是如此,幾乎少有看到這兩位同時出現在某一公開正式場合,可能也就是在他們翁家自己的家庭聚會或者祭祖時才會看得到。
鹽商中的代表來了兩位,除了何廷發,還有號稱徽州鹽商的代表顧家顧祖銘。
揚州鹽商雖然名義上是揚州鹽商,其實主要是由徽州鹽商,山陜鹽商和揚州本地鹽商三部分人組成。
但因為從前明開始,這些來自山陜和徽州的鹽商就開始世代居住于揚州,雖然他們祖籍是山陜或者徽州,但早已落籍于揚州,應該算是新揚州人了。
只不過這百年來,家鄉的族人子弟仍然不斷有人來揚州發展創業,所以也在不斷地為徽州籍和山陜籍的鹽商們增添新血液,所以揚州鹽商這個群體內部,依然略有區分。
江右商人以安福商人為主,來了兩位。
龍游商人同樣也來了兩位。
海貿商人以閩浙為主,閩地一位,浙江一位。
這樣一來規模就相當宏大了,整整十位。
以往馮紫英和江南商人見面頂多也就是三四位,大部分時候都是兩三位,但這一次翻了一番還有多,足見江南商人們的重視程度。
這些人,馮紫英大部分都見過,甚至有過交道,但也有只聞其名未曾見過的,但能代表一地商幫群體,自然都是其中具有影響力的佼佼者。
放眼望去,馮紫英也忍不住感慨,這些人若是要全力支持,拿出上億白銀也不在話下,他們代表了這個時代最強大的資本集團,就算是山陜商人也要略遜風騷。
只可惜朝中這些臣僚們都下意識地忽略了這股力量,他們還沉湎于士人們的風評,土地士紳們的口碑,卻不知道資本已經具備改變一切的能力,這個時代即將到來。
氣氛并不嚴肅,馮紫英甚至還有心情和商人們開著玩笑,談著今年和來年的生意。
“克定,東番都成為了你們的勢力范圍了,我可是聽說東番設府了,但知府在很多時候都要聽你們安福商人的意見,你們說這是好現象,還是不好的征兆啊?”馮紫英笑吟吟地道。
劉克定是安福商人中的首席代表,這么些年里一直和和馮紫英合作愉快,也堅定不移地跟隨馮紫英的指揮棒來旋轉,從東番到巴拉望,再到蝦夷,都有參與。
不過安福商人更喜歡的還是南邊兒,東番的大獲成功,使得安福商人底氣大增,開始與段喜貴合作發力巴拉望。
巴拉望的遷民日益增長,來自江西、福建、廣東、廣西的移民都開始進入巴拉望,他們很適應巴拉望的氣候,但要讓他們去蝦夷,就有些難度了。
巴拉望島上的水稻種植可以一年三熟,這也是大周大陸上這些地方無法比擬的。
當然每年臺風的威脅和影響也是一個問題,使得這里的糧食種植也有很大波動,但是對于窮苦慣了,手中無地的佃農雇農們來說,能給他們一塊可以自己開墾種植,可以自主決定的土地,那簡直就是給了他們第二條生命,無論什么艱難險阻都阻擋不了他們的這份熱情和激情。
巴拉望的墾拓進入了高速發展期,但馮紫英很清楚巴拉望容納不了多少人,安南、舊港這些才是未來。
不過現在的巴拉望島周圍仍然還有一些大有可為之地,比如班乃島、棉蘭老島這些對稻米生產有著良好水熱條件的地方,佛郎機人正在擴張,但是他們力有未逮,正是安福商人們的好機會。
南洋有太多的島嶼了,水熱條件好,隨隨便便一個島嶼縱然比不上東番,但也相差不多。
隨著對南洋的探索日益深入,現在南洋最詳細的地圖已經擺在了戶部、兵部、工部、商部、農部的桌案上,如何來進一步加強拓墾,也成為大周朝廷的一項國策指向。
隨著大周進入了安定期,人口的爆發式增長已然不可避免,那么如何解決這些人口增長帶來的生計壓力,除了在農作物上下功夫,外遷拓墾已經成為一條國策。
馮紫英很重視安福商人,因為他很清楚未來幾十年,大周無論是對外商業發展需要,還是內部人口壓力,都不得不迫使朝廷走向擴張之路,向北向西是戰略需要,但是向南則是人口壓力使然。
北面的遼東還行,再往北,要說能容納多少人,就不現實了,西邊也一樣,除非徹底解決葉爾羌國,進入到費爾干納盆地,或許還可以吸納一部分人口,但這沒有二三十年的經營,估計很難控制那一區域。
相比之下,這南洋就要容易得多。
三大水師現在無用武之地,朝廷已經在質疑花費大量銀子在這上邊的必要性,那么水師南下為遷民護航和開辟新領域,就是必然的了。
拓墾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這里邊需要周密的規劃和部署,涉及到太過瑣碎繁雜的事項。
安福商人經營這么多年,已經輕車熟路,換一撥人來做,幾年都未必能上手。
所以馮紫英尤為看重這個群體,尤其是這個群體培養出來的大批經營人才。
“回大人,我們素來尊重官府的律法,東番情況可能較為特殊,官府新來之人可能有些方面不太熟悉,所以多有征求之意,但我等都是實事求是,為官府建言獻策。”
劉克定的回答讓在座商人們都笑了起來,這話說得漂亮,但是不能掩蓋安福商人在東番的影響力。
不過這也難怪,新設府,去的官員啥都不清楚,不知能依靠安福商人來慢慢熟悉,還能怎么樣?
“克定,你們江西人也可以選拔一些信得過的人進入官府嘛,進士不現實,舉人呢,秀才呢,白身也可以嘛,這樣不就相得益彰?”馮紫英悠悠建議道:“另外朝廷將來有意要在科舉上有所改革,不能只考經義和時政,要加入格物、商算和律法,……”
振聾發聵,一時間眾人盡皆起立。
請:m.vipzw←→新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