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時小說家

第四百八十二章 易水兩岸

“師叔,燕國這里的人也太少了。”

從薊城而出,跨越灤河,便是直入燕國南部三水流淌的諾大區域,三水以易水、徐水、淶水為源頭,尤以易水聲勢浩大,沐浴在燕國的冬天內,河道竟未有冰凍。

行走兩日,一路而進,所經過的城池又開始稀少起來,越是遠離薊城,越是稀少,仿佛整個燕國之內,唯有薊城這個最大的核心之地。

縱馬而進,迎面吹襲著清涼的微風,待在燕國這般久,于小靈二人來說,倒也不算什么,極目而視,遠處的山坡田地仍是冰晶未化,天地間白茫茫無盡。

“燕國苦寒,雖坐擁的財物不少,卻很難給予利用,數十年來,根據秦國密探所知的消息,整個燕國上下,人口不過兩百萬上下。”

“分布于整個燕國上下,自然是稀少無比。”

燕國傳承五都體制,雖說自從燕昭王時期,燕地與遼陽的份量削弱些許,逐漸以上都薊城、中都臨易、下都武陽為上,但區區兩百萬左右的人口,分布國都、城池、集鎮、鄉里自是稀疏。

兩百萬人口,若是傾國之戰,倒也是能夠拿出一支五十萬的大軍,不過這五十萬大軍的強弱倒是未可知了,而燕國此時的常備軍也不過三十萬上下。

五萬駐守在武陽,二十萬駐守在薊城,還有五萬駐守在療養,以鎮壓東胡的存在,倒也算得上名副其實的萬乘之國,起碼比起如今的韓國來說,好上太多了。

“兩百萬人口!”

“師叔,數年前秦國修筑鄭國渠,傳聞就幾近兩百萬民力征發,那是真的?”

兩百萬人口自然不低,但是翻滾在腦海之中,記得數年前鄭國渠修筑的時候,秦國關中之地舉國大戰,近兩百萬征發至河渠。

此事震動山東六國,于某些諸侯國來說,那可是真正的舉國大戰,而與此同時,秦國卻還有二十萬大軍陳兵關外,隨時警惕山東六國的動向。

“自然,在百多年前,秦國也不過近兩百萬人口,但百年來,征戰不斷,疆域遼闊,奉行法治,山東六國之民涌入,加持商君的耕戰之策,新生不少。”

“如今的秦國,舉國上下應有五百萬以上之民,雖不比楚國近八百萬之民,但相較之其余山東六國,遠遠超越之。”

“修筑鄭國渠,除卻巴蜀之地、漢中之地、隴西之地,幾乎關內、關外的所有之民都上河渠了,那等聲勢怕是以后在難以見到了。”

緣由天災,民眾無糧可用,不得已而入河渠,而按照秦國法治,其內有大半都是不用服役的,再加上大開糧倉,王書而下,諸般種種,造就短短兩年就將大體鑄就的鄭國渠完工。

而按照鄭國之前的謀劃,想要正常速度鑄就鄭國渠,估計現在還不一定完工!一如口中之言,那等之事怕是以后難以出現了。

“兩百萬人上河渠,嘖嘖,想想都覺得遍地是人!”

兩百萬人,那可是相當于如今燕國所有人口了,將他們全部調集在一條河渠邊上,放眼看去,估計都是黑壓壓的人頭,綿延不絕,一眼不可能看到盡頭。

“修筑河渠需要征發大量的民力,但舉國之戰同樣如此,或許你們以后會經常看到百萬之民匯聚一隅的情景!”

秦國慣例,一兵兩夫,昔年,長平之戰,也算是舉國大戰,百萬民力征發進入長平,只為了大戰能夠安穩的進行下去。

若然一天下大勢開啟,期時,可是有幾塊難啃的硬骨頭。

屈指一算,距離自己離開咸陽也已經兩年多了,依照當初中樞諸人定下的謀略,從今歲開始,或許,烽火就要開始燃起了。

一馬當先,沒有多言,行進兩日,易水武陽近在眼前。

“前輩,好像有人跟著我們。”

空靈脆語,一路之上,小衣的話倒也是逐漸的多了起來,似是因為彼此熟悉起來了,似是因為那靜怡的性格徐徐發生轉變了,無論如何,于周清來說,是一個好的開始。

午時剛入,騎乘身下的三匹駿馬,便已經沿著易水而下,遠遠看去,平坦遼闊的田地上,已經有不少的農夫在勞作了,相對平寬的道路上,一只只商隊也隱約可見。

“是農家的弟子,墨家的人還沒有這么大的膽子。”

小衣能夠發現的事情,周清自然也早有察覺,對著小衣點點頭,農家的勢力遍布諸夏各國,在靠近易水武陽之地,自然也有農家的大量弟子。

至于墨家,去歲雁春君發布追捕文書之后,他們躲避還來不及,焉敢大張旗鼓的出現,既然跟著自己三人,想來自己三人的身份算是暴漏了。

“師叔,無論是前年在楚國,還是去歲在臨淄,農家均未有展現鋒芒,但現今而觀,農家所為,也是逐漸頻繁起來,助力燕國營救燕丹,一路之上監視我們。”

“他們所謀頗為奇怪!”

農家的信息,小靈自是接觸的不少,當初在楚國郢都的時候,農家便是出現過,但很快就消失了,還有在臨淄的時候,百家圍困師叔,農家也沒有出現。

甚至于當初師叔邀請農家神農堂堂主朱家投靠秦國,朱家也沒有同意,本以為農家是兩不相幫,然,似乎一切都不簡單吶。

“哦,小靈你能看出這一點,說明此行隨我行走諸夏頗有收獲。”

“諸子百家,各司其道,既是入了諸夏紅塵,那么,誰都別想置身事外,至于農家所謀,將來你就會知道了,或許,那也是一次解決百家的機會。”

農家所謀為何,周清自然知曉,數年前自己第一次前往韓國新鄭的時候,農家就已經入局了,只是,未曾多予理會,不參合諸夏大勢也就罷了。

若是逆行大勢,農家也該換人了,至于農家助力燕國營救太子丹,不算什么,比起燕國拖延的時間,于秦國遠交之策也有幫助。

聞此聲,小靈沒有多問,于自己來說,那些東西雖說好奇,但比起天地坐忘,參悟自然之理更是為上,輕輕頷首。

“這便是易水武陽,比起薊城也差不多了,就是建造的有點不倫不類的。”

易水武陽,乃是燕昭王歲月興建的都城,易水縱觀南北,將整個城池一分為二,同時在東河巖岸修筑城墻,使得整個城池更加看起來怪異。

西側兩百里之外,便是趙國,南側七百里之外便是齊國,以至于武陽之城的東城區域匯聚九層以上的人口,誰也不想大戰開啟的時候,在西城直接淪亡。

不過對于駐軍來說,倒是無礙,平白占據了諾大的西城區域,順易水而下,由東城城門而入,靈覺籠罩之下,武陽之城絲毫不比薊城差,若非召公王道禮儀鉗制,估計建造的更大也不是問題。

俯覽而下,確實與薊城內的構造差不多,所不同的不過王宮所在之區域,薊城在西南方,而武陽在東北方,看上去是一處絕佳的戰略避退方位。

公室貴胄、大夫卿士圍攏而居住,商賈在這里更加的自由、奔放,沒有薊城燕王的管轄,武陽之城內直接生就一座商坊,列國商賈匯聚于此,大量的財富匯聚于此。

而在十年前,易水武陽之城便是劃歸燕國太子丹整治!

手持馬韁,進入城池之內,七國方言在這里夾雜,入酒肆之內,暫緩修整,一個時辰之后,再次而出,一覽東城王宮一側的黃金之臺。

歷經近百年的風雨沖刷,當初燕昭王千金買骨的風采不顯,只剩下陳舊的木制高臺與微風過后低鳴作響的架子,上天給了你機會,卻沒有把握住,奈何!

“秦廷道武真君來到了易水武陽之城,數個時辰之后,便離開了?”

燕丹雖不在易水武陽,但城池在太傅鞠武的整治下,也是不差,東城區域的重臣府邸之內,原先的太子府中,如今鮮少有人至。

內部綠意盎然的庭院之內,一道勁裝加身,身法極快的武者入內,看著此刻正在庭院內翻閱竹簡的大人,近前低語,數息之后,那翻看竹簡的身影為之一滯,緩緩而應。

“根據薊城那邊的消息,三日前,道武真君便離開了,如今來到了薊城,倒也算正常,不過他們沒有在武陽停留,倒是有些怪異。”

根據去歲對道武真君的監視,其一行三人卻是在游覽諸夏風華,但每到一地,起碼停留兩日,甚至更多,而今,在易水武陽停留不過兩個時辰,采買一些事物,便出城了。

“按照道武真君所行,他們應該前往趙國了,吩咐那里的農家弟子,只需要遠遠看著便好,切勿靠的太近,同時傳我令于咸陽的鞠武大夫,要盡快行事,遲則生變。”

那手持竹簡之人眉頭一皺,秦廷道武真君行事歷來隨心,但只要不主動惹上,基本無憂,低語吩咐一聲,而后話鋒一轉,似乎想起了什么,再次令下。

“是!”

那傳信的武者拱手一禮。

“另外,再傳一道密令,近來秦國關外大營頗有異動,上將軍桓齮已經開赴十萬大軍于上黨,知會邯鄲的暗子,透漏消息于太子嘉。”

數息之后,看著那傳信武者欲要離去,當即凝重的神情之上,再次令下,鄭國渠后,秦國沉寂了三年,不知道此刻開赴大軍于上黨屯留意欲何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