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明1158

一千五百一十四 蘇詠霖頗為顧慮

Hi,賬號:夜間一千五百一十四蘇詠霖頗為顧慮一千五百一十四蘇詠霖頗為顧慮→:、、、、、、、、、、、、、、

第三次大清洗行動中,孔茂捷和周翀都等于是被蘇詠霖雷霆果斷的行動給救了的。

若沒有蘇詠霖雷霆果斷的行動,這兩人還不知道會被喬豐和魯甸等人玩弄到什么程度。

也因此,事后,孔茂捷和周翀加強了斗爭意識,開始對身邊、部下那些出身蘇詠霖江南舊部的人提高警惕,甚至是敵意。

不過因為蘇詠霖果斷的行動,使得江南老人集團在第三次大清洗中損失慘重,一大批人因為犯罪而被清洗掉,剩下來的都屬于手腳干凈的,所以一直以來也沒什么問題發生。

本來孔茂捷和周翀都覺得這個事情應該告一段落了,結果卻發現事與愿違,這個事情貌似還沒有走向完結。

根據蘇隱的暗中調查,得知這一次立太子的鬧劇最早來自于吏部發生的一次爭論,兩個吏部官員之間的一場爭論引起了廣泛關注,由此引發了更加廣泛的討論。

支持立太子的和反對立太子的成為兩個集團,互相闡述他們的不同思想,隱隱有對立的趨勢。

蘇隱進一步調查,最后得知最開始公開表態支持立太子的官員李樂和他的上司、吏部右侍郎潘勇建來往較多,甚至于潘勇建還單獨請他吃過飯,對他相當欣賞。

兩人的第一波爭論之后,潘勇建曾經站出來制止兩人的爭論向爭斗的方向發展。

但是據當時目睹此事的人說,潘勇建沒有談及任何立太子與否的事情,只是以曖昧的說辭讓兩人不要動粗。

而完全沒有出乎蘇詠霖意料的是,潘勇建的身份就是蘇詠霖的江南舊部,最早跟著他北上山東作戰的老人,曾經制鹽工場的工人。m.luoq

而根據蘇隱進一步的深挖,蘇詠霖很快便得知潘勇建并沒有他表面看上去那么平和。

曾有人聽到潘勇建表達過對于現狀的不滿意,并且曾流露出對復興會組織部侵奪吏部職權的不滿,還曾有人聽到過潘勇建私下里調侃當時還是組織部代理部長的周翀與吏部尚書狄遼。

潘勇建認為狄遼是組織部的仆人,連帶著整個吏部都成了給組織部打下手的小廝,還說吏部干脆改組成為組織部的檔案資料室算了。

其實平心而論,蘇詠霖并沒有覺得潘勇建所說的不是實情。

隨著朝中復興會員的數量增大,復興會的規模和權勢也不可避免的膨脹起來,且在相當一部分程度上影響甚至可以說是侵奪了原有朝廷部門的職責和權限。

就拿組織部和吏部來說,原本的設計是雙方井水不犯河水,組織部管復興會,吏部管朝廷官職,涇渭分明。

但是實際運行起來,因為吏部的很多官員本身也是復興會員,也要受到組織部的管理,所以在新人提拔和新官選任的問題上,不可避免的受到了組織部的影響。

而且隨著時間推移,組織部對吏部的這種影響力越來越大。

第二次大清洗到第三次大清洗期間,由于當時的實際需求,組織部和吏部召開過多次聯席會議來安排被拿下的官員和復興會員的職位補充。

因為當時的形勢非常嚴峻,被拿下的官員和復興會員數量很大,需要補充的數量也很大,所以這樣的會議召開過很多次,以至于本來的權宜之計在后面的運行過程中成為了慣例。

到如今,吏部還真的有種橡皮圖章的感覺,往往是聯席會議作出決斷,然后兩方面回去各自登記造冊。

而在聯席會議上,組織部占據了絕對的優勢,周翀公平公正的名聲太大,大家都信服,吏部幾乎沒什么話語權,乃至于朝廷官職方面也是聯席會議說了算。

吏部方面不是沒有過反對。

潘勇建說狄遼是組織部的仆人這種事情絕對是在污蔑狄遼,狄遼好歹是一部之首,怎么可能心甘情愿自己的職權被其他部門侵奪呢?

他多次提出過反對意見,向周翀提出過抗議,甚至當面爭取,也向蘇詠霖反映過這個事情。

不過在蘇詠霖看來,這件事情未必不是他所希望的事情。

復興會剛一成立,蘇詠霖就想過用組織部來取代吏部,不過當時舊勢力依然有一定的規模,所以蘇詠霖保留了吏部。

在當時,組織部是自己人,吏部是為了拉攏迷惑舊官僚士紳們的勢力而保留的,蘇詠霖的計劃就是用組織部續續圖之,逐漸把控吏部實權。

經過第二次和第三次兩輪大清洗之后,舊勢力已經被鏟除殆盡,內部敵人也被鏟除了一部分,在蘇詠霖看來,這正好是進行一系列政治改革的機會,所以提前給狄遼放了風。

狄遼表示會服從集體的利益,但是希望蘇詠霖顧及一下吏部官員的心情,不要讓他回去之后無法向同僚和部下交代。

于是蘇詠霖為了兼顧吏部官員的心情和利益,也許諾雖然吏部最終會合并到組織部當中,但是擴大之后的組織部還是會保留吏部原有的職能,他們做的事情內容不會改變,只是要改換一個名義。

簡而言之,吏部官員不需要擔心被“畢業”。

狄遼這才偃旗息鼓,沒有繼續和周翀頂牛。

雖然說是革命戰友,但是涉及到政治利益的時候,他們并沒有那么灑脫,他們會關注家國命運,但是同樣不會無視自己的利益。

蘇詠霖雖然有著無上的威望,但是在涉及到政治利益的改革中,也會面臨一定的阻力。

這讓蘇詠霖頗為顧慮。

連他都會遇到這樣的阻力,那么他之后,改革者所會遇到的阻力只會更多,老話說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還真不假。

每個制度一旦運行了一段時間之后,必然會產生一個依附于此的利益集團,解釋若想要對這個制度下手改革,必然會遭到這個集團的抵制。

所以改革才會那么的難啊。

正好現在周翀就在場,蘇詠霖便向他提起了這個事情。

“最早同時設立吏部和組織部,本身也是權宜之計,現在該掃清的阻礙都已經掃的差不多了,所以在我看來,就已經是我們開始一系列政治改革的時候了。

我想著,直接把組織部和吏部合并起來,都是管理人員升遷的事情,就不要分出來兩個部門,以免事到臨頭互相扯皮推諉,權責不清晰,狄遼是個好同志,他為什么一直反對這個情況?

他和我說過,就是避免萬一出事,權責不清晰的情況下,你們組織部直接把問題甩給吏部,到時候明明不是吏部的錯誤,結果卻要吏部來承擔,這會讓吏部對你們組織部非常不滿。”

周翀的確因為這個事情受到狄遼的多次交涉,他也有意識的約束組織部的行事,但是在聯席會議上,這種事情其實比較難以避免,硬是要避免的話,辦事效率又會大大降低。

所以周翀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能這樣做的話我當然沒有意見,眼下我也覺得時機成熟了,組織部已經有足夠的經驗和規模能夠挑大梁,把吏部人員全部編入組織部,也好過讓吏部成天埋怨組織部侵奪他們的職權,只不過狄遼那邊……”

“狄遼很理解我的這一決定,決定配合朝廷的改革,這是復興會走向新臺階的重要一步,掌控了整個朝廷的人事權之后,要是還有什么反動勢力想要卷土重來,就沒那么容易了。

但是話也不好說,組織部那么大的職權,你們就必須要把好政治關卡,不能隨隨便便什么人都放進去,各項審核一定要做好,之前我們商量的審核條款,一樣都不能少,全部都要貫徹落實。”

→新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