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揚州慢第692章陳越之憂
九江城,陳越內心如焚,憂慮萬分,在外人面前卻絲毫不敢顯露出來。
聽軍情報告,巡視城防,安排各種軍務,一切都表現的淡然自若,平靜的外表彰顯著強大的信心,可誰又知道陳越內心之焦慮?
和張獻忠的大西軍作戰,帶給陳越的是極大的壓力,甚至還在和抵抗滿清南侵之上。
清兵南下之時,雖然攻城掠地所到之處明軍紛紛歸降,整個大明處于一片恐慌之中,可坐鎮揚州的陳越卻并沒有慌亂,因為那時的他手掌六萬訓練有素的平南精兵,又有揚州堅城可守,兵甲銳利堅固,糧草軍餉充足,當時整個揚州城經營將近一年,整個城池數十萬百姓盡在掌握,陳越有絕對的把握守住揚州。
可是現在,經歷了守孝閑置、北伐失敗,昔日辛苦練出的平南精兵所剩無幾,雖然金聲桓帶著五萬鳳陽軍趕到了九江,可五萬人中昔日的平南軍只剩下萬余。
算下來九江的明軍現在已經超過了十萬,可其中堪稱精銳者也就兩萬余人。而面對的則是張獻忠數十萬大軍。
張獻忠出川時帶出兵力三十萬人,其中十萬由張定國帶著攻略湖廣,跟著張獻忠的是二十萬主力。入江西后,張獻忠大肆擴充軍隊,很快便擴充到三十萬人。而為了攻打九江和明軍決戰,張獻忠下令,大量征調所占府縣青壯,足足征了二十萬的民夫,以作攻城時的炮灰。
現在張獻忠手下軍隊達到五十萬人,連營上百里,各式船只數千艘,簡直鋪平了鄱陽湖湖面。
雖然兵力眾多,張獻忠卻并未冒進,他一面派出大將馮雙禮率領五萬軍隊駐守臨江府對付吉安府的閻應元,然后大軍步步為營,向著九江緩緩逼近。水陸相互為犄角,根本不給明軍可乘之機。
陳越曾數次派出船隊,試圖偷襲張獻忠的大軍,卻被西軍以火船進攻,險些被燒掉一艘三桅帆船。鄱陽湖不是寬闊的大海,在絕對的兵力船只數量對比上,堅船利炮也占不了多少優勢。
張獻忠兵分兩路,自帶大軍三十萬從鄱陽湖以西向九江逼近,中軍設在德安縣城,前鋒逼近九江二十里立寨。另一路則以定北將軍張能奇為主將,從鄱陽湖東岸的饒州府向湖口縣發動進攻。
兩路大軍任何一路都在九江的明軍全部兵力之上,又有上千艘船只在鄱陽湖中游弋逼近,逼的明軍龜縮在湖口九江兩地,根本不敢主動進攻。
張獻忠流寇十多年,手下不乏能征慣戰的悍將,都說張獻忠殘暴,事實上張獻忠能發展到如此龐大的勢力,自然不乏蠱惑人心的手段。他既然一開始打算攻略江西以作根基,除了對士紳地主進行殘酷的掠奪以外,并未對普通百姓下手,相反還提出了分發豪紳地主土地給貧民的措施,很是得到眾多百姓的支持。這也是他能輕易把軍隊由二十萬擴充到五十萬的重要原因。
對這樣的敵人,陳越如何能敢輕視?
西軍和清兵不同,清兵的殘暴動輒屠城搶劫,再加上他們異族的身份,注定得不到太多大明百姓的擁護。而張獻忠的西軍卻是不同,都是同根同源的漢人,張獻忠又已經登基稱帝,自然不乏有著從龍心思者,想做新朝開國的功臣。
所以,對陳越來說,西軍實在是不亞于滿清的大敵,想擊敗他們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過剛開始的幾場勝利,擊敗數萬西軍奪取九江城,陣斬張獻忠義子張文秀,使得九江明軍士氣高漲,而長江水道在手,源源不斷的補給從下游而來,更使得九江城物質充足。再加上陳越大明第一武將光環的加持,九江和湖口的明軍軍心還算很穩,并未被西軍龐大的兵力嚇住。當然西軍實際兵力的情報也只是明軍上層知道,并不會擴散到普通的士卒。
而更令陳越心焦的是,來自湖廣的張定國部西軍。張定國,便是另一個時空兩蹶名王、嚇得滿清朝廷要遷都回東北老家的李定國李晉王,另一個時空的抗清英雄,對他陳越自然知道。只不過這個時空,張獻忠還未死,李定國也并未恢復本姓。
能以西軍殘余扶保永歷朝廷立于西南十多年,多次殺得清兵潰敗,對李定國這樣得牛人陳越自然不敢大意。更何況李定國現在手中掌握著十萬大軍,足以顛覆局勢得力量!
劉能掌握了錦衣衛,和敵情司合二為一,迅速往各地派出了大量的細作,并以信鴿傳遞情報,各地的軍情做到了及時知曉。
張定國帶領大軍從郴州返回,堵胤錫突然出兵打下了長沙,這些軍情僅僅數日便傳遞到了陳越案頭。
陳越對堵胤錫的印象有些模糊,憑記憶應該是個能吏,可是他能牽制住張定國的十萬大軍嗎?陳越對他并不十分看好。
若是堵胤錫無法牽制張定國,十萬西軍順江而下攻向九江,面對西軍兩路夾擊,到時又該如何是好?這不由得陳越不憂慮。
巨大的沙盤上,插滿了紅綠兩色小旗,代表明軍的兩只紅旗孤零零的插在九江湖口,南面是密密麻麻的綠旗,而在九江上游的武昌,插著代表李定國部的綠旗。
現在呆呆看著這面綠旗,陳越緊皺眉頭。
光是南面的張獻忠部陳越就感覺難以對付,若是李定國再全力攻下,兩面夾擊之下九江想守住恐怕太難。所以必須得有一支軍隊能夠牽制住李定國。
堵胤錫帶領的只是湖廣的殘兵,兵力又遠少于李定國所部,陳越對其并不看好。那么牽制李定國的兵力又從哪里來?
陳越目光在巨大的沙盤上游弋著,慢慢看向武昌對面,隔著一道長江是漢陽府,而順著漢水北上則是襄陽。鄭森正帶著三萬軍隊駐守在襄陽,和李過的順軍纏戰著,而在漢水東側的承天府,郝搖旗帶著數萬敗兵盤踞在那里。
也許?陳越心中漸漸生出一個念頭......
大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