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勝利入東臺
第405章勝利入東臺
一秒記住中文網,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增兵減灶、減兵增灶,靠著這種惑敵之計李成棟成功的讓東臺城里的匪首漫天風以為來了上萬的官兵,從而棄城而逃。然后在敵人逃跑的畢竟之路河流的橋邊設下埋伏,半渡而擊殺得匪軍大敗。
漫天風的匪軍雖然人數四五千人,是李成棟左哨的四倍之多,可畢竟都是未經訓練的灶戶鹽民,一群烏合之眾而已。
這樣的烏合之眾就算是正面作戰憑李成棟的左哨一千人也能輕松擊敗,更不用說埋伏襲擊了。
只是一輪突擊,數千匪徒便被殺得大敗,狼奔豬突四散潰逃,再也不成樣子,更沒人敢于抵抗。
李成棟便指揮著手下分散追殺,一千二百人以百人隊為單位,分成數路開始追擊。平南新軍雖然只是訓練三月的新軍,也只是重點訓練了隊列,士兵個人的武技生疏的很,可即便這樣,對付這些灶戶為主的匪徒也是綽綽有余。
李成棟帶著幾個親衛立在一處高崗上,看著手下軍隊隊形整齊進退有據的情形,不由得暗暗點頭。就軍隊的服從性紀律性整體配合而言,這支剛剛成立的軍隊要遠比他原來一直呆著的高杰軍要強得多。
在高杰手下時,軍隊雖然有數千上萬,但紀律卻松散的很,全憑將領們的心腹家丁撐著,其他絕大部分士兵都是破衣爛衫根本沒有戰斗力的魚腩,打順風仗還行,一旦稍有挫敗,全軍立刻望風而逃潰不成軍。
而現在,整支軍隊再不分什么家丁普通士兵,所有的士兵都是經過嚴格訓練、足糧足餉,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整支軍隊都和以前的家丁一樣。
更讓李成棟感到舒服的是整支軍隊的服從性紀律性,不管是平時的行軍還是扎營,一切都有規矩根本不需要他這個哨總費心,而戰場上指揮時,他的命令更是能得到很好的貫徹,指揮起來非常的順暢。
目前也就是沒有見過陣仗沒有經驗而已,一旦打過幾仗成熟起來,這支軍隊戰斗力將不可限量!
“平南侯真乃一代人杰也!”不知不覺的,李成棟贊嘆出聲。第一次,他對平南軍生出了歸屬感,對平南侯陳越更是滿心的都是佩服。
李成棟深知,幕府制度、平南軍體系,是這支只經過三個月訓練的新軍擁有如此戰斗力的原因。而這一切,則都歸功于陳越設計的幕府體系。
騎馬站在旁邊的傳令兵李元胤詫異地看了李成棟一眼,又默默的扭回頭看向戰場,在李元胤心中,很少聽到李成棟如此佩服一個人。
戰場的廝殺已經到了尾聲,匪軍們根本沒有形成任何抵抗,而是四散潰逃,平南軍以百人隊為單位對匪軍進行切割圍殺,大批無路可走的匪軍跪地投降,少部分則逃入了密林蘆葦蕩中。
“傳令,停止追殺!”李成棟傳令下去,既然已經大勝,再追殺下去毫無意義。
李成棟猶記得出兵前平南侯陳越的訓話,此戰以迅速平定騷亂穩定鹽區為主,只要能把負責的區域迅速穩定下來就是大功一件,而不是看斬殺了多少叛匪。陳越反復強調,參與騷亂的大都是被逼無奈的灶戶鹽民,對這些人要以安撫為主。只誅首惡脅從不問,這就是此次出兵平亂的策略。
作為新加入平南軍不久的新人,李成棟平日里就戰戰兢兢生怕行差走錯,現在更不敢違拗陳越的軍令。
更何況,還有賊去城空的東臺縣城在等著他,比起收復東臺的大功來說,多抓多殺幾個叛匪又算不得什么了。
隨著李成棟的命令傳下,各個百人隊停止了追殺,押解著俘虜回轉了過來。
此戰平南軍的損失微乎其微,除了一個不小心崴了腳的,和兩個追殺到河邊不小心掉入河中淹了個半死的,其他人竟然毫發無損。
當然叛軍的武器極差缺少火銃弓箭是最大原因,其實也不是沒有,漫天風打破了縣城又從幾個鹽檢司哪里搶到不少火銃弓箭,可是他手下會用的卻少。
而平南軍因為剛成軍其實盔甲并不全,畢竟軍械司在短短三個月根本造不出足以裝備全軍的鎧甲,不過軍中盾牌卻是不缺。每個小旗中都有三個盾牌手,以盾牌防護,以長槍手攻擊,火銃手弩箭手在后面攢射,在配合有素的平南軍面前,以鹽民灶戶組成的叛軍根本形不成任何抵抗,所以損失微乎其微。
此戰,殺死了叛匪三百多,俘虜了三千余人,剩下的叛匪逃的不知所蹤。
李成棟不再耽擱,簡單打掃了戰場,埋了死掉的叛匪,留下了大半軍隊押解著俘虜,自己帶著兩個百人隊迅速向東臺縣城而去。
東臺縣城,剛經歷過一番蹂躪的城池滿目瘡痍,百姓們正悲哀的整理著家園,救治著被打傷的親人,收斂著死去的尸體,修補著破爛的家門。
匪徒已經離去,自己總要繼續生活。而對滿城近萬百姓來說,還有更大的恐懼在他們心中。他們自然知道匪軍離開是因為官兵來了的原因,而官軍可并不比匪徒好多少!匪過如梳,兵過如篦,是這個年代對軍隊最好的寫照。
絕大部分百姓戰戰兢兢,躲在了家門里等待著官兵的入城,迎接著未知的命運。
在漫天風帶領匪軍攻城時,東臺縣令自盡,主薄等其他官吏被匪軍殺死,整個城中已經沒有了官員,也就沒有人組織迎接軍隊的入城。
李成棟帶領軍隊入城時,看到的是城門大開,而整個城內家家關門閉戶,街道上空無一人,唯有路邊的尸體、街道上暗紅斑駁的血跡,被打破的家門,以及縣衙后宅仍在冒著的黑煙說明了這是一座剛剛經歷了浩劫的城池,而不是一座空城。
“傳令下去,俘虜暫且押在城西的軍營,派人給蕭營正報信,其他人先救火!”李成棟傳下了軍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