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知遙非常無語。
《使命與抉擇》的劇本,本來就是分段給的,朱小策導演美其名曰讓路知遙“好好揣摩每一段的劇情,不要因為提前知道結局而對當前的表演產生影響”。
朱小策導演的目的,算是達到了。
路知遙演每段劇情的時候,確實都是把自己帶入到了秦義隊長的角色里,完全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么,所以演起來更接近劇中秦義的真實狀態。
但由此也帶來了一個問題,就是路知遙被斷得欲仙欲死。
每次給劇本都只給一小段,偏偏劇情發展還特別曲折,每次路知遙想知道下一段劇情的時候,不好意思,斷了。
現在好不容易拿到電影結尾的劇本了,結果萬萬沒想到,竟然還是斷掉的狀態,后邊的劇情還是沒有!
這就讓路知遙非常崩潰而且絕望了。
當然,他心里也明白,僅僅就目前的這些內容來看,其實整個故事已經完整了,起承轉合都有,作為一部電影的內容已經是綽綽有余。
后邊的劇情估計連黃思博和朱小策導演兩個人也都沒有想好,單純是留了這么一個尾巴,為下一部系列作品留好懸念。
但就算路知遙非常清楚這個道理,也難免還是要罵兩句“斷章狗”。
平復了一下情緒之后,路知遙開始重新審視這最后一段劇情。
之前,他的演技已經經過全方位無死角的考驗,本來以為自己已經是身經百戰、無所畏懼了。
但看到最后的這段劇本,路知遙才意識到,原來真正有難度的在最后啊!
最后的結局依舊有多次反轉,秦義的情緒先是絕望到崩潰,然后是在絕望中找到了一線生機,再然后就是通過慷慨激昂的演講振奮所有戰士的士氣,成功地讓人類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如果劇本在這里結束,那么這就是一個標準的爆米花片子、非常正統的熱血結局。
但是在秦義即將看到勝利曙光的時候,劇情又急轉直下。
昏迷后的秦義發現自己具備了蟲巢意識,蟲巢意識讓他天然地站在蟲族的立場去思考問題,對蟲族有了同理心。秦義意識到,其實是人類首先開始對蟲族的進攻,嚴格來說蟲族才是被入侵的一方才對。
在蘇醒之后,秦義向所有士兵下達了停火的指令,讓人類與蟲族已經白熱化的戰爭強行停了下來。
如果劇本在這里結束,人類和蟲族握手言和、共建美好宇宙,那就是一個標準的西方政治正確結局。
但秦義卻并不是要跟蟲族握手言和,而是一邊欺騙蟲族,一邊通過蟲巢意識找到了蟲族女皇和所有次級女皇所在的位置,并繼續執行斬首行動。
秦義為了人類而欺騙了蟲族,但他自己也被欺騙、被放棄,最后,因為所有蟲族女皇和次級女皇被全滅,秦義又陰差陽錯地成為了所有蟲族的首腦,被利維坦巨獸承載著飄向無盡的宇宙空間。
在這一段的劇情中,秦義的情緒依舊有著非常劇烈的變化。
有振奮人心的熱血,有得知真相的驚訝,有欺騙蟲族的冷血,有被背叛的狂怒……
尤其是最后一個鏡頭,當秦義在利維坦巨獸體內的孵化池中醒來時,會有一個近距離的特寫,路知遙必須用一個眼神表現出秦義的各種復雜情緒。
顯然,這段劇情對于路知遙來說,表演難度比之前的劇本又高出了一個檔次!
而且就像路之遙一開始就知道的,秦義這個角色之所以考驗演技、難以演繹,就是因為他的角色設定是一名鐵血軍人。
秦義在大多數情況下是沒有感情的,即使有,也是非常含蓄、非常內斂的。
但在這個劇本中,秦義的命運實在太過曲折,總是面臨著極致的絕望或極致的痛苦這種情緒,這就讓路知遙很難找到一個平衡點。
用力稍微猛一點,秦義的人設就容易崩,一個鐵血戰士暴跳如雷或者精神崩潰,這都不符合人設;而力道不足的話,又會讓觀眾覺得路知遙沒有演技,對情緒的表達不到位。
相較而言,年輕角色是比較好演的,因為這一類的角色情緒往往非常簡單,喜就是喜,怒就是怒,沒有那么復雜,這其中的度也非常寬松。
反而是秦義隊長這種有強大意志的人,想要把他的情緒演出來,才最難。
路知遙輕輕嘆了口氣,看起來接下來這段時間,又有的忙了。
他要繼續宅在酒店的房間里,對著鏡子好好揣摩劇情、調整自己的演技和表情,把最后這段劇情給完美地表現出來。
不過在此之前,路知遙先把目前為止的所有劇本全都拿到一起,從頭到尾看了一遍,用自己的視角分析了一下這個故事。
這個故事給路知遙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它的“文化角度”。
路知遙作為一名演員,當然也看過很多電影,各個國家、各種題材的電影,他都看過。
《使命與抉擇》的這個故事,如果單獨拆解開來,死摳某個小的情節,其實跟很多傳統的科幻電影相比并無特殊之處。
當然,這也很正常。
畢竟“蟲族”這個題材在科幻電影中已經存在了幾十年,各種前輩們已經從各種角度、用各種方式闡述了許多種不同的觀念,留給后人創新的地方其實不多了。
有那么多經典作品珠玉在前,想要讓故事中的每一個劇情都顛覆傳統,那是不可能的。
但在路知遙看來,《使命與抉擇》最大的突破,其實是把華夏的文化視角和科幻題材給結合了起來,這是之前還從未有過的。
在國內,科幻電影非常少見。因為科幻電影需要的投入太大,需要大量專業的道具、特效和工作人員,沒有積累的話,很容易拍成四不像。
所以,即使是在國內的電影市場,一談到科幻電影,人們最先想到的往往也都是那些歐美的科幻巨制。
由此帶來的問題就是,目前能看到的幾乎所有熱門科幻作品中,幾乎都以西方的文化視角來闡釋的。
這就讓很多國內觀眾對這些科幻電影中的價值觀和價值導向,產生了質疑和割裂感。對西方人來說習以為常的事情,對國內觀眾來說卻完全無法接受。
《使命與抉擇》這個故事的點子,其實早在1985年就有一位外國的著名科幻作家寫過,還拿過雨果獎和星云獎,是永恒的科幻經典。
但在那個故事中,指揮官是一個小孩子,他覆滅了蟲族之后感到非常內疚,所以帶著幼年的蟲族女皇前往宇宙中尋找新的家園,希望能夠為自己贖罪。
這是標準的西方思維,就像西方動物保護組織中的很多人一樣,呼吁人類要素食,要讓動物享有跟人類同樣的權利……
對于生活在西方文化背景中的人來說,也許這是一種天然的政治正確和善良。
但對于生活在華夏文化背景中的人來說,這卻是一種徹頭徹尾的愚蠢和偽善,是一種圣母心泛濫的表現。
西方人高喊著政治正確的口號,甚至為動物爭取權益,歸根結底是因為他們的生活太富足、太安逸了,因為物資太過豐富,所以在揮霍浪費之余,還有余力去到處散播自己過剩的同情心。
西方人生活富足、安逸的根源,是他們祖先在幾百年前對整個世界展開的剝削、掠奪和血腥殺戮。
西方人在高喊著“動物也有權利”的同時,卻從不去回首看看被自己祖先屠殺殆盡的原住民;不去思考自己隨便動動手腳就能獲得如此豐厚的物質財富是因為自己的國家在掠奪和剝削世界上的其他國家。
在這些西方人同情心泛濫地為動物征求權益的時候,他們的國家卻在欺凌、壓迫、剝削世界上的其他國家,在那里不斷地散播戰亂、饑荒和瘟疫,讓那里的人類同胞生活在人間煉獄中。
所以,站在華夏文化視角來看,人類同情蟲族,是一種非常愚蠢而且偽善的行為。
西方人拿出對動物同情心的一半來對待世界上的其他種族、其他國家的人民,這個世界都會變得美好很多。
在設定上,蟲族是宇宙中存在的一種對所有生命都有極端威脅的種族。它們有著強大的集體意識、信息的高效共享能力、強大的變異能力,這種種族存在的唯一意義,就是向宇宙中不斷擴張、繁殖,將所有其他的種族消滅殆盡。
哪怕這個蟲族女皇真的有和人類和平共處的想法,它們的種族在生命形態上也依舊是對人類生存的極度威脅。
而人類同情蟲族、放過蟲族,其實就是在養虎遺患。如何判斷蟲族女皇沒有騙人?如何判斷蟲族女皇未來的想法會不會發生改變?
在這種情況下,把蟲族徹底滅絕,才是人類最理性的決定。
而同情蟲族、保護蟲族,就是讓人類置身于巨大的危險之中。
《使命與抉擇》在這個主題上完全采用了華夏文化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