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舍棄開陽的分析,讓曹叡為之耳目一新。為了緩和氣氛,曹叡暫延了會議,轉而參加洗塵宴,以為拉攏兗、徐、青三州將領。
當日,筵席喧鬧,觥籌交織,直至深夜之時,君臣方興盡而歸。
次日,早膳之后,曹叡再召三州諸將商討軍事。
相較昨日倉促舉行的軍議,今日會議準備的甚是充分。在堂壁上懸掛青徐輿圖,且上有標記敵我勢力之分布,讓人一目了然。
“拜見陛下!”
曹叡從堂側而入,列席文武起身長拜而迎。
曹叡繞行半周,將披在肩上的大氅交與侍從,而后雙手下壓,示意眾人坐下,說道:“實不相瞞,朕之所以著甲胄而來,實因京中多有謠言,言徐州將舍與霍峻,朕夜不能寐,故至兗州以為監督軍事。”
“昨日,孫車騎之語讓朕倍感欣慰,可見謠言不可深信。今再召諸君至此論事,非為他事,而是朕欲讓諸君深曉徐州之重,及探討御敵之方略!”
說著,曹叡端坐榻上,說道:“今日論兵,諸君盡述所思,不必拘束!”
“呂卿親守彭城,多與水賊接觸,今局勢如何,可向諸君道明!”曹叡說道。
“諾!”
呂虔奉命而起,說道:“早些年,霍峻僥幸攻克下邳,然徐州之局勢未有較大之變化。如與霍峻作戰,仍可執行舊時之方略,以兗、青二州兵馬成東西合擊之勢,以鉗制水賊之兵。”
“當下關鍵所在,若棄瑯琊,固守穆陵關,如何擊退霍峻,或是說如何利用東西合擊之勢,尋機擊敗水賊兵馬。然無論如何,一切之事當以固保彭城為中心,與敵行逐鹿中原之爭。”
孫禮略有異議,說道:“使君,我軍雖有三州之力,但因下邳被占之故,我軍難以合兵。水賊如若不取瑯琊,而轉取彭城。我青州之兵,為解彭城之圍,亦要向下邳進軍。”
“霍峻則可以圍彭城,而擊青州之援兵。青州兵潰,豫州之兵恐會被霍峻所敗。時齊魯兵馬俱敗,禮恐彭城復現項羽被困垓下之事。今青州可棄,莫非徐州可棄彭城乎?”
針對孫權放棄瑯琊的言論,瑯琊太守孫禮尤其不滿。
在他眼里,如果霍峻不打開陽,而轉取彭城。以彭城之地形,依舊可行圍城打援之勢。昨天孫禮不好反駁,當下呂虔談及形勢問題,孫禮自要提出他的質疑。
孫權瞥了眼孫禮,主動開口說道:“彭城者,為中原之門戶。其城雖三面臨水,與開陽形似,可用水淹破城。然彭城高而險固,為防泗水灌城,在城南內筑有金城。縱外郭被泗水所沒,但守軍足以憑金城而守。”
彭城修筑在兩河交匯而成的半島上,其三面臨水,唯南面臨原。因城北毗鄰泗水,為防止水淹,在城南高處修筑有金城。金城內囤積大量糧草、輜重,可以屯駐五、六千兵馬。
故彭城一旦遭遇水淹,魏軍則可退守金城固守,其將如霍攸之守下邳一樣,縱外城被淹沒,也可以憑借內城固守。
“泗水者,夏盛而秋降,故以泗水灌城,河水須臾漲退。短者一、二月,長者二三月。水賊見城不可下,自會因糧匱而退。”
孫權自信滿滿,說道:“時霍峻舉大兵圍彭城,青州之兵可出穆陵關,不與霍峻野戰,專以輕騎襲擾糧道。待霍峻糧盡而退,兗州之兵掩殺之,青州之兵則可復瑯琊、東海二郡。”
“卻不知孫瑯琊何來項羽被困垓下之言?”
吳質為了刁難孫權,說道:“如按孫君之語,棄守瑯琊之開陽,而專心固守穆陵關。其不畏霍峻一旦兵破大峴,青州五郡將無險阻,其長驅直入,將如韓信下齊之勢。”
“而后齊地平復,轉兵西進,復行四面楚歌之事。縱我軍不欲為項羽,然在敵我形勢之下,垓下之故事恐將重現!”
聽著吳質、孫禮一直在提及被困垓下之事,曹叡心中愈發不快。為了保持儀態,曹叡喝了口水。
王凌見孫權被圍攻,出言相助,說道:“水賊輕果驍勇,所利在速戰。初鋒勇銳,不可爭也。故宜憑穆陵三重險關,使霍峻不得入,曠日延時,沮其銳氣。”
“霍峻被阻大峴,時可簡精騎二千,出瑯琊、西海,循海道而南,絕其糧運。臣別率兗州之軍,緣山東下,出治水,腹背而擊之。霍峻時見前有險關,側有重兵,尾有輕騎,其兵唯有撤之。”
“然也!”
孫權微微頷首,興奮說道:“臣之所以舍東海、瑯琊二郡,本欲令霍峻誘敵深入。從下邳至穆陵有道七八百里,堅壁清野,燒毀栗苗,奪民糧輜,使敵無所就食。”
“霍峻率兵遠道而至穆陵,兗州之兵出泰山郡,如開陽兵少,則可中道而截取,斷其糧輜。彼時霍峻前有險關,后斷糧草,其兵必敗矣!”
孫權將他壓箱底的方略拿出來后,在場眾人無不側目之,唯劉曄撫須而笑。孫權、王凌討論出來的用兵方略,其中大部分是劉曄所構思。
之前有孫權言,孫權為君用兵,因能識俊才,故常有出色戰績。當下孫權驟然擔負三州軍事,其自知無大才,深思之下決意請劉曄出謀劃策,且又聽取王凌之建議。
劉曄不愧為能與有荀彧、荀攸、賈詡等人齊名,在鉆研多日下,制定出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案。
即放棄東海、瑯琊二郡,將大量百姓與狹長疆域送與霍峻。引誘霍峻率兵直取東海、瑯琊二郡,而后在穆陵關阻擊霍峻。
趁霍峻被阻穆陵關下時,孫權派遣精騎沿海岸南下,襲擾沂水河道,打擊漢軍的運糧補給隊伍。
當霍峻著手解決東南方向的騎兵時,王凌率兗州兵馬行至泰山郡,順治水河谷東下,攔腰截斷霍峻退路,與孫權形成腹背夾擊之勢。
“彩!”
曹叡忍不住評價,說道:“誘敵深入,截道而擊,抄而圍之,非善用兵者,不能有此策!”
說著,曹叡謂左右文武,贊揚說道:“孫車騎自詡不及豬豕,實為謙遜之語。以朕觀之,孫車騎用兵不下驃騎將軍矣!”
“不敢!”
孫權躬腰而自謙,說道:“此非臣一人所有之策,其中不少細節臣得劉侍中、王兗州、呂徐州指正!”
“仲謀過謙了!”
曹叡沉吟少許,問道:“當下三州兵馬有多少?”
“稟陛下,青、兗兵馬各有兩、三萬人,徐州兵萬余人,三州兵馬數目在七萬上下,兵馬難言精銳。”孫權說道。
江淮兵敗之后,曹叡下詔準許河南諸州自募兵馬,且讓各州抓壯丁為兵,故而兵員數量有一定恢復,但從質量上來看說不上多精銳。
“兵馬在七萬之間!”
曹叡思慮少許,問左右近侍道:“今冀、幽、并有兵多少?今尚有多少兵馬可用?”
衛臻整理了下思緒,說道:“稟陛下,河北及司隸尚有十余萬之數可用,荊宛本部兵少,需由豫、司二州抽兵南御。因河西與關中斷絕,需由并州之兵入關助之!”
“據之前布置,荊宛之兵有六萬之數,汝南之兵有近兩萬人,關中之兵不下五萬。當下除張郃將軍所統三萬之數,洛陽兵馬萬余眾外。今國內尚有四、五萬人可用,但幽、冀邊郡不可不守。”
曹叡考慮良久,說道:“調河北兵馬四萬南下,兩萬五千人與青州,一萬五千人與兗州。河北若有動蕩,朕當移鎮河北鄴城。”
“諾!”
依照曹魏當下布置,齊魯三州集結兵馬有十一萬左右,豫州汝南地區有兵兩萬人,荊宛兵馬六萬,關中兵馬五萬。張郃手上有三萬機動兵,曹叡河北尚有兩萬余人。
相對應南漢兵力,霍峻手上有十五萬人,需要面對王凌孫權滿寵呂虔等部相加十三萬人馬;諸葛亮手上七萬人,對陣司馬懿張郃近九萬兵馬;陸遜帳下兵馬七萬人,迎戰郭淮曹真等六、萬兵馬。
論精銳程度的話,除關西地區外,關東地區的漢兵精銳程度已強于魏軍。
南朝以‘古今未有之盛’的兵馬北伐,出兵近約三十萬。北朝則憑借防守優勢,發豪強、大族為兵,強抓民戶壯丁為兵,硬生生擠出不比南朝少的大軍。
曹叡望著堂中文武,心中豪氣頓升。為了激勵三州將士奮戰,曹叡斟酌了下言語,決定起身發言。
喝了口水,曹叡著甲按劍離榻,尋步至輿圖前,沉聲說道。
“昔商王武丁征大彭,周穆王討徐偃王,吳王夫差爭雄中原,楚齊之爭霸淮上。而觀其果,商因討東夷而亡,吳因濫發民力而敗,楚因得泗而興。”
“故徐州地方,歷代戰爭數十余次,兵家無不注意到,正是在這徐州之地,決定了多少群雄諸國的盛衰興亡,此興彼落。故自有問鼎中原,逐鹿天下之說。”
曹叡回曹魏過往之榮光,說道:“當年,劉備斬車胄而叛,袁紹虎踞河北,武皇帝奮力東征,劉備狼狽而逃。重奪徐州的第二年,武皇帝官渡大破袁紹,席卷華夏。”
“季漢建安二十二年,也正是在徐州地方,朕有幸見武皇帝重圍霍峻,令其狼狽而逃,遂大獲全勝!”
說著,曹叡加重語氣,環顧眾人,說道:“朕不明白為什么諸卿談論項羽被困垓下,仿佛這徐州之地對我大魏注定了兇多吉少。”
“二十幾年前,武皇帝在徐州大敗劉備,大魏得勢而奠基,萬里中國遂而一統。彼時彼刻,可謂得盡天時地利!”
“十年前,霍峻更是狼狽而敗,幾年之內不敢北望。朕不信在短短二十年后,十年之后,徐州竟一變而為我大魏衰亡之地了嗎?”
繼而,曹叡用手重捶輿圖,厲聲說道:“無論怎么講,先守而后戰,優勢在我!”
“陛下英明!”
孫權率先出面表忠心,拱手說道:“權勢必守住穆陵關,令霍峻難邁大峴一步。”
“請陛下放心,凌率本部之兵,當為我大魏奮戰至死!”王凌沉聲說道。
“臣歷三代,深得魏恩,今誓守彭城。金城在則人在,金城失則人失,必讓霍峻曉得彭城之利!”呂虔奮然說道。
“臣等當為陛下竭盡忠心!”眾人紛紛出列而應道。
曹叡見眾人語氣亢奮,斗志昂揚,很是滿意!
“國有諸君,何愁魏室不興,天下不能一統!”
曹叡微微頷首,示意眾人坐下,說道:“齊魯為中原臂膀,今當不可有失。孫車騎用兵方略雖善,但無朕之軍令,兗州之兵不可輕動。”
頓了頓,曹叡擔心大將疑慮自己不肯放權,解釋說道:“霍峻性情狡詐,兗州之動若太早動用,恐會暴露我軍企圖。”
“朕已令張郃先擊諸葛亮,待諸葛亮兵退,其將會率兵東進,而后匯河南諸兵同進,中途而截殺,合圍霍峻。”
繼而,曹叡臉色肅然,說道:“朕要讓瑯琊成為霍峻的兵敗之地,縱不能生擒霍峻,亦要讓其敗師喪土而歸,令賊人不敢有北望之心。”
“請陛下放心!”
孫權保證說道:“穆陵關是為齊南之天塹,臣當憑險而固守。縱不能重創霍峻,亦能讓霍峻不敢東望彭城。”
“嗯”
曹叡露出笑容,說道:“孫車騎昨日豬豕之語,讓朕耳目一新。今當用豬豕之術,鏖戰楚之猛虎。”
念及孫權用兵經驗不足,曹叡看向劉曄,說道:“孫車騎之策有卿策問之功,今孫車騎守齊魯,卿可任軍師助之。霍峻狡詐有大略,非劉卿不能對之!”
“諾!”
孫權這份計劃讓曹叡看到擊敗霍峻的希望,當下他已有成熟之機會。令張郃、司馬懿合力擊敗諸葛亮,奪回漢北諸城之后,率兵向東,與王凌截殺霍峻。
待霍峻兵敗而歸,魏軍將可趁勝而進,縱不能奪回壽春,亦要將戰線推到淮水,不讓曹魏那么被動!
ps:端午快樂,今天暫4k一更,明天三更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