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無雙

第695章 石為餌,和田玉

吳大志沒再去看潭水中的“變色龍”,后撤兩步站穩,才又對吳奪和葛亮說道:

“我們不妨就朝著撞大運的結果去推一推。

如果‘獨山大冢’就在環水山,而這潭中,又有通往‘獨山大冢’的入口;那么這條通道,必定和地下河有交集。

如此,水潭、獨山大冢、鎖龍井、揚州鼎秘藏之地,其實都有關聯,關聯的主線,就是這一條地下河!

也就是說,揚州鼎的秘藏之地,必定在這條地下河某一個點的附近!”

吳奪和葛亮聽了之后,都點了點頭。實際上,在他倆異口同聲說出“火生土”的時候,腦子里就已經在生成這條“線”了。

“那么別的地方·····”吳奪開口。

“這片生態環境保護區不需要探查別的地方了,但是鄰水盆地,還有其他以后可能產生線索的地方,還是得探查。”吳大志接話,“地下河有可能連通揚州鼎秘藏之地和這口水潭,但是,進入揚州鼎秘藏之地的通道,我們卻還沒有線索。”

“是啊,我們又不是魚,總不能順著地下河一路漂流,邊漂邊找。”吳奪點了點頭。

“關鍵是這條地下河不短,而且有些地方,有可能只有水道,并無水上空間。”吳大志又道。

“但是,‘獨山大冢’的墓道所貫通的地下河,水上應該存在一定的空間,否則墓道無法‘跨越’。”吳奪說著,又看了看潭水,那條兩腳蛇居然還在,依然在潭邊浮動,好像還在“盯著”他們。

“嗯。這口水潭是個重點,今天回去我們跟龐局匯報一下,看是在潭中先放水下無人機,還是等探查完了鄰水盆地再來。”吳大志一邊說,一邊也循著吳奪的目光,看向潭中的兩腳蛇。

而葛亮,比他倆看得都久,此時他忽而撓了撓眉梢,“我說,這哥們兒好像不是在警告我們,而是挺喜歡這塊石頭!”

“哎?”吳奪不由又提起了細繩,將石塊吊在空中,來回晃了幾下。

果然,潭水中兩腳蛇好像在隨著石塊轉移視線。

“我說怎么釣上來一條‘變色龍’?而且之前保護區的巡查人員沒發現這怪物。”吳大志盯著石塊,“原來這石塊才是真正的餌料啊!”

石塊就是吳大志隨手在溪流邊撿起來的,只是因為大小合適,而且雖然有近似鵝卵石的圓度,卻也有些凹凸之處,所以適合綁繩。溪流邊還有很多非常光滑圓潤的鵝卵石,綁繩就容易滑脫了。

石塊是褐黃色,看起來就是石質,而且應該不算什么好石料,并無潤度,表面甚至有些粗糙。

“不會是因為這石塊是黃色的吧?不對啊!這里類似顏色的石頭很多啊。”吳奪說著便干脆將細繩解了下來,將這褐黃色的石塊拿在手里細瞧。

“你是寶玉石專業科班出身,你都看不出什么來,那就應該是塊普通的石頭”葛亮也湊上前來。

“我再看看。”吳奪說著,又抽出了強光手電,貼上石塊表面開始一點點照射。

“好嘛!不知道還以為你要賭石呢。”葛亮又看向吳大志,“吳爺爺,您看呢?”

“我怎么感覺,這褐黃色的好像是一層石皮呢?”吳大志摸了摸下巴,“讓我想到了河磨玉。”

河磨玉,顧名思義,河水沖磨出來的玉石。不過,河磨玉并不是字面意思那么寬泛,它是專指的。

河磨玉專指岫玉產地一帶的老玉原石,而且外部多被風化皮殼包裹,是一種石包玉。河磨玉的石皮,大多也是褐黃色。

河磨玉和岫玉產地范圍重合,但是質地不同,岫玉是岫玉,河磨玉的玉質則主要是透閃石,也就是和田玉的主要成分。

所以,河磨玉的玉質,如果出鑒定證書的話,也是“和田玉”。和田玉這個概念,在鑒定的時候,并不局限于產地,而是以透閃石成分為標準。

“好像真是一層石皮。”吳奪終于找到了一處石皮“薄弱”之處,強光手電的光線進入,里面是透的。

“還真是塊石包玉?”吳大志一聽,也進一步湊近細看起來。

“這里頭,要么是玉,要么像凍石一樣結晶度很高。”吳奪終于下了結論。

“拿回去檢測下?”葛亮接口。

“我先搞搞。”吳奪說著便將石塊放到了一塊相對平整的大石上,而后又找了一塊硬度比較高的鵝卵石。

“你要直接砸開?”葛亮微微一怔。

“只是砸去一部分石皮,只要能露出一點兒肉,我就基本就能判定。”吳奪應道。

“嗯,先砸砸看看吧,就算砸碎成幾塊,帶回去一樣檢測。”吳大志說道。

吳奪接著就開砸了。

還真讓他砸開了一塊石皮。

“別說你還真是挺專業,拿個鵝卵石也能搞出小電鉆的效果來。”葛亮哈哈大笑。

吳奪也沒繼續,整出一小塊面積就可以了,順手從溪流中撩水洗了洗,果真露出了玉肉!

玉色淡綠微黃,如初春嫩芽。

再上手電。

“我去,爺爺,您神了啊!纖維交織結構,還真是透閃石啊!這石包玉,居然包的是和田玉!”

“不對啊,越州這地方,你要說出個什么地方玉種不奇怪,怎么會有和田玉呢?”吳大志卻皺起了眉頭。

他之前說想到了河磨玉,并不是預判;他根本沒想到真能出來這個!

廣義上的和田玉,也就是以透閃石成分為主的玉石,目前的幾大產地,主要是疆區、青海、俄羅斯、韓國;后三者也常被稱為青海料、俄料、韓料。

另外,其實還有一些零散的產地,如貴州、廣西的某些地區。

但是越州,真是聞所未聞。

“是夠奇怪的。”葛亮也道。

“好像也不怎么奇怪。”吳奪抬起一根手指,“爺爺,葛兄,你們看啊,越州在浙省,良渚文化遺址也在浙省,良渚文化玉器,其實也有和田玉質地的!目前對來源的存在爭議。但是我想,良渚文化遠在新石器時期,似乎不太可能從西北一帶把和田玉原料運輸過來。”

“你的意思是,浙省在古時,也和現在的貴州、廣西一樣,也開采出來過和田玉?”

“對,只不過古時開采殆盡也好,曇花一現也好,現在沒有繼續發現,也是正常。而這一塊石包玉,算是算是荒古遺珠?”

葛亮聽到這里,也抬起了一根手指,“你這一說,我想起來了,《山海經》里也提到過越州產玉!說會稽山‘多金玉’,而且山下有很多像玉的石頭,還有清溪流出注入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