撿寶生涯

第四百三十九章 葛青云的遭遇(上)

第四百三十九章葛青云的遭遇上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吃仙丹書名:

葛青云說道:“實話實說,我收藏的宋刻本通鑒紀事本末品相可能不是太好,但我認為應該和這顆夜明珠的價值相當,不知孟先生意下如何?”

宋刻本的古籍畢竟比較稀有,而夜明珠還有那么一大塊,就算這小顆樣本轉讓給葛青云,也無傷大雅,因此,孟子濤并沒有什么好猶豫的,馬上就答應了下來。

隨后,一行人坐車前往葛青云家,由于大家和葛青云并不熟悉,再加上古玩交易多少還是比較的,就去了孟子濤和大軍兩個人。

葛青云是個比較健談的人,一路上,和孟子濤聊了很多。

說實在的,孟子濤覺得宋刻本的通鑒紀事本末也是很珍貴的,如果品相稍微好一點,珍貴程度一點都不輸于他的夜明珠樣品。

至于說是不是因為品相太差,因此葛青云才會提出交換的建議。孟子濤覺得這不太可能,因為葛青云應該知道,如果品相太差他是不會同意的,完全是在浪費時間。

葛青云的解釋也簡單,他說,全世界價值連城的寶貝并不多,這些價值連城的寶貝,要么收藏在博物館里,有錢也買不到。剩下那些在民間收藏的,要買可以,沒幾百萬、幾千萬、幾億的身價,根本免談。

但話又說回來了,就拿咱們國家來說,有多少人能拿出幾百萬來買一件寶貝還不影響正常生活的?別說拿出幾百萬了,買幾十萬的房子能一次付清全款的都不多。

葛青云說,如果用錢購買的話,他手上也拿不出那么多錢,能夠買下夜明珠。雖說通鑒紀事本末同樣也很珍貴,但夜明珠在他的心目中的地位,高于通鑒紀事本末,所以他做出了這個決定。

葛青云帶著孟子濤和大軍進了他家,孟子濤進屋一看,發現這是上下兩層結構的住房,不禁說道:“葛先生,你家這是復式結構吧?”

葛青云笑著解釋道:“人們通常將所有非平層住宅統稱為復式樓,但事實上,像這樣上下兩層結構的住房是有嚴格區分的。”

“實際上,復式住宅并不具備完整的兩層空間,實際是層高較高的一層中加上一個夾層,安排臥室或書房等,用樓梯聯系上下。但國家規定內空高于2.8米的才算是房子面積,所以購買的時候千萬要注意。”

“而我這個房子,其實叫做躍層,住宅占有一棟樓房上下兩個完整的樓面,僅有下層一個主入口,臥室、起居室、客廳、衛生間、廚房及其他輔助用房可分層布置,上下兩層之間有隔層,利用獨用小樓梯連接。”

孟子濤恍然道:“哦,看來像我以前認為的復式房,其實就是躍層,這回長知識了。”

葛青云邊帶大家來到客廳,邊說道:“我覺得還是因為某些銷售人員故意傳播錯誤的觀點,造成了普通人的誤解。”

孟子濤明白葛青云話里的意思,如果銷售人員將錯誤的觀點介紹給消費者,在消費者購買復式樓的時候,完全可以在面積和價格上搞鬼。

葛青云請孟子濤和大軍入座,為兩位倒了茶:“兩位稍等片刻,我去把東西拿下來。”

“好的。”

葛青云上樓去拿東西,孟子濤環顧了一下四周,發現客廳周圍有幾處地方都掛了葛青云一家的照片,其中還有幾張葛青云跳舞的照片,由此看來,葛青云應該是一位舞蹈愛好者。

過了片刻,葛青云拿著一只木制箱子從樓上下來。走回座位,他先是客氣了一下,接著就把箱子打開,現出了盒中的數十冊古籍。

葛青云介紹說,這套通鑒紀事本末有三十三卷,是他去年通過一位朋友得到的,經過了專家的鑒定。

原本的通鑒紀事本末擁有四十二卷,所以這套古籍并不全,但就算不全,如果是真品也相當的珍貴。

孟子濤經過葛青云同意之后,帶上手套小心拿出箱子里的古籍開始鑒定。

通鑒紀事本末存世刻本有二:一為宋淳熙二年1175嚴陵郡庠本。每半頁十三行,行二十四字至三十字不等,行多字后稱為小字本,或稱嚴州本。二為宋寶佑五年1257趙與本。寶佑五年趙與居湖州,患其嚴州本字小且訛,于于精如讎校,易為大字,以私錢重刻,即為此本,后稱大字本。

這套通鑒紀事本末,就是宋寶佑五年1257趙與本,品相還算不錯,如果是真品,和他那顆夜明珠樣本的價值還是相符的。

這套古籍為蝴蝶裝,所謂蝴蝶裝,就是把書頁印有文字的一面朝里對折,以中縫為準,將全書各頁對齊,用粗糊粘在另一張紙上,最后切裁整齊,裝訂成冊,蝴蝶裝的書打開來時,總是沒字的背面朝外,有字的正面朝里。

這種裝定形式使人翻閱時覺得書葉好像蝴蝶那樣翻飛飄舞,所以這種裝訂形式就叫蝴蝶裝。

其實我們今天看的書也都可以稱為蝴蝶裝。但是在宋代,這種裝訂是首次出現,人們覺得新鮮,所以起了這么個名字。

蝴蝶裝的一版就是一頁,沒有線裝書那樣的書口,文字內容不易損壞。不過由于只有中縫連接,而且是用粗糊粘的。所以這樣的書要是經常翻閱,書頁就容易脫落。

這套通鑒紀事本末就有這樣的缺點,一些冊子,已經脫落了,翻起來必須十分小心。

從這點來看,這套古籍確實很像是真品,不但是這些,連一些細節之處,也和真品十分相像,孟子濤粗略觀察之后,都差點相信這就是真品了。

然而,當孟子濤看到古籍上一位明代藏家的鑒藏印時,還是露出了端倪,因為這名藏家真正的鑒藏印,他在師傅那里見到過,相差還是比較大的,風格都不同,必假無疑。

當然,在實際鑒定過程中,不能就因為這一點,就斷定古籍一定不對,但有了這個突破口,在接下來的鑒定中,孟子濤找到了越來越多的錯誤之處……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