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四八二一章 北野新的詭異舉動

第四八二一章北野新的詭異舉動

類別:都市小說

作者:

書名:__

看起來,北野新和羅三途這兩個人的目標也并不確定,應該還是在尋找什么。

到了第二天,跟著這兩個人的足跡,他們倒是把蘭城的名勝古跡都逛了一遍。

蘭城是古“絲綢之路”重鎮,有許多名勝古跡,并曾入選中國十佳避暑旅游城市,截至2015年,蘭城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文物點50多處、古遺址50處、古城12處、古建筑15余處。

國家級森林公園有徐家山、吐魯溝、石佛溝;市區有五泉山、白塔山、白云觀、等名勝古跡,還有蘭山公園、西湖公園、濱河公園、水上公園等風格各異的景點。

這兩個小鬼子也不怕累,幾乎每一處古遺址、古城、古建筑都去了。

只是所待的時間不同而已。

大約也就是一天時間,竟然全部都轉悠完了。

休息的時候,當然也不忘記品嘗一下蘭城的美食。

雖然蘭城拉面是最出名的。

但張天元卻獨喜歡蘭城的漿水面。

盛夏時節,蘭城人不約而同地要吃漿水面。

很多面食店,都掛出了漿水面豬蹄子排骨的招牌,人們走進店里,伙計們會先端出來一盆漿水讓你解渴消暑,然后再慢慢點餐。

一碗漿水下去,頓感暑氣消失、神清氣爽,胃口大開。

蘭城人吃漿水面是極為講究的,首先取一盆清漿水,另用炒勺放少許菜油燒熱,在油中放花椒數十粒,生姜一兩片,炸出香味后去掉花椒生姜,再熗蔥花倒入漿水中,加鹽適量,撒上香菜末待用;

然后用另一只鍋煮好面條,漿水一定要配手搟面才好吃,面條搟得要薄,切得要細,出鍋瀝水,將面在涼開水盆中漂冷,撈入到每個人的碗里,隨后澆上漿水。

蘭城人吃漿水面,配菜也是很講究的,最宜人的配菜是咸韭菜虎皮辣椒和鹵肉,其次還有配鹵豬手或者是醬排骨的。

這種吃法是很科學的,因為漿水在制作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乳酸菌,有清腸助消化的作用,所以只吃清淡的漿水面很容易餓,適當搭配一點肉食,吃著不肥不膩,清涼爽口,引人食欲大增。

漿水要經常更新,所謂更新,就是撈掉泡了一段時間的菜再放入新菜,撈出來的陳菜叫漿水菜,其口感像泡菜,可以直接涼拌或烹炒食用。

蘭城人家講究漿水的更新要固定到家里的某一個人去操作,以避免將油腥或者細菌帶入導致漿水敗壞。

吃過美食,逛了蘭城,張天元等人退了酒店,繼續出發。

“張哥,我怎么感覺這兩小鬼子是在旅游啊?”

展飛有這樣的疑惑也不能怪他,因為北野新和羅三途,還有他們帶的那些人,來到蘭城之后,不去商場、不去超市,更不去政府。

全部時間都用在了名勝古跡上面。

“旅游?難道你沒發現嗎?他們去的那些地方,全部都是古跡!

而自然景觀卻一個沒去。”

張天元冷笑道:“現在我越發覺得,這兩孫子是在找什么東西。

但具體是什么,我也不太清楚。”

“那繼續追?”

“對,繼續追,我倒要看看他們搞什么幺蛾子,不過記住了,別被發現了就行。”

張天元點了點頭,而后車子已經上了高速。

直接追到了嘉峪關。

嘉峪嘉峪關,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是明代長城沿線建造規模最為壯觀,保存程度最為完好的一座古代軍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后期各代,長城沿線的重要軍事要塞。

整座關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寬約15公里的峽谷地帶,峽谷南部的討賴河谷,構成關防的天然屏障,附近烽燧、墩臺縱橫交錯。

關城東、西、南、北、東北各路共有墩臺66座,嘉峪關地勢天成,攻防兼備,與附近的長城、城臺、城壕、烽燧等設施構成了嚴密的軍事防御體系,又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

相傳,古時有一對燕子筑巢于嘉峪關柔遠門內。

一日清早,兩燕飛出關,日暮時,雌燕先飛回來,等到雄燕飛回,關門已閉,不能入關,遂悲鳴觸墻而死。

為此雌燕悲痛欲絕,不時發出“啾啾”燕鳴聲,一直悲鳴到死。

死后其靈不散,每到有人以石擊墻,就發出“啾啾”燕鳴聲,向人傾訴。

古時,人們把在嘉峪關內能聽到燕鳴聲視為吉祥之聲。

將軍出關征戰時,夫人就擊墻祈祝,后來發展到將士出關前,帶著眷屬子女,一起到墻角擊墻祈祝,以至于形成一種風俗。

清代,林則徐因禁煙獲罪,被貶和疆,路經嘉峪關時有詩贊道:“嚴關百尺界天西,萬里征人駐馬蹄。飛閣遙連秦樹直,繚垣斜壓隴云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蒼茫入望迷。誰道崤函千古險,回看只見一丸泥。”

又云:“除是盧龍山海險,東南誰比此關雄。”

指出這關真乃“雄關”。

這樣的地方,那兩個小鬼子當然不會錯過,于是張天元他們又跟著那兩個人把這嘉峪關里里外外都逛了一圈,也領略了一番這天下第一雄關的巍峨莊嚴。

“這么大的磚塊,當時修建搬運一定很難吧,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歐陽曉丹忍不住問道:“那個時候肯定沒有現在這么多的機械吧?”

張天元笑了笑道:“關于這個,倒是有兩則趣聞。

當初,修建嘉峪關城時,需要成千上萬塊長2米、寬0.5米、厚0.3米的石條。

工匠們在黑山將石條鑿好后,卻人抬不起,車拉不動,且山高路遠,無法運輸。

大伙兒邊鑿石條邊發愁,眼看隆冬季節就要到了,石條還沒有從山里運出一塊,若要耽誤工期,沒有工錢是小,這腦袋可就難保了。

大家正在長吁短嘆,這時,忽然山頂一聲悶雷,從白云中飄下一幅錦綢,眾工匠趕緊接住,只見上面若隱若現有幾行字,大家看后恍然大悟,按其行事。

等到冬季到來后,眾人從山上往關城修一條路,在路面上潑水,讓其結成一條冰道,然后把石條放在冰道上滑行運輸,結果非常順利的把石條運到了嘉峪關城下,不但沒有延誤工期,反而節省了不少工期。

眾工匠為了感謝上蒼的護佑,在關城附近修建廟宇,供奉神位,并成為工匠出師后必須參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