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四四九七章 舶來品

第四四九七章舶來品

第四四九七章舶來品

張天元很清楚,不同的生長環境,導致紫檀樹品質的巨大差異,如果土質、陽光、水分都比較適宜,紫檀樹的高度可以超過十米,胸徑也能達到50公分以上。

但是,這樣的環境實在太少了,更多的紫檀樹身材不高,形態扭曲,樹心中空。

也正是因為環境及歲月的磨礪,才成就了紫檀堅硬的木質,多變的木紋,充足的油性。

在阿三國,紫檀被視為圣木,屬于國家所有,私人是不允許砍伐、加工、交易的。

1973年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簽署的《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將其列入第一批世界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加以保護。

在熱帶雨林深處,電動工具無法運達,紫檀的砍伐過程需要人工完成。

紫檀樹木質非常堅硬,伐木常用的工具——鋸,在這里已經失去了作用。

正確的辦法是一斧一斧地用力砍。

每一斧砍下去只能在樹身留下一道淺淺的痕跡。

一棵成材紫檀樹的砍伐過程,最少也要持續十數個小時。

紫檀樹被砍倒后,常會有一些樹枝刮落。

這時,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奇異的現象:剛才還韌如柳條的紫檀樹枝,從樹身脫落后不到10分鐘便堅硬如鐵了。

把紫檀樹從茂密的熱帶雨林運出來不是件容易事。

伐木工人要對砍倒的紫檀樹進行“整形手術”。

整形后,紫檀樹變成了紫檀原木。

出了熱帶雨林,這些紫檀原木被直接運到政府指定倉庫。

其后,不論是加工還是交易,動用這些紫檀都需要阿三國政府的批準。

這個批準手續非常復雜,即使在阿三國,紫檀也不是隨處可以見到的。

圣木的地位可是僅次于神牛的,弄點數根也就罷了,可是真得去伐木,那一定會挑起阿三國政府的怒火的。

聽了張天元的一番勸說,村子里的人也是放棄了去砍樹的想法。

一來砍樹過程及其麻煩。

二來自然是不敢違法。

他們準備放棄狩獵的原因就是政府禁止了這種行為。

接下來自然不敢冒險。

“村民們,我是來自中國的商人,我們很喜歡這種用來制作美麗家具的木料。

如果你們可以找到,有多少,我就要多少,當然,價格一如既往,每一百斤一千盧比!”

這樣低廉的價格,也就騙騙這些落后的村民了。

不過張天元心里頭并沒有什么負罪感。

他如果不來,這里的人恐怕連活下去都難。

可是有了他,這些人有了真正讓自己富裕起來的營生。

在曾經瘋狂采伐樹木的那個年代,大量的紫檀木被砍伐,相信山里頭的樹墩最起碼也夠這個村子的人砍伐幾個月時間了。

到了那個時候,村子富裕了,有了錢了,就可以想辦法去做別的事情了。

村子里再度歡呼了起來,雖然五萬盧比如果平分給全部村民,其實一個人分不了多少。

所以村長決定用這些錢來購買一些生活必須品。

尤其是食物。

他們現在連吃穿住都成問題,多余的就不去想了。

看著歡天喜地的人們,張天元覺得自己或許真得做了一件善事兒。

雖然只是一如既往的奸商行為,但是卻幫了整個村子。

黑夜已經降臨。

村子外的廣場上,卻點燃了篝火,男女老幼除了一些警戒的士兵之外,都在這里狂歡,跳著阿三國傳統的舞蹈。

那種興奮勁兒,簡直好像過節一般。

各家各戶都將最好的食材拿了出來,最美味的東西全部給了張天元、聶震和柳若寒。

不過張天元可吃不了那么多,要了一些之后,就把其余的分給村民了。

他則和柳若寒、聶震、帕梅拉、艾西瓦婭一起聊著天,欣賞著篝火之下的盛會。

“真是熱情的人啊,這些肉食,平日里他們恐怕都舍不得吃吧?”

張天元嘗了嘗那些烤肉,味道很是鮮美,雖然沒有太多的佐料。

可是天然的香味,依然讓張天元非常滿意。

“對啊,這些獵物,他們平常都要送去四百公里之外的邁索爾販賣的。

而且價格不會太高,還要偷偷摸摸地賣。

因為他們是達利特人,不被允許經商,只能干別人不干的臟活。”

帕梅拉嘆了口氣道。

“這就難怪了,五萬盧比都可以讓他們如此狂歡,這真得是奇跡啊。”

要知道,五萬盧比也就是五千塊錢人民幣,這在中國,也就是部分人一個月的工資而已。

“那可不是嘛,這里很多人,一年都賺不到一萬盧比,五萬盧比得賺五年,這還得什么都不買。”

柳若寒吃了口肉,嘆了口氣道。

“對了姐夫,紫檀難道不是中國的嗎?怎么阿三國還有這么好的檀香紫檀?”

吃飯的時候,也是閑聊的時候,柳若寒實在不想聽阿三國農民的辛酸史,所以就問起了有關紫檀的事兒。

張天元笑道:“紫檀樹雖然出身海外,卻很早就來到了中國,只是最早進入中國的紫檀并非來自阿三國而是來自中南半島。”

“中南半島?”

“對,讓我們把時間追溯到十八個世紀前的公元三世紀,當時立國于中南半島的扶南古國,在晉武帝司馬炎登基后遣使貢獻,帶來了紫檀這一珍貴木材。

晉代崔豹《古今注》下卷草木第六記載:‘紫栴木,出扶南,色紫,亦謂之紫檀。’

這是目前發現的對紫檀木最早的文字記載。”

張天元笑了笑道:“紫檀雖然很早就來到中國,但當時它的用途還只是提取香料,用于器物則是四百年后的盛唐。

唐代大詩人孟浩然在《涼州詞》中寫道:‘渾成紫檀今屑文,作得琵琶聲入云’,就是形容以紫檀木為槽做成的琵琶,音色清冽、悠遠,直入云霄。

此后數百年,紫檀的用途沒有發生大的改變,直至元代。

生活于元末明初的史學家陶宗儀在記載元朝史事的札記《輟耕錄》中,對元大都延春閣內的家具配置有過這樣的描述:‘寢殿楠木御榻,東夾紫檀御榻。’”

“不對啊,難道紫檀不是隨著鄭和下西洋的船隊帶回中國的?”

一旁的聶震忍不住問道。

張天元搖了搖頭道:“在歷史上,讓紫檀大量進入中國的確實另有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