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四四一四章 跳蚤市場之瘋狂石頭(二)

第四四一四章跳蚤市場之瘋狂石頭(二)

上品的硯臺就不會有沙眼或者坑坑洼洼的樣子。

這也是判斷一款硯臺是否上乘的最基本判斷方式。

這方硯臺一上手,張天元就感覺得出,這硯臺的石質很不錯,在一看磨盤處,那就更不得了了。

光滑細膩,一處沙眼和坑洼都看不見,這已經說明了手里的這幅硯臺,應該不是凡品。

在伸手在那硯臺的磨盤面上輕輕的摩挲一番,更是能夠感覺到一種在別的石刻品上所不能體會到的光滑,與細膩,而且還沒有其他的石刻品那種冰冷。

這種特點,在張天元心中立即凝聚成了一個名硯的形象。

他學到的知識很多,想要輕松判斷出這一點,實在非常容易。

沒想到這多達二十塊黑色的硯臺,竟然都是名聞遐邇的端硯!

可以被稱為“瘋狂的石頭”的,除了翡翠,其實還有端硯。

作為歷代貢品和中國四大名硯之首,端硯價值歷來備受追捧,自從2000年前后,老坑、名坑被“封坑”之后,更是“一硯難求”。

就算不是古代硯臺,也一樣非常值錢。

前一陣子,帝都各大市場疏解升級改造,曾傳聞潘家園舊貨市場也要搬走,這讓張天元想起了上世紀90年代他跟同學一起在那里“淘寶”的往事。

曾經在那里買了幾塊上好的端硯,作為自己寫字作畫的文房用具。

那個時候他雖然年紀不大,也沒有特殊能力,不過卻有著一股子闖勁。

記得那還是上世紀90年代末潘家園“鐵皮棚”時期,那里經常有不少店家經營文房四寶,其中端硯更是必不可少的吸引顧客的玩意兒。

在上世紀80年代,日本曾興起了一股端硯收藏熱,因為當時在國內舊硯還沒有形成市場,價格低廉,更鮮有在拍賣會上拍,所以大量明清端硯精品都被日本買家批量買走。

當時國內老硯臺收藏的人比較稀少,只是初步開始有少量人關注,價位普遍偏低,上千元一塊的端硯很少,大多在幾百元之間。

年代上明代的老硯很少,以清代的居多,也有部分民國的,人們當時對端硯的認識和了解還很少,對端硯的歷史和文化知之不多。

那時家中有親戚已開始喜歡上收藏,但收的東西比較雜,什么古代書法碑刻、明清人物石雕都是我收藏的對象。

由于張天元的外公熱衷書畫創作,于是專門留意起文房四寶特別是端硯的店鋪,希望能給自己的畫案上配幾方上好的古硯。

那個時候,張天元只是想弄個好硯臺給外公當做禮物。

畢竟他上學的時候,外公可是救濟了不少學費的,對他也非常疼愛。

北宋詩人蘇舜欽有“筆墨精良,人生一樂。”

明代高濂所著《遵生八箋》中說:“硯為文房最要之具。”

記得當時潘家園有幾家店鋪,雖不是專營端硯,但老舊端硯可謂琳瑯滿目,足有幾十塊之多,什么磚硯、山水樓閣硯、動物造型硯、書法題詩硯等等,應有盡有。

不僅品種繁多,價格還不貴,記得好點的清代端硯500至800元一方,普通的也就兩三百元。

每次去潘家園舊貨市場,張天元都去逛那幾家賣硯臺的店鋪。

記得一次周末去逛,發現一個佛手造型的老端硯,一看就喜歡上了,因為是老坑,年代是清代,必須得拿下。

該硯體型碩大,長度足有30多公分,抬著非常壓手,造型古樸,雕工精細,硯臺的硯額部雕刻著非常精細的瓜葉,連葉子的筋脈都看得一清二楚。

下部雕的是寫意的佛手,硯臺的背面全部是滿工的小麻坑,硯堂上有一道貫穿的冰紋。

佛手這種造型最早明代就開始入硯,清代更是非常常見,寓意著長壽吉祥,所以多為文人墨客所喜用。

一番討價還價,600元抱回家。

然后送給了外公。

外公喜歡得不得了,因為在市面上非常少見,所以成為他老人家端硯收藏的第一“重器”,舍不得用,找“元亨利”家具廠的老師傅配了大盒,時時把玩。

歷代文人、書畫家多有愛硯之人,宋代大書法家米芾不僅留下了“米顛拜石”的故事,硯臺收藏也留下了不少段子。

米芾對硯石很有研究,曾寫下《硯史》一書。

據說,米芾愛硯幾達顛狂地步。

一次,宋徽宗召米芾來,令他“書一大屏”,并指定要用御案上的端硯,米芾接過文房四寶,一揮而就,字字珠璣,獲得滿堂喝彩。

米芾趁機捧著端硯,跪著對宋神宗請求說:“皇上,這硯您已經賜給臣用過了,現在不能夠忍受再進給皇上吧?”

宋神宗聽后,哈哈大笑,便將這塊珍貴的端硯賞給了米芾,米芾捧著端硯,手舞足蹈,余墨沾污袍袖也在所不惜。宋徽宗見狀,對蔡京說:“顛名不虛得也。”

清代的紀曉嵐對古硯是相當癡迷,曾用“九十九硯”作書房齋號,足見其愛硯之深。

紀曉嵐,清代政治家、文學家,乾隆年間官員,《四庫全書》總纂官,著有《閱微草堂硯譜》。

紀曉嵐收藏的硯很多,每方硯上都愛題刻硯銘,或贊硯,或記事,或抒懷。

他留下的硯銘可謂豐富多彩,雖寥寥數語,卻往往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

如在一方形似荷葉的隨形硯上的銘文為:“荷盤承露,滴滴皆圓。可譬文心,妙造自然。”是在贊硯之隨形自然之美。

在另一方竹節硯上銘文寫道:“介如石,直如竹,史氏筆,撓不屈。”此處則是以硯比人。

還有一方硯銘文:“余與石庵(劉墉)皆好蓄硯,每互相贈送,亦互相攘奪,雖至愛不能割,然彼此均恬不為意也。”講述了他與劉羅鍋的一段共同雅好。

乾隆爺更是古硯的發燒友,收藏古今名硯上千方,并編了一本《欽定西清硯譜》。

清內府藏硯頗多,包括流傳自前朝各代的與本朝的收藏,陳列于乾清宮東暖閣,乾隆皇帝認為所藏硯臺年代久遠卻無記錄,若遺失可惜,遂于乾隆四十三年命內廷侍臣于敏中等人甄別優劣,作成圖譜,厘為二十四卷,此譜圖文并茂,勾摹具精,收錄了乾隆皇帝鑒藏的硯品240件,是一部重要的硯史圖譜。

手機用戶請訪問.19lou.tw,否則會出現無法訪問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