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四零一二章 唐代秘色瓷

第四零一二章唐代秘色瓷

“爹,你別傻了,他給你加一千,就說明這東西更值錢,你聽說過有做生意愿意主動虧本的嗎?”

年輕人一把奪過那景泰藍,不愿意賣給張天元。

“那你想要多少錢?”

張天元看向了那年輕人,淡淡問道。

“這個最起碼也得要一萬。”

年輕人理直氣壯地說道。

“一萬?只要你能說出它價值一萬的道理,我就一萬收了。”

張天元笑了笑道。

“我在網上查過了,這種景泰藍在嘉慶年間屬于非常特殊的一批仿品,存世非常少,正所謂物以稀為貴,雖然它是仿品,但卻也掩蓋不了它的價值。

我給你要一萬,這都算少得了,要不是看你這人比較善良,我不可能賣的。”

年輕人理直氣壯地說道。

張天元微微一笑道:“對不住了,你還真看走眼了,我不是什么善良的人,兩位請便吧,這東西,我不買了。”

“不買?”

老環衛工愣了一下,直接就在兒子身上踹了一腳罵道:“都是你惹先生生氣了。”

“兩位不用在那里演戲了,佛門乃清靜之地,可以走了吧?”

張天元的臉色漸漸變得不好看了。

其實從一開始,他是真得同情和可憐那老環衛工,但自從那個兒子來了之后,他就發現這是一個騙局了。

之所以加價,不過是陪他們玩而已,這兩人還以為他真得上套了不成?

“阿便,送客,我烏佛禪院以后不會再歡迎這樣的人來了,記住他們兩個的長相。”

烏原法師臉色也變得難看起來,要是張天元在這里被人騙了,那他烏佛禪院的名聲真得要毀于一旦了。

他的清名無所謂,可二祖慧可的名聲絕對不能被玷污了。

老環衛工一臉的無奈,只能對張天元道:“這位小先生,我真得沒有騙你,那我們先走了啊。”

他嘆了口氣,帶著自己的兒子離開了烏佛禪院。

剛到外面,老環衛工突然臉色一變道:“人愿意給六千塊,你還來干什么啊,知道什么叫貪心不足蛇吞象嗎?現在好了,不光是賣不了了,連烏原法師都得罪了。”

那年輕人臉色陰晴不定,一把奪過東西道:“反正東西是我的,關你這老東西什么事兒,滾蛋。”

“慢著,說好的一百塊辛苦費呢?”

老環衛工一把抓住年輕人的胳膊道。

“滾開,事情沒辦成還想要辛苦費,真當老子是你兒子啊?”

年輕人拿著東西,轉身匆匆離開。

烏佛禪院內,烏原法師看了張天元一眼嘆道:“抱歉了小友,這個事情,實在是意外,貧僧也沒想到,那樣的一個人,居然是個騙子。”

此時小和尚走了進來道:“那二人已經離開了,似乎是真有某種交易。”

“好了阿便,你繼續忙你的吧。”

烏原法師嘆了口氣,隨即又對張天元道:“今日貧僧與小友一見如故,可否也煩請小友為貧僧鑒定一件東西。”

“是法器嗎?”

張天元問道。

“不,是古董,嗯,確切的說,應該不知道是古董還是仿品,畢竟東西是一位客人放在這里的,說是見到有緣人,便可出售,價錢也由貧僧來定。”

烏原法師回答道。

“行,我可以看看。”

張天元對古董的興趣,絕對是大于法器的,法器對他而言,是實用工具,是賺錢工具,而古董,才是他真正的興趣所在。

烏原法師松了口氣。

他之所以要讓張天元鑒定古董,純粹只是想要跟張天元加深聯系而已。

從張天元面壁那會兒,他就看出來此人的不凡,若成為朋友,日后真遇到什么麻煩,還可以請你出手幫忙。

這會兒即便是白送一件古董,他也不會有任何心疼之意的。

更何況,他志不在此。

烏原法師拿出來的這件古董,屬于國內罕見的唐代秘色瓷荷花托盞。

該托盞包括茶盞和盞托兩件器物配套組合而成。

本來張天元對于他拿出來的東西并沒有多大期待,然而看到之后,卻是心中震驚不已。

唐代的秘色瓷啊,這可真得是稀罕物了。

茶盞高6.5厘米,口徑9厘米,造型猶如一朵盛開的蓮花,口沿作五瓣花口弧形,外壁壓出內凹的五條棱線,形成五個花瓣的界線效果,茶盞內外素面無紋;

盞托高3.4厘米,口徑15厘米,仿荷葉形,薄薄邊緣四等分向上翻卷,極具被風吹卷的動感。

盞托中心內凹,剛好穩穩地承接茶盞,看上去似一件不可分開的整體,構成了一幅輕風吹卷的荷葉載著一朵怒放的荷花在水中搖曳的畫景。

整個托盞青翠瑩潤如玉,青釉亮潔均勻、如冰似玉,胎釉結合緊密,胎為淺灰色,造型設計巧妙,制作精致,被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無疑是越窯上品。

這件越窯秘色瓷荷形托盞,折射出了唐代波寧佛教文化和茶文化的興盛,可謂是“禪茶一味”。

蓮花為佛教的主要象征,是佛教四大吉花之一,又是八寶之一,也是佛教九大象征之一。

足見蓮花與佛教關系之密切。

荷形托盞的蓮花、荷葉造型,無疑為其烙上了深深的佛教文化印痕。

茶盞為飲茶用具,基本器型為敞口小足,斜直壁,一般較飯碗小,較酒杯大。

據考古或文獻資料證明,瓷盞在東晉時已有制作,所見實物器型為直口直腹壁,餅狀平底足,施青釉。南北朝時飲茶之風逐漸流行起來。

唐代及五代時期的茶盞,以南方越窯和北方邢窯最著名。

越窯盞多配有盞托,其托常常設計成荷葉卷邊狀,上托蓮瓣狀茶盞。

唐代飲茶方式主要為煎煮法,即將以茶葉制成的茶餅碾成茶末后用開水煎煮,煮濃后盛到茶盞中飲用,飲用時將湯及茶末一起喝下。

為防止茶湯燙手且兼顧敬茶禮節的莊重感,唐代流行“茶托子”——盞托。

據陸羽《茶經》載,至中唐時,全國種茶已遍及42個州和一個郡,其中包括明州,也就是今天的波寧。

2009年,《波寧日報》曾報道:在日本金澤大學舉行的波寧余姚田螺山遺址自然遺存綜合研究日方成果報告會上,專家宣布田螺山遺址出土了6000年前人工種植的古茶樹,為世界最早種茶之發現!

可見波寧種茶的歷史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