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竅門:按→鍵可快速翻到上下章節
第四卷第三九四八章超級難度的機關
作者:下載:
張天元也曾看到過明宣宗朱瞻基的《夏景》:“夏雨初過爽氣清,玉波蕩漾畫橋平。穿簾小燕雙雙好,泛水閑鷗個個輕”等等。
古代畫家也多有以“夏”為題的繪畫作品傳世,這墻壁上的三幅畫,張天元其實以前都見過,不過見到的是本體,而不是這樣的雕刻畫。
這個密室之中的墻壁上繪制了三幅很有意思的關于夏季的畫作。
恰巧張天元曾經都見過。
其中一幅是《竹林長夏圖》,絹本設色,縱176厘米、橫75.3厘米,帝都故宮博物院藏,明代畫家陸治繪。
圖上款署:“竹林長夏。嘉靖庚子五月既望,包山子陸治制。”
嘉靖庚子為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陸治時年45歲,是其中年作品。
此圖描繪的是江南夏景。
畫面右上方,奇峰聳立。
峰下,數株青松,一片竹林,一條澗溪蜿蜒自竹林旁流過。
一高士手持蓮花,靜坐于竹林中納涼消夏,旁有一小童烹茶相侍,境界顯得清曠幽靜。
畫家用筆細勁精嚴,濃墨勾皴,淡墨輕染,山石樹枝層層勾勒,層次井然;人物雖涉筆不多,卻相當傳神;青綠設色明艷,秀麗清雅,是陸治青綠設色畫的代表作之一。
第二幅是《溪山清夏圖》,絹本設色,縱204.5厘米、橫108.2厘米,元代畫家盛懋作品,現收藏于寶島“故宮博物院”。
畫面為遠山近嶺,集中刻畫自然景物。
遠處崇山峻嶺間云霧繚繞;中部巨巖峭壁,突兀聳立;近景溪水環繞,岸邊筑有水閣亭榭,為可游可居之景。
整幅構圖層次清晰,極富立體感。
畫面上山石、樓閣、云霧、樹林乃至人物,皆多而密,無一處留白,給人一種濃郁渾厚的壯美氣勢。
圖中水榭亭臺,或依山而建,或臨水而設,皆掩映于叢樹之中。
圖中人物,或為士人交游,或為漁夫勞作,或在水榭納涼,或在小亭中品茶賦詩,或于山林漫步,神態逼真,呼之欲出。
山間云霧環繞,直立的青松,與云霧、江水交相呼應,渺小的人物與宏大的自然景觀融為一體,透露出天人合一的美好意境。
第三幅是《湖鄉清夏圖》,絹本設色,縱95厘米、橫51厘米,朵云軒藏品,作者是清代畫家查士標。
右上款識:“湖鄉清夏,趙承旨筆意。庚午冬日仿于真州半山草堂,士標。”
庚午為康熙二十九年(1690),查士標時年已76歲,屬其晚年作品。
“趙承旨”,即宋末元初著名畫家趙于昂,據作者題跋可知,此畫系其模仿趙于昂畫風而作。
圖中坡陀丘陵間,草木蔥蘢;湖水綿延,荷葉田田;湖邊村落隱現;三兩小橋,跨湖而建;近景有一臨湖搭建的草亭,一人獨坐其間,手搖蒲扇,悠閑地觀荷納涼,十分愜意。
圖中山勢平緩,叢樹不高,湖面平靜,再加上淡褐與淺橙的素雅色調,鮮明地體現了作者“氣韻荒寒”的畫風。
此情此景,給人一種閱盡千帆之后的平淡從容、溫和閑雅的美感,這也許正是作者晚年心態的真實反映。
三幅畫都雕刻得惟妙惟肖,若是沒見過原作,怕還無法理解這雕刻的出色。
張天元正因為見過原作,才更加覺得了不起。
這些雕刻,不僅僅是體現出了畫作本身的特點,而且還恰如其分地體現出了原作者的心境。
這一點,可絕對不是誰都能做得到的。
當然,這會兒可不是欣賞畫作的時候。
張天元很清楚,這三幅畫應該牽扯到了某個機關,而這個機關,怕就是找到龍脈玉的關鍵了。
可究竟是什么樣的機關呢?
他仔細查看了一番周圍的情況,終究百思不得其解。
“師父,這明明是四面墻,卻只有三面墻上有畫,莫不是讓破解機關的人去在第四面墻上繪圖?”
李云璐這話,本只是開玩笑而已,并不覺得真就是如此。
可是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啊。
張天元愣了一下,旋即卻露出了笑意。
“云璐啊,你今天真得是立了大功了。”
他用鑒字訣查看過第四面空白墻壁的情況,雖然有一部分因為塌方的關系被埋在了淤泥之中,但并不影響繪圖的范圍。
這墻壁之中,似乎嵌入了某種東西,需得以董源的《夏山圖》才能夠破解。
董源,生年代不詳,卒于962年。
字叔達,鐘陵人,中主李時任北苑副使,故稱“董北苑”,后入北宋。
工山水,擅畫秋嵐遠景,多描寫江南真境,兼畫鳥獸,鐘馗。
其代表作品有《夏山圖》、《瀟湘圖》、《龍宿郊民圖》等。
董源是個多能的畫家,《圖畫見聞志》上評董源畫牛虎“肉肌豐混,毛毳輕浮,具足精神,脫略凡格”。
但董源的突出成就還是在山水畫上,他所畫的山水畫體現了江南的真山真水,常以橫卷展示豐茂的江南丘陵與洲渚、溪橋與漁浦等曠逸景色,與北方山水畫的雄渾峻嚴之風形成鮮明的對照。
究其畫法來源,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說“水墨類王維,著色如李思訓”。
湯在《畫鑒》中說董源的山水畫法有兩種:“一樣水墨礬頭,疏林遠樹,平遠幽深,山石作麻皮皴;一樣著色,皴紋甚少,用色濃古。”
前者即“淡墨輕嵐”,后者則有“嶄絕崢嶸之勢”,但董源流傳下來的只有“淡墨輕嵐”的畫法。
從總體上來看,董源的創作,重在水墨的表現,不在青綠的設色。
五代宋初對董源的山水畫成就并不重視,北宋米芾對他的畫作了極高的評價。
明代的董其昌對董源則是推崇備至,將董源作為山水畫發展史上的正宗對待,又把董源同王維、李成、米芾、元四家前后貫穿,組成文人畫系。
說實話,這個機關難度實在太大了。
董源的《夏山圖》本就十分復雜,而且技藝非常之高。
想要完全高仿,那簡直太難太難。
《夏山圖》為董源后期變體之作,畫面氣勢遼闊,用筆濃淡相間,與《瀟湘圖》、《夏景山口待渡圖》同為其傳世三大名跡。
這幅畫不僅內容非常復雜,而且運用了各種高超的技巧,就算是近現代非常著名的國畫家,也未必能夠臨摹啊。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