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三六零九章 說真話

正文第三六零九章說真話

熱門推薦:

米特顯然對張天元這種說真話的態度非常感激。23更新最快

古玩行里,如今說真話的人真得少了,編瞎話的倒是不少。

隨著古玩界各類事件的不斷曝光,引發了大眾對古玩行業的廣泛關注。

一系列收藏事件包括去年遭到行業內強烈質疑的上浦世界非遺文化城的海外文物回歸博物館;

一些逐漸俘出水面的“偽專家”;

重回搜索熱點的“冀寶齋事仵”等等。

將早期被定義為對藝術、對歷史有一定的追求,有錢、又有閑的人士投身的古玩藏界,變成了現如今在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

人人都能來敲門的“藝術品行業”。

收集的發達使得不少吃瓜群眾紛至杳來,一探究竟。

迷一樣的收藏界面紗正被一層層扒開,越發顯得透明且驚嘆。

而專家是否就一定俱備鑒賞能力

到底孰是孰非

古玩鑒賞是推理還是講敵事

為此,張天元也曾經跟業內比較知名的收藏家做過一番探討,也得出過一些結論。

今天面對好學的李云璐、溫蒂,甚至是米特女士,他愿意說出來分享。

古董行業容易買到假貨的誤區第一是我們總覺得別人傻,其實自已才是傻。

因為我們先入為主的概念:好比一個打扮像農村來的人,天天拿東西賣給我們,說剛挖出來的東西要不要看一下

你就覺得他們很傻不知道東西的價值,然而你好好想想,你覺得他們會傻嗎

想象一下,挖一個墓下去把東西拿上來工錢都不夠,還要大老遠跑來賣給你幾百塊,幾千塊,這可能嗎

第二,愛聽敵事,譬如說寶島的圈子,人家告訴你當時國民黨帶出去很多啊!

當時他是國民黨里面的軍官的后伐啊!

等等……

你聽信了敵事,買到假貨也是自然。

一件古玩它的藝術價值和它的工藝是對等的,所以才會有人追捧。

然而卻很多人不明白這點。

有一次,張天元擺了九十多件東西,有新的、好的、老的、環的。

朋友進來他就問他們覺得哪個漂亮。

50個人中有49個人把那個真的挑出來說漂亮。

但反過來張天元問他們覺得哪個是真的,就犯嘀咕了。

他們會自我發揮想象覺得古董一定是稀奇古怪的,異致評判錯誤。

古董行業不是水太深,而是腿不夠長。

俗話說得好“是騾子是馬,垃出來溜溜。”

古玩行業同樣如此,判斷東西好壞拿到市場上,市場自會幫你鑒定。

長期在市場上模爬滾打的古董商對古玩的鑒定標準是什么呢

有古董商表示,“寧可貴買真,不可賤買假。”

古玩值錢的地方在于藝術和工藝,時代的工藝和藝術達到了世界的頂峰,被世界認可。

我們追求的是那個時代的工藝而不是那個時代的古貨。

就比如說贗品,它再怎么造假也無法達到真品的工藝水平。

為何很多人對古董的真假分不清

其實這是我們之前接觸的少,早九年,中國政府對文物采取的是保護措施,大家根本沒法看見。

現在呢?

市場很多,資訊也非常豐富,所以明白人越來越多。

以前買到假貨很多原因是大家把古董神秘化了,偷偷模模好像哪里墳墓挖來的一樣。

在這個愈發顯得群眾容易觸及的古玩行業中,不少玩家容易被其包裝出來的故事感動,通過故事來判定真偽,顯然這是不可取的。

收藏,看的是藏品,買的也是藏品,而不是買經過包裝的故事。

古玩行里說東西往往“大開門”,那是藏品自已會說話,如果沒有專業的判別知識,就容易被對方的故事打動。

這個時候,你買的就是故事不是藏品。

通過這些年古玩行業發展,反應出了專家不要看頭銜看專業。

以客觀事實為基準,理性的專業辨別,要知道我們喜好古玩是感性的,但要收藏就必須是理性的。

如果對藏品沒有精準判斷和理解范疇,感性的把錢去揮霍在古玩市場,那就是愚蠢了。

“抱歉了張先生,請容許我給予你最誠摯的道歉。”

米特站起身子,施了一個歐洲貴婦的標準禮節:“我竟然懷疑過您,現在想想,真得是非常愚蠢,為了表達我的歉意,同時也是我最真誠的謝意,我將贈送您一幅畫,一幅真正的名畫。”

“贈送倒是不必了,無功不受祿嘛,如果真得好,倒是可以便宜賣給我。”

張天元笑了笑道。

他可不想因為一幅畫就被人拴住,畢竟他不是缺那點錢的人,有些事情,還是必須得自由一些才能完成的。

如果太忙碌了,那就無法完成了。

“看了這幅畫,您就不會這么說了。”

米特很有自信地笑了笑,離開了一會兒,當她回來的時候,便解開了這幅畫神秘的面紗。

“這東西怎么會在你手里?”

不得不說,張天元真得太驚訝了!

這幅畫,竟然是俄羅斯畫家b.b.普基廖夫最著名的作品《不般配的婚姻》!

昏暗的背景,閃爍的蠟燭,一位年輕得令人愛憐的女孩身披婚紗,成了新娘,但那是一個多么悲傷的新娘啊:

在這張蒼白的臉上,滿是青春被斷送的悲哀。

雪白色的婚紗,教堂蠟燭燃起刺眼的鮮紅色火焰畫家似乎用血色的光芒為那個時代的無辜受害者“打上烙印”。

占據她身旁新郎那個位置的,是一個年紀幾乎可以做她的祖父的老人,褶皺的皮膚掩蓋不住的,是他的傲慢,那種睥睨眾生的神情既透露出他的“高貴”,也彰顯了他的冷酷……

一個半世紀過去了,俄羅斯畫家b.b.普基廖夫這幅最著名的作品《不般配的婚姻》中所記錄下來的新娘的悲慘形象,仍能留住觀看者的視線,打動他們,激起人們對那段歷史的由衷關注和思考:

在那個時期,女人的幸福是無法實現的。

19世紀中葉,人們用時事述評和文學藝術等各種體裁,創作了大量反映尖銳社會問題的作品,婚姻成為這一時期的主題,從費多托夫斯基輕松幽默的喜劇,到奧斯特洛夫斯基的悲劇,內容各異,包羅萬象。

《不擇手段的新娘》和《沒有嫁妝的姑娘》在同等程度上化身為那個時期的主旋律。

1862年,普基廖夫的朋友把《不般配的婚姻》這幅畫呈送到皇家藝術學院的陳列館。

面世后,關于這幅作品的藝術評論和爭論也鋪天蓋地,反響如此之大,令人始料未及。

完結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