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三五七二章 撿漏神話

字體:

第三五七二章撿漏神話

按理說,看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張天元理應全力爭取把它們弄到手,不管多高的價錢也不能放棄。23更新最快

然而此時的他,心里頭卻非常平靜。

因為他明白。

如果被西川的這種舉動嚇住了,那么接下來不管買什么東西,恐怕對方都會獅子大開口的。

他可不想被宰。

當然被宰還是小事兒,如果不能把這些東西帶回去,他心里頭可不痛快啊。

換了別人,眼看著古籍善本被撕,肯定都要急瘋了吧。

可張天元不會。

只要東西還在這里,通過補字訣,他就能夠把這些撕壞的東西給修復了。

西川的這種做法,不僅僅無法迫使他花費高昂的價錢購買,反而會導致他出的價更低。

“斯蒂芬貴諾,你就能容忍這個日本人在這里胡亂撕書嗎?他這不是撕書,而是在撕你的錢啊。”

張天元說道:“我本來打算用五萬美金把這些東西收走,但是他撕毀了其中兩本非常關鍵的書籍,我只能出三萬美金了,如果繼續,我會出的更低。

等他全部毀了這些東西,我就不會要了,現在還是跟你商量,不過待會兒,恐怕就得是你來求我買了!

張天元撿漏很多,知道的事情也多,對于這種事兒,經驗是最足的。

再加上他六字真訣的協助,區區西川想跟他斗,那純粹就是雞蛋碰石頭。

現在的問題就是,張天元想撿漏,而西川不愿意讓他撿漏。

大眾收藏,最吸引人的神話之一,莫過于撿漏。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關于撿漏兒的文字就不斷在媒體上亮相。

有些靠著買賣古玩發了財、出了名的人,就是靠著制造自己如何撿漏兒的神話,來為自己做造神運動。

最初的那批收藏愛好者,撿漏兒是有可能的,因為80年代還不興收藏,甚至還沒有人敢說自己喜歡收藏。

那時候最富也不過是個萬元戶,炫耀吃穿還來不及呢,誰有閑功夫、閑錢,往那上面扔

活錢死物是那個時代一般大眾的理財心理。

只有少數人,出于某種愛好,沒事兒的時候,買兩件自己喜歡的舊東西玩玩兒。

最多也就花十幾二十塊的,這在人們眼里就已經是高消費了。

90年代,特別是后期,舊東西開始成為大眾追逐的理財工具。

于是,80年代買來的那些沒人要的破爛,就都成了好東西,拿出來一賣就是幾百幾千元。

一夜之間,手里的破爛身價百倍,多大一個漏呀!

撿漏兒的文章就是從那時候開始風靡的。

神話,是忽悠大眾的最好手段。

沒有神話,大眾會迷失方向;有了神話,大眾手里的銀子就沒了方向,都圍繞著撿漏兒升值轉了。

筆下“撿漏兒”要夸張,收藏點舊東西,沒事的時候,拿出來把玩把玩,如果余興尚在的話,拿起筆來,寫上幾句,應該是件很好玩的事情。

但凡傳下來的那些所謂藏書記、藏畫記之類的玩意兒,如果仔細去翻的話,你也許會發現,古時候的人真的很可愛,也很優雅,那里面絕少提東西是如何買來的,今后能不能保值升值就更沒有了。

明末清初,有人為了收藏,可以把家里的田產、當鋪全部賣掉,就為了能把自己喜歡的舊東西買進來。

那些記錄藏品的文字,在今天的人眼里,可能都成了天書。

不知道是古代的藏者都博學,還是今天的人們都盯錢。

十多年前,仿照著古人收藏的先例,上浦的李書恒李老寫了一些文字,也給張天元看了。

文字中,李書恒說自己記得那時候買過一只筆筒,沒花多少錢,也就百來塊,一篇稿費的錢。

那時候寫一篇紀實類的文字,帝都可以拿一二百塊。

好的給南方,可以拿一兩千塊稿費。

可那時候南方的報刊幾乎不刊登收藏類的文章,所以他就給這只筆筒寫了千八百字,寄給一家報紙。

買這筆筒的時候,不是看中它的年份,倒是上面的圖案挺招人喜歡。

記得他當時見了它,毫不猶豫地拿在手里,還跟攤主說,這東西真不錯,老東西。

這不沒事兒撐的讓人家宰嗎

不過那時候賣東西的人也沒有那么精,一百來塊就拿下了。

回來后,覺得圖案很好。

玩兒嘛,有人玩年份,有人玩造型,他玩的就是那上面的那幅畫——一個當官模樣的人,在那兒指手畫腳,其他人都跟碎催的似的,活脫脫畫出當時官人的世相。

古代當官的據說都是“學而優則仕”出來的,要他說,從這幅畫上可以看出,其實都是“屁而優則仕”。

你看當官的和其他人,腰板沒有一個直的,就是陶淵明說的那種,“為五斗米折腰”的那路人。

稿子寄出去一個多月沒音信,打電話過去詢問,對方是個女孩子,告訴他說,“文章寫得很好,就是可讀性差。”

他心里這個納悶,寫得好,怎么可讀性又差了

其實人們所說的可讀性,對于故事來說,就是情節;對于哲學來說,它是邏輯;對于美術來說,它是色彩線;對于網絡來說,它是刺激;而對于廣告來說,它是實用。

李老本來想跟她在電話里申說幾句,沒等他開口,電話就斷了。

晚上李老去一位編輯朋友家,跟他說了這事兒。

朋友說:“哥們兒,你干編輯的還不懂嗎可讀性就是個官話。誰看你那些文字,告訴你,就寫撿漏兒,就能發!”

李老說他寫啦,二百多的東西,花了一百多點兒,這不是撿了漏了嗎

朋友說:“你不是編紀實嗎編個故事。”

李老說就這么個東西,能有什么故事

“干脆,你就寫,一百多買的,賣了八千多,這不就是一大漏嗎人們看的就是這個。”

明白啦,聽人勸,吃飽飯,照著朋友開導的去做,后來還真就發了好幾篇撿漏兒的文章。

原來,漏就是這么“撿”的。

這個事兒,當時對張天元的打擊還是蠻大的,他看過很多撿漏的事兒,總覺得那是真的,結果被李書恒這么一打擊,心里頭就有點無奈。

好在他有六字真訣,還有地氣,因此畢竟跟一般人是不一樣的。

白撿的東西都是漏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大眾收藏,從它興起的那天起,就已經不是原來意義上的那種收藏了。

它已經蛻變成了一種大眾理財的神話興奮材料。

在這場制造“古董興奮材料”的過程中,有一種人,可以說是真正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本站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