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三四三六章 罪人(三)

第三四三六章罪人(三)

第三四三六章罪人(三)

中國在1913年、1914年接連出臺的古物保存法、禁止古物出口管制令對他們形同虛設。

盧芹齋同時又把他的客戶蒙在鼓里,以中國頒布文物出口條例為由抬價,從中獲利甚豐。

連一向被中國老百姓視為神圣不可侵犯的宮廷御用,如今也成為他志在必得的獵物。

文物一旦跟皇室沾邊,拿到海外就身價倍增,市場上趨之若鶩,因此對文物商來說,器物的來路十分重要。

1915年12月17日,盧芹齋以1600美金的價格向弗利爾出售了一幅康熙年間的絲綢壁毯,在交易單據上他做了貨品的詳細介紹:“朝廷御用,1913年盜于熱河避暑山莊。”

盧芹齋尋寶目標執著,務求貴重、罕見、獨特的東西。

中國的大門已對他敞開,出入可以大搖大擺,旁若無人。

童年時受到的儒家“克己復禮”教育已被他拋于腦后,利益驅使下掀起了針對皇家陵園的盜墓活動。

1916年或1917年,盧芹齋主導了一樁著名的盜墓活動,他將唐太宗昭陵中兩尊石刻浮雕“昭陵二駿”販往了國外。

此事中國人至今難以釋懷,視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莫大破壞和褻瀆,甚至將之于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相提并論。

但對于盧芹齋來說,這筆交易確實無以倫比,不論是其出自皇陵的尊貴程度,還是其2米高、1.7米寬、重達4噸的分量,亦或是令人咋舌的125000美元的成交價,這打破了當時文物成交價的記錄。

更不用說此物的政治、歷史和藝術價值。

不過,盧芹齋本人一直否認自己直接涉及盜墓,堅稱:

(昭陵二駿)是從地方政府手里當場買下,由軍閥護送進京,所得款項已用于修建學校。……我們是從第三方那里直接接手的,程序上完全合法,出售轉賣給我們的人是國家最高層人物。

因為在此之前法國文物商葛楊于1913年將六駿移出皇陵,但在盜運的過程中遭到當地居民的堵截,為奪路逃命,盜運者將文物丟下山坡,損壞的石刻殘片被當局沒收。

當時六駿石雕受損嚴重,1914年落到了陜州軍閥陸建章手上。

他下令押送其中的二駿進京,作為即將登基復辟帝制的“大總統”袁世凱的賀禮。

實際上,陸建章也是奉旨行事,奉的是袁世凱二兒子袁克文的命令,因為文物的運輸文件上有袁家的印章。

這二駿于1915年被運出古城,卻從沒能抵達帝都,再也不知去向。

直到1918年3月9日,一直下落不明的二駿才神秘地出現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它們的主人竟是盧芹齋的來遠公司。

當然,后來這這東西又到了洛杉磯貴族博物館,才讓張天元有了機會將東西給弄到手。

而在買家面前,盧芹齋則毫不掩飾地將昭陵二駿的到手歸功于自己的神通,他對盜寶的歷險過程大肆渲染,對自己所起的作用津津樂道。

在他1926年寫給戈登的信中這樣介紹兩件文物的來歷:

為搞到這兩件文物輾轉了四五年時間,歷經各種艱難險阻,冒著坐牢甚至生命的危險,如今在中國搞古董簡直比登天還難,像這樣罕見的文物幾乎不可能再搞到了,一來風險太大;二來文物精品已經差不多都倒騰出來了。

盧芹齋在中國的活動力很強,上有只手遮天,下有嘍啰遍地,他的前東家張靜江是這個系統的核心。

對自己的古董商生涯,盧芹齋曾矯情地總結說:

如其他所有熱愛藝術的人一樣,我從事文物交易一直胸懷世界。與此同時,我深信藝術品是沒有國界的。文物走遍全世界,就像無聲的大使一樣,讓世人了解并愛上中國文化。

這話說的是很好聽,特別冠冕堂皇,可是誰都清楚,盧芹齋要的是錢,根本就不會在乎什么藝術。

他更不會在乎什么國家。

在這種人眼里,給他錢的那些老外才是他的祖宗。

為了在西方拓展生意渠道,盧芹齋先從“啟蒙”做起,對西方買家進行文物鑒賞力的教育。

20世紀初的時候,除了洛克菲勒家族和弗利爾等幾名大藏家外,美國公眾對中國藝術一無所知。

當時的西方藝術品市場魚目混珠,來自中國的藝術品都是些專門為了滿足西方人審美趣味的作品,于是市場充斥著搔首弄姿、自曝其丑來博取目光的物件,所以即使是有品位的鑒賞家,也很難有機會欣賞到真正高水準的中國藝術。

盧芹齋決定走高端路線,他決心要讓西方人見識真正的中國文化,即佛教壁畫、雕塑、古玉器和青銅器的美與價值。

然而真正的原因還是這些東西更值錢,更好出手。

盧芹齋的精明之處在于,他并沒有為了硬銷試圖改變西方受眾的審美趣味,而是創造了一系列歐洲化的詞匯來解析中國的藝術品。

既然當時的西方認為,中國藝術受到了古希臘風格的影響,盧芹齋在描述佛像時就會用到“平衡”“對稱”“協調”等術語,這都是當時在分析希臘、羅馬雕塑時常用的概念。

在盧芹齋的贊助下,幾位國際著名的藝術學者開始制作中國文物圖錄,圖文并茂的對中國藝術進行新的詮釋。

盧芹齋從文物“發掘者”一躍成為中國文化大使,在西方獲得了中國藝術史發言的權威地位。

他的古董店也成了文物界群英薈萃的沙龍,專家們會相約而來,品評、把玩新亮相的器物。

推開盧芹齋的店門,時常能碰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館長等人,他們可能正在一件新到的畫軸面前爭論的面紅耳赤;或是英國的大維德爵士夫婦,倆人鼻梁上都架著眼鏡,正圍著新出土的青花瓷,仔細研究著瓶底的官窯年款;可能還有賓大博物館的館長,正安坐在桌前,端詳著一尊剛從陜州運來的唐三彩馬……

1928年,對于盧芹齋而言是碩果累累的一年,他獲得了法國榮譽軍團勛章,又在巴黎一片簇擁歡呼聲中開了新的畫廊“彤閣”,其富麗堂皇堪比宮殿,充滿了神秘的東方情調。

盧芹齋的友人遍及世界各地博物館,他在開展古董交易期間也大力支持了不少博物館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