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三四一九章 將軍的佩刀

第三四一九章將軍的佩刀

第三四一九章將軍的佩刀

這種情況,販子們都有辦法對付,只要進了家門,都會主動幫著尋找。

馬杰克的眼睛在屋子里來回打量,現舊廚子是夠年份的,款式普通,可惜不值錢。

再瞧是,見廚子底下一堆土,似乎是老鼠勞動的結果,那堆土里露出一段黑乎乎的東西,過去把土扒開,出來一個筆筒。

筆筒口徑足有十六七里面,手感沉重,就是在土里埋著,仍舊不糟不走,擦一下鑲嵌才明晰起來。這件東西,老頭子早忘記了,卻被馬杰克挖出來,確實是機緣湊巧。

馬杰克把筆筒拿出來,老頭才想起有這么件東西,多年不見,早不知到哪里去了。

馬杰克聽厚道,感謝老人給水喝,花2佰快買了筆筒。

老頭很高興,馬杰克更高興,確認那是件紫檀玩意,所幸在土中不久,稍作擦拭,既煥了原有的光彩。

紫檀大筆筒賣了近萬元,那是九六年左右,馬杰克確實賺了不少。

從此再也看不到騎自行車賣貨的馬杰克了,他已經換了摩托車。

這也就是馬杰克的家史了。

要知道,九六年的萬元戶,那可是牛掰得不行啊,簡直跟現在擁有一百萬差不多了。

楊懷仁跟馬杰克打交道,那是許多年后的事了。

開頭的幾次合作,并不順利。

那個時候馬杰克已經移民到了美國,自己不鏟地皮了,但是在國內,卻有幫他鏟地皮的人。

這其實說白了,還是走私文物。

只是馬杰克自己未必知道。

離開楊懷仁家之后,張天元就去了馬杰克家。

雖然說他跟馬杰克素不相識,但畢竟中間還有個楊懷仁牽線搭橋,給馬杰克打了個電話時候,馬杰克就很爽快的讓他過去,說是手里頭還真有幾件好東西。

張天元長期在生意界暈染,對商品的砍價,那是頗有心得的。

馬杰克雖說不缺乏生意人的奸猾,畢竟人性善良,有憨厚的一面,跟熟人做交易有些面軟,有時候守不住主意。

張天元是楊懷仁介紹的,對馬杰克來說,那就跟熟人沒什么分別了。

因此這人就有點不好意思坑他。

張天元跟馬杰克見了面,也寒暄了幾句之后就直入正題了,馬杰克帶著張天元去看自己的收藏。

“張老板,你瞧這把刀怎么樣,還是帶鞘的,民國時候的刀。”

馬杰克給張天元介紹了起來。

張天元注意到,這把刀很有意思,上面居然還有名人款,居然是楊虎城曾經用過的。

楊虎城是誰?

怕是對近代史稍微有點了解的人都不可能不知道。

張天元頓時對這把刀就產生了興趣,鑒定過之后,確認東西對頭,款是原款,刀也不錯。

馬杰克要價二千五百美金,按道理來說,并不是太黑。

可張天元總感覺刀鞘損壞,又是民國的玩意,價格高了些。

其實,價錢比較公道。

張天元還是因平時養成的商人們普遍有的小心眼兒,想花更少的錢的心理作祟。

于是又是年份不好了,又是有某某毛病,列舉了一大堆理由,抱怨他要價太黑。

“清代的官刀才多少錢?不也就千、八百塊嗎?而且還是人民幣!你這只是民國的,雖然是楊虎城這種名將用過的,但要兩千多美金還是有點多了啊。”

張天元說出這話,其實稍微有點后悔,畢竟對方挺老實的,自己雖說能砍下價,可總覺得有點不好意思。

畢竟自己又不缺那點錢。

但話已經說出去了,就不好收回來了,大不了再多買幾件東西也就是了。

馬杰克這人的確實誠,最后一千二百美金就成交了。

張天元輕輕觸摸著那把楊虎城用過的佩刀,心中不由有些感慨,仿佛一下子回到了那個戰火連天的年代。

交易還算高興,張天元本想說繼續看的,結果到了飯點了,馬杰克就說干脆先吃了飯再看吧。

正好他家里老婆也把飯最好了,非常豐盛,那感覺真是把張天元當成貴客來看待了,倒是搞得張天元頗為不好意思。

飯桌上,馬杰克跟張天元開懷暢聊,馬杰克說起了他過去的事兒,那真是不把張天元當外人啊。

馬杰克很能跑,總是起早貪黑,天天漂泊在外面,憑一己之力,供著一家四口人吃喝拉撒。

在買車以前,跑廢了三輛摩托車,最后換了輛幾萬塊的小昌河。

把擴音喇叭裝在車上,鄉村到處聽到他的吆喝聲;各個小古玩販子家,也經常看到他的身影。

他買過多少好貨,撿過多少漏,誰都說不清,他自己也記不清。

初起階段,他曾買過一個康熙青花瓷巻缸,品好個大,畫人物,當時賣價不高,不足一萬元,賣家存放幾年后賣了三十多萬。

一件明代朱紅漆藏經箱,油漆足有一公分厚,弧頂方身,造型很漂亮,賣了二千多元,人家一下拍賣到三十多萬。

還有黃花梨的飯桌,書桌等等,有的賺萬把塊,有的賺三萬、四萬元,確實賺了不少,可惜他認定的就那行情,沒有幾十萬的大財。

話說到這里,關鍵原因比較明晰了。

他眼力雖好,經營方式卻有問題,思路有欠缺。

怎么這樣說呢?

一來他整天往農村跑,多數跟二線的古玩商交易,對國內的藏品銷售形勢不能及時把握,總有遲滯現象,所以,他賣的好貨價格,總是低不少。

拿當時他賣的黃花梨飯桌為例,交易價格二萬多元,他賺了一萬多,看起來不少,可國內的普遍行情已過五萬,更何況古董本沒有真行情,只要不著急出售,賣到十萬以上完全有可能。

古玩存放一段時間,收益會更高。

總之一句話,快吃快拉的方式局限性大,總會把巨額利潤讓給人家。

前面說過,2o11年,他在農家花四百塊買了件紫檀筆筒,轉手賣了十二萬元,讓誰看都覺得滿足了,利潤非常可觀,簡直是一本萬利,讓好多從事古玩生意的人眼熱,可是跟下家比,又多了痛苦。

購買的人,不出門不受苦,轉手賣了三十多萬,比他賺得還多。

這就是同行不同利,眼力不同,道行不一樣,收益當然不會一樣。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