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二九二六章 童子玩蓮

張天元提醒道:“用收錢的方法其實并不算聰明,畢竟這年頭很多人是非常有錢的,我倒是希望師父您自己能自愛一點,不然的話,誰也救不了您。”

他猜測楊懷仁應該能夠通過某種特殊的方法恢復玉蟬的能量,使得玉蟬可以在一個月內反復使用好幾次,這就違背了自然規律,自然會導致身體虛弱了。

有些話,說出來可能不好聽,但他必須得說,他既然稱呼這個人為師父,就不想他出事兒。

“自古美玉有美德,得到這東西,為師總想多幫點人啊。”

楊懷仁苦笑著說道:“西晉的陸機說得好,‘石韞玉而山暉,水懷珠而川媚’。

但在陸機生活的年代之前,距今5000多年前吧,我們的遠祖已經懂得這個道理,并且喜歡上玉了,知道使用玉石制作精美裝飾物件了。

安省陵家灘考古發掘便是明證,墓主人身上擺放的玉器飾物,竟多達數百件。

同時出土的一件小玉人,背部的象鼻穿孔竟然比針孔大不了多少,就是今天的工藝手段,鉆好這個孔都很是費力;

其精密細微的程度,委實地令現代專家學者們匪夷所思……

陸機之前的東漢人許慎作《說文解字》,其中提到玉,說‘玉,石之美者’,是說石頭中最美好的那種,人們便稱之為玉。

陸機的‘石蘊玉而山暉’,諒必是受許慎的啟發了。

然而,在《說文解字》面世之前,春秋時期山東的孔夫子、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的孔圣人,已經將中國人對玉的評價作了個很好的總結。

他說‘昔者君子比德于玉’,意思是在他以前,夏商周甚或更早些的時候,學識淵博而又品德高尚的人便喜歡將自己與美玉相媲美,便要向玉看齊。

于是,孔圣人滿懷崇尊之心總結了古人對玉的認識,為美玉畫了一幅工筆畫,說玉有‘仁、知、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11種美德。

‘昔者君子比德于玉’,就實在是太對了。

所以呀,‘君子無故玉不去身’,沒有什么特別的原因,身上佩掛著的玉器是不會取下來的。

天長日久地演變著,人們發現,要與美玉比美德,無異于做個苦行僧,那樣的十全十美是不現實的,那樣的比法,可不是說幾句大話便辦得到的。

于是比一比其中的幾種,玉的十一種美德中,‘溫潤而澤’、‘垂之好墜’、‘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瑕不掩瑜,瑜不掩瑕’以及‘氣如白虹’,漸漸的尤為被人看重,這就人性化多了。

于是,愛玉的人便得著一個選擇玉的標準:玉的五德。”

“師父您的話是沒錯,您想跟美玉同德,但也不能太過了,否則人死了,還談什么五德?”

張天元提醒道。

楊懷仁笑了笑道:“過去我是不懂的,我一直認為既然決定了做某些事情,就要去盡力做,然而現在我忽然明白了,人力有盡時啊!”

“亡羊補牢,為時不晚,師父您現在知道了,還來得及,總比人進了棺材之后才忽然明白過來要好得多。”

張天元的話不好聽,但都是關心楊懷仁。

楊懷仁點了點頭道:“坐下吧,師父今天要跟你說的,其實是跟這件玉蟬一樣的好東西,只可惜為師曾經擁有,如今卻……唉,先給你說說那東西吧。

我曾經擁有過一件‘童子玩蓮’小擺件,溫潤、亦好墜、其聲清越、瑕不掩瑜,唯‘氣如白虹’略遜一些,依舊十分可愛。

當然的,美玉琢美器,才有人愛。

那件‘童子玩蓮’琢工細膩,造型活潑,于是童子肌膚細嫩,憨態可掬,動態逼肖,真是分外的可愛。

至于‘童子玩蓮’寓有的‘連(蓮)生貴子’的瑞芳之意,則更是為‘童子玩蓮’錦上添花。

認真說來,‘童子玩蓮’是很有些來歷的。

據說宋徽宗特別的喜歡玉,身上常常佩個‘童子玩蓮’。

那一日,徽宗同嬪妃們在西湖劃船游樂,有個妃子看見徽宗腰帶上拴著的‘童子玩蓮’,便要了去看。

不料手一滑,那玉人兒掉進了西湖,徽宗好不惋惜……

一晃十來天過去了。

那天早朝,徽宗發現大臣王欽腰帶上吊著個玉雕童子,覺得眼熟,要過來看看,真就是自己掉進西湖的‘童子玩蓮’。

徽宗大驚,說這是他的,怎么會到了他王欽手上。

王欽嚇了一跳,一五一十如實相告。

如是,徽宗要王欽馬上去問問那個珠寶店老板,他這個‘童子玩蓮’是哪里來的。

這一問,便問出一段蹊蹺事來——

三四天前,有名廚娘去為主人家買魚,恰逢有個漁夫在叫賣鮮魚,廚娘便挑了條紅色大鯉魚要了。

回去剖魚,竟從魚肚里翻出個模樣乖巧、胖胖敦敦的玉雕童子,童子肩上扛張荷葉,天真地笑著。

廚娘正愁手頭缺錢,不由大喜,找來隔鄰的貨郎,換了500銅錢。

貨郎豈會白白花錢,他看出那是個和田羊脂白玉雕件,當下就去了珠寶店。

珠寶店老板焉能不識貨?

給了貨郎一貫銅錢。

至此,玉人兒已經四易其主。

王欽次日去珠寶店找老板聊天,見老板正把著玉人兒賞玩,要過來看看,著實溫瑩精美,再也不忍釋手。

著人回去取了兩貫錢來,‘童子玩蓮’再次易主……

玉人兒葬身魚腹,如此的曲折迂回,竟然又物歸原主!

宋徽宗大喜,賞了王欽,又著人將漁夫、廚娘、貨郎、老板一并宣來殿前,男人封官,女人賜封典,人人都給了賞賜。

由是,小小一個玉人兒,招來滿城傳佳話,說那漁夫、廚娘、貨郎、老板都是因為得著了扛蓮送富貴的好童子,才有幸得到皇上的恩賜。

聰明的玉雕藝人把住了商機,旋即雕琢出許多的‘童子玩蓮’,一上市便烘搶一空。

從此,‘童子玩蓮’成為世代玉雕題材,人人盼著‘連(蓮)生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