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二七八九章 收藏家陳貴

在張天元來的這個村子的鎮上,有一個叫陳貴的人經營著一家古典紅木家具廠,常年浸染在古典家具的氛圍里,他對各種名貴木材了然于胸,對古典家具更是情有獨衷。

而他的收藏更是豐富,他自己引以為豪的就是古錢幣和木器。

對于錢幣的熱愛始于1981年。

當時,他一個月只有七塊錢的津貼費,除去買生活用品,他都用在了收藏上。

古錢一毛錢一枚,他為了省錢,把煙都戒了。

那時,陳貴抽煙很勤,一天一包,最奢侈的大青山香煙,兩塊錢一包,而為了省下錢來買錢幣,他狠心戒了煙。

部隊駐地在一個叫大紅城的地方,附近就有著名的唐朝遺址,駐地附近許多人家里都有古錢幣。

周末,陳貴就和戰友一起騎著三輪摩托車,走鄉串戶去購買。

一次,他和戰友收購錢幣回來,在沙漠中摩托車沒油了,兩個人推著摩托車走了好幾十里路。

雖然累得說不出話來,但看到一大袋子的錢幣,兩個人又都偷著樂。

當年,部隊一兩年就會給戰士們發一雙大頭鞋,那時大頭鞋是時尚品。

當兵十幾年,陳貴只穿過一雙大頭鞋,其余的都拿去換了錢幣。

當年《軍報》整版報道他的收藏事跡,部隊首長給他題字“塞外奇葩,燕趙獨秀”,這給他的收藏很大的鼓舞,促使他長久地堅持了下來。

日積月累,陳貴收藏錢幣十幾萬枚,有中國最早的錢幣,有中國現存最大的秦半兩錢,他收藏的秦朝的錢幣品種最全。

他有乾隆、順治、宣統的母錢,宋元明清的錢幣更是不計其數。

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專家曾經給他題字:中國錢幣第一人。

在陳貴的收藏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現存最大的秦半兩錢。

當年這枚錢幣是從一個放羊的老人手里買來的。

一看到錢幣他就喜歡上了,他塞給老人50元錢,可老人認為50元錢是假的,只要5元錢,最終,陳貴給了老人10元錢買下了那枚錢幣。

那時50塊錢的人民幣剛剛流通,老人應該不知道,死活不敢要。說起當年收藏中的小故事,陳貴至今還記憶猶新。

這之后他又收藏了大大小小無數的秦半兩錢,還有秦朝的“紀念幣”。

這種紀念幣上有太陽和月亮,像秦半兩錢一樣,外圓內方,代表秦朝權力的集中。

這種錢幣是為紀念王后等過生日啊之類的發行的,故意流傳到民間,顯示王要的恩澤。

這種錢幣很有研究意義。

在眾多的錢幣中,有一枚錢幣曾經讓陳貴大傷腦筋,因為他一開始不知道錢幣上的文字是什么意思。

為此,他特意跑去帝都博物館查找資料,請教專家。

那是一枚八思巴文大元通寶,典型的生坑老錢。

帝都的專家給他鑒定后當即表示想收藏,讓他開個價,但愛不釋手的陳貴還是拒絕了。

陳貴介紹,元代是北方游牧民族統治的政權,他們使用漢族鑄幣工匠鑄行了八思巴文、漢文的各種錢幣。

但是,都是象征性的。

實際上,它們大量的使用唐宋錢幣。

因此,元代錢幣非常珍貴。

說起這枚錢幣的來歷,陳貴笑稱自己做好事得來的。

那時部隊組織學雷鋒小分隊,幫駐地附近的群眾干活。他經常幫一位孤苦伶仃的老太太干活,老太太家里有好多錢幣,一股腦都賣給了他。

2012年春節央視二套《一槌定音》播出一枚清代光緒通寶銅雕母錢以17.5萬元人民幣賣出,由此可見雕母錢是何等的珍貴。

母錢是古時翻鑄大量錢幣時,中央和地方財政所制作的標準樣板錢。

母錢可分為錢樣、雕母錢和鑄母錢。

錢樣是根據錢幣的設計,用錫、象牙或紅木等材料精心雕制的錢幣實物樣板,它的用途是呈送朝廷,供皇帝審定。

從嚴格意義上講,錢樣還不能算作錢幣,因為它只作為送審報批的實物圖樣,不能流通。

錢樣是給皇帝審定用,一類錢幣的錢樣理論上應該只有一枚,所以數量極為稀少,一般在交易市場上幾乎見不到。

雕母是按照朝廷規定的那種規范性錢的形式,把它雕刻出來,面、背要求很嚴格,而且請當時最有名的書法家或者是皇帝本人來寫錢文,把它刻成錢模子。

雕母做出來以后,經過審定批準以后,就開始翻鑄了。

翻鑄還不能大量地翻鑄,翻多了,就變形了,所以翻出來的錢也是有一定限量的。

第一次翻出來的錢叫鑄母,我們一般講的母錢就是鑄母。

鑄母在錢幣正式流通后也會銷毀,所以母錢也是很少流傳下來的,但古時錢幣管理沒有那么嚴格,也有少量流傳于世。

而陳貴的手中,就有乾隆、順治、咸豐和光緒母錢,這在錢幣收藏界也是數一數二的。

他最喜歡順治通寶母錢,順治皇帝的字遒勁有力,每一筆都像刀刻出來的。

這些年,他走南闖北搜集了不少老家具,在他的辦公室里,老家具隨處可見。

那套筆筒,大小3個,清中期的黃花梨筆筒,帝都的戰友給提供的線索,他從帝都買回來的。

現在大概得值幾十萬元。

陳貴的桌子上放著兩套筆筒,一套是清中期的,還有一套是現代的,90年代初期他請工匠手工雕刻的。

雖然是現代的東西,但價值也不菲。

一屋子的老家具中,有清朝的禮盒,明末的椅子,象牙桿的戥子,幾百年的麻將桌和供桌。

陳貴說,每一件老家具都透著文化氣息,都有歷史的味道,他喜歡這樣的味道。

小時候對方的鄰居是一位木工師傅,他就經常跑去看師傅干活,大點了他就幫師傅干活,一來二去就學了不少木工手藝。

做起紅木家具生意后,他一直推崇手工手藝,講究一人一木一器。

流水線生產出來的家具沒有生命力,缺乏個性,更少了手工師傅的技藝在里頭,所以他的紅木家具一直講究手工雕刻、打磨,講究一人一木一器。

就是一個師傅做一件東西,要從始至終負責,要把自己的特色做到家具里。

這樣做家具雖然費工費時,但保證了每一件家具的藝術性。

90年代初期,陳貴跑去越南的深山老林里一呆就是兩個月,考察越南黃花梨的品質、產地,以及與南海黃花梨的不同等。

回來后,他親自挑選上好的黃花梨,自己參與制作了18羅漢和宮廷椅。

18羅漢都是他從電腦上下載的圖片,從南方高薪請來的雕刻大師,用了一年的功夫才完成的。

而這些栩栩如生的羅漢,也保住著他的汗水。

還有這把宮廷椅,真正的越南黃花梨,純手工雕刻,都是他自己做的,20多年了,都舍不得坐,每天看著他心里就高興!

那把古色古香的宮廷椅,讓陳貴愛不釋手。

為什么要提這個人呢?

主要是因為這個人今天就坐在了張天元的面前,拿著他的許多藏品來讓張天元幫忙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