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二七六五章 淺絳彩

下一頁

“聽說過淺絳彩嗎?”

張天元反問道。

“這個倒是聽說過,不過不是很熟悉。”

秦飛雪回答道。

“淺絳彩,何謂淺絳彩?淺絳原是畫的范疇,水墨勾畫輪廓并略加皴擦,淡赭、花青為主渲染而成的山水畫,被運用到瓷器上,又被稱為詩書畫三絕,這就是所謂的淺絳彩。

說的比較抽象,沒點國學知識的朋友還真有點難理解,其實用我的話說,就是粉彩的替代品,或者說商品化下的粉彩。

為什么這樣說?因為在康乾盛世時粉彩的大為流行,得到三教九流的喜愛。

可隨著嘉道咸國力的衰敗,尤其到同光宣的清晚期。

隨著太平天國的鬧騰,御窯廠被廢,還有一二次鴉片戰爭外國產品對中國市場的沖擊,粉彩的精工細作,又是玻璃白打底,又是分工合作等等耗時耗力的粉彩,已經不適合商品化的需要。

當然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太平天國的鬧騰,攻克了景德鎮,燒了御窯廠,使大批的御窯廠匠師要么被殺要么被迫逃亡,我稱它為斷層。

再到后來御窯廠的重建,那就是七八年后的事了。

我認為這是咸豐朝瓷器稀少的原因,和劃分清朝瓷器的一個重要依據。

重建后的御窯廠,由于精細的瓷樣,苛刻制瓷工藝也大都失傳于戰火。

重新聚集的一些匠師再加一些讀書人中的有識之士,譬如程門、金品卿、王少維、王鳳池、周子善、汪藩、俞子明、吳少萍、程次笠等逐漸就成了新御窯廠的班底。

有了新鮮的血液,必然迸發新的活力,所以在這些有識之士的改良下,淺絳彩誕生了。

淺絳彩和粉彩相比的優勢,當然也可看做區別。

我總結有一下幾點,第一省時,過去粉彩是玻璃白打底,淺絳彩是直接作畫。

第二省力,過去一件粉彩需要經過多道工序,幾人的合力才能完成,打底的只負責打底,填彩的只負責填彩,而淺絳彩則有一人就可完成,自我創造的空間完全顯現出來。

第三淺絳彩比粉彩顏色更奪目,粉彩有種粉的效果。而淺絳彩則無那種粉的效果,更能讓普通群眾所接受。

第四價格比粉彩要低,倘若粉彩過去可以賣一千,淺絳彩賣五百還能賺錢,人民群眾也樂意接受。

當然淺絳彩和粉彩相比也有明顯的劣勢:第一因為淺絳彩是速成品,保存時間來說,沒有粉彩的保存效果好,時間長了會有明顯的脫彩顯現。

第二大多數淺絳彩失去了粉彩的那種精工細作,只求多快好省。

當然名人畫作又是不一樣,這也是我所提倡的,淺絳彩收藏名人淺絳彩的原因。

第三淺絳彩和粉彩相比,彩面上缺乏一種玻璃質感,缺乏一種立體感。這個比較抽象。

其實用現在的話說,這些區別,就是當下方便面和手搟面的區別。”

“什么方便面和手搟面的區別?這個我不懂啊!”

秦飛雪是城里頭孩子,至今也沒下廚做過飯,你說這個,她還真是聽不懂。

“呵呵,聽到你這話,我忽然間想到當初也有一個大嫂問過我同樣的話,當時我跟她談一個壺的價錢來著,她壓根就不管我說的話,直接問我東西要不要。”

張天元不由想到了以前發生的事兒,他忽然覺得自己其實以前還真是夠苦的啊。

“‘東西你要不?’那三十左右的大嫂問我

我也只好朝她說道:‘這壺又爛,又剝釉,我只能三十塊錢。’

‘三十塊錢?不行太少,太少。再說我也不缺這三十塊錢,還不夠給我孩子買身新衣服呢,不賣。’這位大嫂明顯不同意我說的價格。

‘就是,別賣他了,給的太少了。三十塊錢,現在還不夠買幾袋鹽呢。’一旁的四十多歲的中年婦人也幫腔起哄道。

我一聽就笑著說:‘這位大嫂可真會開玩笑,現在鹽最多兩塊錢袋,三十塊錢可以買十五袋,而這個破壺爛了,再爛了不值一分錢。’

聽了我說的話,兩位大嫂也都哈哈笑了起來,只聽賣我壺的大嫂又向我說道:‘可是這也賣的太少了,給、娃兒,你拿去玩吧。三十塊錢太少了不賣。’

說完,只見她把壺遞給了她的孩子,她的孩子則拿它當皮球一樣,踢了起來。

我頓時一見,就心疼的連忙制止道:‘娃兒別踢了,過來叔問你,你是喜歡這個破壺呢,還是喜歡要三十塊錢買糖吃,或者買個真皮球。’

她家的孩子一聽,則毫不猶豫的回道:‘我想要糖,和皮球。不要這破壺。’

說完就高興的把壺給我,我正準備掏錢呢。

一旁的四十多歲的中年婦人不樂意的說道:‘我看你倆也別一來二去了,這樣吧,我說個數,一百塊錢,怎么樣?你看你能要就要,不能要就拉到。’

‘大嫂,這個面子,我自然得給,不過我也有一個要求,要是我一百塊錢賣不出去,我還退給你。你看怎么樣?畢竟我也是生意人’我聽了她的話,就思索的說道。

賣壺的婦人說道:‘要是賺錢了,你還退不?還退我多余的錢不?’

我聽了她的話,無言以對。

心想難道今天收不到這把壺了,卻又不甘心。

現在想想我當時的心情就是吃烤紅薯。

怕吃不到餓著,還怕吃著了燙著。

這時還是哪位四十多歲的大嫂幫我解的圍說道:‘這樣吧,退就給她退。畢竟生意人也不容易,我們不能讓她吃虧。不過話又說回來,要是賣不出退回來可以,但你可不能和我們掉包。’

我一聽有門,就鄭重的和她們說道:‘大嫂說的哪里話了,我賣衣服也不是一天兩天了,生意人最重要的是信譽。’

‘好吧,掏錢吧,我們相信你,記得夏天我還買過你的衣服呢。’說完她又朝賣壺的大嫂說道。

我想了想,就給了她們一百塊錢,繼續做生意了。

可是沒出她們莊呢,我的還怕餓著還怕燙著心里又作祟了,那時畢竟剛開始接觸收藏,不太懂。

要是換現在的我,我會毫不猶豫的買過來,可就是這個猶豫使我和這把壺失之交臂,也使我懊惱到現在。

要是我當時一狠心買下來,或許結局就會不一樣。

沒辦法,可我當時確實這么想的,這東西賣不出去就砸手里了,我都快出她們村了,又返回來,退給了她們。

也巧哪兩位大嫂還在,我向她們說明我的擔心。

那位賣壺的大嫂到沒說啥,四十多歲的中年婦人卻奚落了我一陣子。

至于她的奚落,我則沒怎么聽進去。事后回來和我太太一商量,又和開古玩店的朋友一說。

他也說做錯了,他說別說一百塊錢了,就是兩百塊錢你應該把它買過來。

不就兩百塊錢么?買虧了,算他的。

他說這話讓我們挺感動的,不過世上哪有后悔藥呀。

這個教訓,讓我付出的代價是慘痛的,我記到現在,我想我還會記下去,在這里我也提醒你一句,古玩收藏最忌諱前怕狼后怕虎,希望你能汲取我這個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