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二六九八章 藍田玉石

第二六九八章藍田玉石第二六九八章藍田玉石

王羲之七歲開始學書,先后從師于出身書法世家的衛夫人和叔父王廙,以后又博覽了秦漢篆隸大師淳古樸茂的精品,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冶于一爐,創造出“天質自然,豐神蓋代”的行書,被后人譽為“書圣”。

晚年書法爐火純青,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蘭亭序》就是他晚年的得意之作。

《蘭亭序》結體欹側多姿,錯落有致,千變萬化,曲盡其態,帖中二十個“之”字皆別具姿態,無一雷同。

用筆以中鋒立骨,側筆取妍,有時藏蘊含蓄,有時鋒芒畢露。尤其是章法,從頭至尾,筆意顧盼,朝向偃仰,疏朗通透,形斷意連,氣韻生動,風神瀟灑。

所以明末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說:“右軍《蘭亭序》章法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大或小,隨手所出,皆入法則,所以為神品也。”

最難能可貴的是,從《蘭亭序》那“不激不厲”的風格中,蘊藏著作者圓熟的筆墨技巧、深厚的傳統功力、廣博的文化素養和高尚的藝術情操。

《蘭亭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集序》、《臨河序》、《禊序》和《禊貼》行書法帖。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山陰蘭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

《蘭亭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

法帖相傳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是他中年時的得意之作。

不管是王羲之還是《蘭亭序》,相信知道的人非常多。

然而真正見過的人卻少之又少。

恰恰柳憐就是其中之一。

所以當她看到這石板上的刻字的時候,那一瞬間,竟然失聲驚叫了起來。

這即便是臨摹版,那也怕是達到了非常高的藝術水準了。

不過張天元關心的卻不是那些字,雖然那些字雕刻水準很高,也非常接近于《蘭亭序》。

但說實話,他對王羲之的書法研究之深,怕是當今世上無人能及了,所以一看就知道這是臨摹的作品。

當然了,臨摹的水準很高,這一點不得不承認。

不過臨摹的就是臨摹的,不管水平多高,那都不是真品,所以他第一時間注意到的反倒不是這些文字,而是那所謂的青石板。

眾所周知,陜州產藍田玉。

藍田玉有青綠色的,也有黃綠相間的。

如果說上面有比較嚴重的土沁的話,那看起來并不好看,感覺就跟普通的青石板差不多。

可是稍微處理一下,就能再現美玉的真相。

為什么要提起藍田玉呢?

那是因為,這所謂的石板,其實根本就是傳誦了數千年的藍田美玉。

“藍田玉”之名是因其產于陜州的藍田山而得名。

文人墨客對藍田玉多吟頌贊譽,唐代及以前的許多古籍中都有藍田產美玉的記載,唐朝詩人李商隱的一句詩:“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更是成就了藍田玉的千古美名。

詩中包含了一則動人傳說,遙遠的過去,太白金星托夢給濟貧行善的書生楊伯雍:“晴天日出入南山,輕煙飄處藏玉顏。”從此,藍田的深山就能覓得了寶玉。

藍田玉開采歷史悠久,但因為產量不多,無法滿足社會需求,隨著古礦點玉礦的枯竭和絲綢之路的開通,各地均采用其他玉種為玉材,藍田玉開采和應用漸漸失傳。

玉山遭遇地震后古礦床所在的具體位置無人知曉,以至于明代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稱,藍田為蔥嶺別名,藍田為儲運加工玉石之地等推論。

藍田玉是中國開發利用最早的玉種之一,迄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

早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就開始佩戴打制的藍田玉,在陜州藍田境內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中,出土的玉器就有先民磨制的玉璧玉戈等。

2011年3月,在發掘位于藍田縣華胥鎮卞家寨村西南的藍田新街遺址時,考古學家首次系統性地發現了5000多年前中國人使用藍田玉的珍貴資料。

考古人員發現了很多大小不一的玉料,譬如玉條、玉石塊等,制玉工具石鉆、石鉆帽、石鉆頭和石鉆心等,以及一些作為裝飾品的玉笄、玉環等。

考古專家認為,這些玉制品及治玉工具的出土,為仰韶文化時期開發利用藍田玉提供了實物佐證,也為史前時期治玉工藝研究增添了重要標本。

陜州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邵晶介紹,藍田自古出美玉,戰國時期著名的“和氏璧”據研究就是藍田玉。

中國人5000多年前已開始出現較成熟的玉藝術品,但考古發現仰韶文化時期的玉器一直十分稀少,藍田新街遺址發現的玉器相關的文物如毛坯、成品、廢品與廢料等系統性地出土,在早期玉器史上尚屬首次。

陜州歷史博物館珍藏的125件龍山文化時期的神木石峁遺址玉器中,有一件用藍田玉制作的菜玉鏟。

鏟呈草綠色,刃端并夾有淺褐色,長梯形,體扁薄,平直背殘一角,刃微斜,圓穿偏于一邊,長16.8厘米,寬7.5厘米,極薄銳,厚僅0.2厘米。

張天元可是陜州人,他對藍田玉的了解比別的玉石都要多,也更加深刻。

他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藍田種玉的傳說。

傳說,藍田在得名之前,是終南山古驛道上的一個小山莊。

莊上有一個窮書生叫楊伯雍,他年輕好學,心地善良,搭了一個蓬草涼亭供過往旅客喝水用茶。

一天,一個老漢身背碎石,因勞累過度,栽倒在涼亭前。楊伯雍急忙把老人攙扶起來,喂水喂飯,救了老人。

老人離開的時候把他背的一斗碎石給他,說:“別看這些碎石頭,你種在地里就會生出玉石,還能娶一個好媳婦。”

不等楊伯雍答謝,老人便消失了。

原來,楊伯雍救的老人不是凡人,而是太白金星。

楊伯雍依照老人的叮嚀去做,果然地里生出一斗玉石,后來他用玉石做了5雙白璧做聘禮,娶了一位善良賢慧的徐姑娘。

但是家鄉山多地少,遇到天旱糧食減產,百姓忍饑挨餓,苦不堪言。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