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二六九六章 能人太多

都市小說正文第二六九六章能人太多

正文第二六九六章能人太多

張天元搖了搖頭道:“我給你們說啊,這一點都不夸張,只是有些人不了解罷了。

民間盜墓的這些人,所用的技巧,有時候你真得是連想都想不到的。

建國前的民間盜墓者,一般是一個人或兩個人,時間是一晚上,有自己的專用工具,專用連體服裝,行內叫老鼠衣,上面布滿各種‘裝備’。

他們那種建國前的挖掘設備,簡直就是現代打隧道的掘進器的縮水版,非常精妙。

它選用鋒利鏵犁葉片的一部分做‘掘進器’,‘三片裝’很像螺旋槳,后部緊連著螺旋狀的‘排土’裝置。

見過絞肉機的相關部分么?

就是那樣。

如此一來,不但能夠將土掘出、排出,而且能夠打透墓磚,這個跟螺絲釘原理一樣,加大水平力量即可,不用大力下按。

一個現代的民間盜墓團伙,其成員一般在三到四人,不會三人以下,也不大可能超過五人。

這幾個人各有分工。

我曾以帝都老山漢墓被盜掘一事向某人‘征求意見’,結果這位對盜掘老山漢墓的團伙不屑一顧。

認為……‘他們那根本不是在干活,而是在找著挨逮呢’。

我覺得當時那些人在被抓前已經快挖到墓室了,‘夠可以了’,但這位強調‘第一,外面不能有土,這一點他們沒做到。第二,時間拖得太久。就這兩點看來,他們不是干這行的料!’

我無法理解為什么能夠做到‘外面不能有土’,這位笑而不答。

只是說‘這算什么。有時下去以后還可能會碰到防盜層,就是墓周圍灌了沙子或用‘琉璃’搭成的防盜墻,不小心就會被活埋的。’

我問那沙子怎么辦?這位還是笑而不答,半晌‘我有本事向下打洞的時候在地面上不露土,也有本事有地方擱沙子或‘琉璃’,絕對不會讓土上地面。

干完活你在地面上一點土都見不到,只有一個井蓋大的口子,簡單處理一下就行。

還有我們在下面干活的時候,就算有人在地面上旁邊走過,那也是看不到盜洞口的。

象老山漢墓那幾個家伙挖出土來沒地方擱,擺墳頭,那不是找死么。’

現代的民間盜墓者已經把盜墓工具發揚光大了。

一般的雒陽鏟已經被淘汰,用的鏟子是在雒陽鏟的基礎上改造的,分重鏟和提鏟也叫泥鏟。

由于雒陽鏟鏟頭后部接的木桿太長,目標太大,所以棄置不用,改用螺紋鋼管,半米上下,可層層相套,隨意延長。

平時看地形的時候,就拆開,背在雙肩挎包里。

同樣的,挖的墓不同,盜墓工具也不同。

探漢墓用雒陽鏟演變而成的重鏟,挖唐墓時用扁鏟類似魯智深的月牙鏟,進入漢墓墓室漢墓多為墓坑,多已塌陷搗土時用滾叉和撇刀。

一般來說,西漢墓不帶耳房,東漢墓多帶兩個耳房,這是標志。

唐墓是墓磚搭起來的,磚之間沒有粘合,搭成穹頂。

而有墓磚的漢墓并不常見大墓除外,多為墓坑或坑上加木方。

明清墓則多為磚結構,墓磚之間以石灰和鐵片鑲死,有的明墓墓頂厚達兩米多七輻七券墓頂非常堅固。

明墓距地面深度一般不超過六米,可以不用特殊方法而在一夜之間盜掘完成。

漢墓一般距地表十一二米左右,西周墓則更深,要想一夜之間盜掘完成,必須使用特殊方法。

尤其是漢墓、西周墓歷史久遠,標志難尋,先有一個‘找地方’的過程。

確定好位置、下探條、下鏟、看坑灰、落實墓室形狀方位也就是確定年代然后才能做好準備、用特殊方法在一夜之間盜掘完成。

民間盜墓者盜墓的目標性非常強,比如:

進入墓室會直接挖向棺材的位置……

然后在‘左肩右腳’找東西,然后到耳室東倉西庫搜羅,至于其它位置,則看時間長短而定,時間短則棄之不顧。

‘看地形’時也有很多‘心得’,比如‘秦埋嶺漢埋坡’等。

我國盜掘古墓之事由來已久,歷史上被盜最早的墓是商朝第一代王商湯,距今3600年,盜掘事件最早出現在2770多年前的西周晚期,有人從掘開的古墓中得到一個玉印,上有十字,無一人識得。

盜墓者可分成兩種,一種是官盜,像董卓,民國時的孫殿英等,他們會動用大批士兵,明火執杖的干,還有一種就是民間盜墓者,分布各地,人數眾多。

集中在洛州,陜州,南湖周邊一帶。

專業盜墓者平常是兩個人合伙,多人團伙是少數,獨干的更少,因一個人顧不過來。

需要一個人挖,一個人放風和清土,以后一個進入墓室,另一個人在上面接取物品,兩個合作可朋友可親親,但父子合作的卻很少。

在找合作伙伴的時候需要很小心,防止有人見財起意。

這些人長期以盜墓為職業,有著很豐富的經驗,善于偽裝,并對防盜機關有辦法,他們在確定目標后,如果小墓不會費多大功夫,用幾個晚上挖開,取出物品走人。

如果是大中型墓,便一是以種地為名,在周圍種下玉米高粱等物,以青紗帳掩蓋其一個兩個月的盜掘活動。

二是在墓邊搞個房子掩人耳目,然后從屋內挖地道通向墓室內,從外面看是什么也看不出來的的。

三是在古墓邊修一假墳時暗中掘一地道,通入墓內盜掘財物。

在南方水多,雒陽鏟不太好使,盜墓者便將多方經驗積累歸納了望,聞,問,切四字要決。

一望為看風水,也就是盜墓者多會風水之術,以風水判斷墓地的大小;

二聞為聞氣味,多玩鼻子之術。可于一小撮土就可斷出為哪代墓葬,讓人驚嘆。

有一傳說:有一民間盜墓者三代盜墓,練就一身本事。

但于80年代被擒,本應死罪,可正因有其一身本事,改為無期刑,終身為考古事業勞作;

三問多為口才好之人,去各地游訪,專與老人談古論今。用以得取墓葬信息;

四切為把脈診斷之意。

有三層說法。

一為根據土層來判斷墓葬的年代和大小。

二為在墓中棺材里摸死者身上的物品,先頭后口至****最后到腳,作為無所差池。必然為心思細膩者。

三為用手摸出土物品,以判斷物品的價值大小。盜墓覓寶之事古來有之,到今天更加高明,其方法技術,工具演變到今天更加現代化,集團化,智能化。

他們用上了探測用的軍用羅盤儀,探測儀,****,炸藥,電鋸,運輸用的汽車,通訊用手機。

因而如果你想學習此術,可謂之復雜艱巨,任重而道遠!”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