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二六七二章 佛像

小竅門:按左()右(→)鍵快速翻到上下章節

第二六七二章佛像

不得不說,戴維斯取出來的東西,著實嚇了張天元一跳。

因為那是一尊佛像,雖然不大,但是卻異常的精致,而且即便不用鑒字訣,張天元也能判斷出這東西是唐代的。

之所以驚嚇,那是因為造像這種東西,在市場上被管控很是嚴格,搞不好那就是違法的交易啊。

佛教造像藝術,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宋,各時期有各時期的風格,總體來說,是逐漸的本土化,世俗化,這一脈的,到中晚唐,其實已經是強弩之末了。

雕塑,或者說造像,李澤厚先生有段話說的很好,我現在手邊沒原書,斷斷續續只大致記得大概是這樣講的——

“北朝的,秀骨清像,褪盡人間煙火,那種不可言說的微笑,仿佛是對人世的歡樂也好,痛苦也好,完全的漠不關心;

唐代的,健康豐滿,本尊,菩薩,天王,力士……等等分工更加明確,它們的姿態和表情,更愿意接近世間,幫助人們,接受人們的頂禮,應允人間的訴求;

宋代的,已經幾乎完全是世俗人的樣子,宗教意味已經完全與包括禪宗的宋儒世俗哲學所融合替代了……”

他還這樣講——

“……在宗教雕塑里,隨著時代的變遷,有著各種不同審美標準和美的理想。北魏以理想勝,宋以現實勝,唐,則是兩者的結合。它們各自有著優秀與拙劣的作品。

而我本人則比較推崇第一種,因為它更充分的運動了雕塑(造像)這門藝術最核心的特征和表達手法——以靜態人體的大致輪廓,表達出高度概括的理想。”

從六朝到隋唐的這些北方石雕造像,歷來是中國古代藝術品形而上層面鑒賞的最高歸宿之一,讓研究家們沉迷其中,是收藏家的孜孜以求,卻是買賣手中的燙手山芋。

君不見國內轟轟烈烈的拍賣上,有幾件這樣的造像呢?

君不見國內重要的石窟中,那些被敲去的佛頭哪里去了呢?

君或許還不知,唐代的石雕造像中,最好的應還不是現在留下來的石窟造像那一類,還有一類是漢白玉的造像,應屬宮廷造像,更加似乎無跡可尋。

其實,東西都在的,只是因為很多原因,它們不能出現,它們不能回來。

我們的文物保護政策是,真正的文物是不允許流通和買賣的,也不承認私人有權利擁有它們,如果你從國外買回來的,算得上真正文物的,你還要向海關繳納重稅。

也或許,制定這些政策的人,出發點是好的,可在實際的實行中,卻導致了幾乎是完全相反的后果——真正的好東西,國之重器,藝術瑰寶,回不來。

因為我們會追究它的黑五類背景。

實在喜歡,有心買回來的,只能向國家海關等繳納足夠的保護費后才不敢聲張的弄回來,還膽戰心驚的。

當然這也是無奈,事情總有兩面性的,國家這么做,無非是因為當初佛頭造像等東西走私太過嚴重,要遏制這股走私風而已。

事實上,這個政策制定之后的確是有效果的,而且效果還非常之好。

不過這樣的政策環境下,那么多已然流落在世界各地的東西,怎么辦?

跟老外講什么愛國或者國家之類的沒用,人家不會在乎你愛不愛國,也不會在乎東西是不是你國的。

人家在乎的是錢。

東西是跟著錢走的,誰出的價高跟誰走!你關上門,抵不住國際市場的游戲規則!

但是傻乎乎地掏錢去買也是蠢,鬼佬那套把戲現在很多人都看得非常明白,但是卻沒什么辦法。

張天元有幸摻和了這場游戲,現在他在國際市場上幾乎都列為黑名單了。

因為鬼佬怕他,東西絕對不會給他。

可這阻攔不住張天元,很多事兒,不用他親自出面,依然能夠辦妥。

真有心,真有志氣,就應該遵循規則,好好的努力用心,通過市場交易的手段,低進高出,用眼光把東西慢慢淘換回來。

戰略資源都在自己手里了,才好制定游戲規則,跟鬼佬的古董商博物館好好的斗斗氣,玩玩他們。

不錯,魏晉南北朝到隋唐,這段時間的佛教造像中的精品,是藝術珍品,國之瑰寶。

翻翻國際上哪些大拍的圖錄,知名古董商的展覽冊子,國外博物館的陳列,那是我們東方拿得出來的,完全與西方古典寫實藝術風格不同的,另一派的藝術。

這是一種理想,站在這種理想前的觀賞者,輕輕走過時,會贊嘆或者會心一笑,而為了這種理想,企圖去贏得,去實現,去擁有這種理想的實體的人,或許完全又是另一種心境。

就如你觀賞一個美人,和你把美人娶回家,接納她的缺點,分享平凡生活中的一切時,你必然時不時會有的,悵然若失的心態。

但我想,這才是勇氣。

在這個江湖中的,那些黑暗中的買賣手們,他們或者不是清高的研究家鑒賞家,但愛不是說出來的,不是清談,而是看你付出多少代價,才是愛的幾多深刻,愛之越深恨之越切,心態也就更復雜。

聽著窗外離離細雨,他們會在午夜捫心自問:當初迷戀這些,投身這一行的初衷哪去了?或者光鮮周旋,或者不見天日,熬了這么多年,如何給自己交代?如何給關心自己,質疑這行,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的人,一個交代呢?

暗夜中的買賣手們,常在子夜十分,聚在一起,名為把物靜觀,實則扎堆取暖,罷了。

造像這一類東西,絕大多數好東西其實都在國外。

提到國外館藏的這些早期佛教石雕造像,包括壁畫之類的,不能不提一個人——盧芹齋。

這是十九世紀末流落到法國,靠倒賣中國古董發家。

這個也就是我們現在通常叫“發國難財”,短短十數年就成為當時國際最知名最有實力的大古董商。

此人與戴維斯的父親十分相似,只不過此人做得更大而已。

現在流落在歐美館藏的私人手中的重要中國文物,大部分都是直接或間接經過他的手周轉的。

有些人說看到他經手的這些文物,就如你看有些標牌下面標有經“”收藏或買賣,就如更為大陸人熟知的那一輩的古董商如仇焱之,孫瀛洲等位一樣。

儼然已成為現在文物市場上,流傳有秩,出身名門的標志之一了。

張天元只想說一句,他盧芹齋真不配!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