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二六七零章 所謂撿漏

第二六七零章所謂撿漏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曾經一個大行如此對他的客戶說。

意思是,你別急,你看到的,還只是冰山一角。好東西還很多,你要多走,多看,少買。

這是對客戶負責的說話。

很多古董商抓到一個客戶,巴不得什么都讓你買。

因為不懂行的客戶,即便是他有渠道規避真贗的風險,他也沒有辦法知道該買什么?

該買什么?——這是玩古董的人,投資古董的人,遇到的最大的問題。而不是什么真的假的問題。

你到了一定的程度,這個圈子流通的東西基本都是有共識的,或者說絕大部分在真贗上是沒有爭議的。

就如你看著每一期蘇富比佳士得的拍賣,那里頭的東西基本都不存在真贗的問題,青銅器可以做碳四十的鑒定,古陶瓷可以做熱釋光的檢測,你買了可以去做檢測么,結果不符你可以找他們退貨。

況且他們拿上去拍的,基本都是做過這些檢測的。

要不人家百年生意怎么做?

可即使是這樣,面對這紛紛雜雜的東西,你依然不知道該買什么,什么是值得的,有潛力的。

只要是真的,買了就不會虧!好像有專家業內人士如此這般說。

對此說法,張天元只能噴他一句——不負責任!

你問問那些開發房地產的,只要拿到了塊地,就不穩賺不賠?

是嘛,土地是不可再生資源嘛。拿到了就是升值的嘛。

或許,如果他完全是自籌資金完全沒有資金鏈周轉的風險,似乎可以這么說。

更何況,是市場就會有起伏的。

即便是不可再成資源,它的優勢也是展現在長期持有上的。

長期持有,對于古董來說是什么概念?

——那可不是股票基金的2,3年就算是長期持有了。

那甚至是二三十年,一代人一輩子甚至更長。

你熬得起嗎?

即使熬得起,對你這輩子又有什么意義呢?

只要是生意,就要承擔著資金周轉,大量資金被積壓閑置的風險。

假如一個人持有一百件貨,很可能只有十件是投入周轉的,另外九十件就被擱置,閑置了,有的時候是賣不掉,有的時候是不能賣,我要做這個生意,就必須保持這樣囤貨量積壓量,這是我的資本和底氣。

幾百萬幾千萬就是被壓在那里不能動的!

一個行家尚且如此,你讓一個不在這個圈子里流通周轉的人,哪怕他買了幾件東西都是對的,又有什么用呢?

那些什么鑒寶之類的節目,即使東西對,給估價多少多少萬,又有什么用呢?

是的,這世界上真的有中了彩票的人,可又有幾個富人是靠買彩票致富的呢?

來得快,去得也快罷了,甚至還帶來無妄之災也說不定。ㄨ

當然,有一種情況例外,那就是撿漏。

撿漏的話,當然不用在意資金周轉問題,因為買到的東西都比較廉價。

撿漏,似乎是人們對古玩行最熟悉的一個詞了。

這個詞充滿了投機和曖昧的成分,讓人覺得這行當是如此的不可捉摸,充滿了賭博運氣的成分。

也有人說,這個世道,是越來越公開,這個市場是越來越透明,一件東西一出來,整個行圈相關門類的人,幾乎會在同一時間收到資訊。

撿漏?是越來越難了。

那么,什么是撿漏呢?在地攤上淘個寶就是撿漏嗎?

如果真是這樣的撿漏,那只怕除了張天元這種人,還真沒幾個人能遇上。

把撿漏的目標放到這上面,搞不好一輩子也遇不到。

李明光老師理解的撿漏讓張天元感覺很有意思。

舉個例子吧:

05,06,07年的時候,中國古代陶瓷中的唐宋陶瓷這個大類的市場,陷入了低谷。

歐美人不買了,香港人不來了,國內的收藏市場雖然風風火火,但都在瘋的是明清官窯。

唐陶宋瓷?

沒有多少人懂,沒有什么人玩。

老一輩玩這個的藏家行家們都是80年代那一撥興起的,這會兒早已垂垂老矣,幾乎退出市場,守著壓貨,看著新興的資本市場,不知所措。

年輕一輩的,90年代進入這行的,此刻也都想趁這明清官窯的風火賺一筆,積累一筆。

可這次資本追逐的狂潮,是因為內地房地產市場的興起。

這種資本,是強勁的,炙熱的,瘋狂的,行家們絕大多數都無力與這樣的資本競爭。

可人都是買漲不買跌的。

大多數的行家盡管知道自己能力有限,還是拼盡了全力,在周邊追逐著。

很多有實力的同行,合伙從美國歐洲香港的二三級市場,買回些明清瓷的中檔貨,什么康熙的青花五彩,清中晚期的官民窯等等,提供給國內瘋狂的市場。

別以為古董都是外流。

這就是一撥強勁的回流,哪里出的價高往哪里流罷了。

只是這些都是玩古代陶瓷最淺認知的東西。

老外們會把這些靚仔貨處理賣給中國人,而真的好東西,他們沒那么輕易拿出來的。

他們在等著你懂,引導著培育著你懂,因為你懂了以后還是要回頭跟他們買更好的,他們再在那些更好的東西上叫百倍的價。

現在便宜點賣給你只當是培育這個內地這個龐大的新興市場罷了。

在這個時期,也有不少的唐陶宋瓷的精品,出現在國際拍賣大市上。

而遺憾的是,很多90年代以來新入行的行家,懂得人,鳳毛麟角。

因為這種代表著更高的,形而上的審美的東西,這輩的行家沒有接觸過,系統學習過,沒有經歷過它們高峰的市場。

而有那么幾個極少數的人,買下了這幾年出現在國際大市的這批東西。而這些人,無不有著各自的原因。

但相通的兩點是:一是他們都是發自心內的認可唐陶宋瓷,二是他們早年都在唐陶宋瓷上交過學費。

有的是主動交的,有的是被迫交的。

那些學費交的無比心痛。

那些堅持的時光也無比寂寞,可這一刻,市場給了他們回報。

再就是09年,美國次貸危機,幾場國際大拍的專場,無人出價或者價格低得驚人。

幾件歐美大藏家流傳有序的宋瓷精品又被這幾個人以超低的價格收入囊中。

現在回頭再看,那兩次真是唐陶宋瓷百年來最便宜的時候啊。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