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二四九七章 《喪亂帖》

喪亂帖早年流入日本,與當時日本國派出“遣唐使”的歷史事件相關。

“遣唐使”之史實盛于公元630年,也就是唐貞觀四年,止于公元894年也就是唐乾寧元年,其間派遣大使、副大使、執節使、判官以及畫師、醫師、僧人、留學生等各類有身份有技能者,總計二十批五千余人,往來長達二百六十多年。

另有一種說法認為是唐代僧人鑒真應邀東渡時。

不過從時間上看,雖不致相悖,但缺乏確切可信的依據。

自從喪亂帖流至日本之后,未見諸著錄。

1892年,任駐日欽使隨員的清代書法家楊守敬在日本搜訪古籍圖書時發現。

后經重新描摹勾勒,于1893年編入鄰蘇園帖一書。

然而當時據說真跡已經遭毀,展示在楊守敬面前的,不過是唐人臨摹之作罷了。

雖然也是惟妙惟肖,可終究不如真跡出色。

有意思的是,早就已經消失的喪亂帖,今日居然再度出現在世人面前。

關鍵它還的確是真跡,這就有點讓人覺得匪夷所思了。

“這個不會是真的喪亂帖吧?”

有人發出了質疑。

“雖然說應該不會是真跡,可是這字跡看起來一點不比日本那幅唐代的臨摹之作差,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就有點讓人難以理解了。”

一群人議論紛紛的時候,張天元卻已經先把這東西給拍下來了,花費了足足五千萬的高價。

跟他爭的,依然是那個黑痣男。

張天元注意到,那個黑痣男每一次競價之前都要打電話,應該是有人在背后指揮的。

不管是誰指揮,總歸這家伙今天應該算是張天元最大的對手了。

他有一種預感,這小子得到了這些古玩,絕對不會是什么好事兒,所以盡可能地不松口,不讓這廝將東西弄走。

“張老師,這幅字帖真得是喪亂帖?”

拍賣間隙,終于有人忍不住問道。

看起來他是已經猜到張天元的身份了,所以也不稱呼小伙子或者小先生了,直接就叫張老師了。

“張老師,你就給大家伙兒說說吧,反正您已經得到那字帖了,說出來也無妨吧?”

央視的鑒寶專家也說道。

之前他還十分自傲,不過得知張天元的真實身份之后,他就立即變得謙虛了。

畢竟那可是張天元啊,當今中國最出色,也是最具有影響力的鑒定師和收藏家。

張天元也并未推辭,他笑了笑道:“喪亂帖用筆挺勁,結體縱長,輕重緩疾極富變化,完全擺脫了隸書和章草的殘余,成為十分純粹的行草體。”

“書寫時先行后草,時行時草,可見其感情由壓抑至激越的劇烈變。”

“這幅喪亂帖神采外耀,筆法精妙,動感強烈。結體多欹側取姿,有奇宕瀟灑之致,是王羲之所創造的最新體勢的典型作品,也是其欹側之風的代表作品,歷來為書法學習者所重。”

“如果有人真得熟悉王羲之的書法,應該不難看出,像這種水平的字,除非王羲之本人,否則臨摹的根本不可能有這樣的效果。”

說到這里,他笑了笑繼續道:“如果對書法不是很精通,看這竹簡也能分辨出一二,這東西明顯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歲月,幸好保存不錯,才將上面的字跡保存了下來,不然就這樣的竹簡,可能早就毀了。”

“老夫也覺得這應該是真跡,其實小日本那幅唐人臨摹版的也不錯,但是跟這幅真跡對比以下,差距就很明顯了。”

這個時候,董老也站了出來表達了自己的意見。

他的意思很明確

喪亂帖用筆已脫盡隸體,結體全失平正,以欹側取勢。其揮麗自如之態,更覺老練暢達,無一絲造作處。

前二行有雄強、濃郁之美,后六行是另一種慘淡之美,可看出王羲之情感的變化。

喪亂帖由行入草是一個漸變的過程,隨著情緒,草字愈來愈多,最后兩行已不見行書的綜影,全部是草書。

但觀其此帖,卻顯得和諧統一,有自然渠成之感。

恰如庾肩吾所言:“或橫牽豎掣,或濃點輕拂,或將放而更流,或因挑而還置,敏思藏于胸中,巧態發于毫铦。煙花落紙,將動風采,帶字欲飛,凝神化之所為。”

喪亂帖可謂是信手而書之珍品。

臨摹版盡管不錯,可是卻無法完全還原王羲之的筆法,單純來看可能看不出什么來,但是如果對比一下,那就非常明顯了。

“諸位,之前我們幾個老家伙其實已經對這幅字帖進行過仔細的研究了,確實能夠肯定并非做舊。”

李老也笑了笑,說出了自己的觀點

喪亂帖為抒發作者悲痛之情的作品,故揮灑淋漓,流貫不羈,與蘭亭序的流暢與渾然一體不同。

寫蘭亭集序時的心情以輕松歡快為主,喪亂帖中字跡潦草,時有滯頓的痕跡,由此可以看到王羲之書寫這幅作品時的悲憤與郁悶之情,并感悟到書法是心靈和性格的表現這一藝術法則。

喪亂帖面目近于頻有哀禍帖,然轉折更為圓活流縱,字側仄更甚,墨色枯燥相間而出,至紙末行筆更為快疾。

可以想見作者當時啜泣難止、極度悲痛之情狀。

透過真跡,能夠明顯感覺到王羲之的那種情感發泄,然而臨摹版卻沒有這樣的感覺,似乎是有點矯揉造作了。

“兩位專家所言不差,其實這東西我已經做了碳十四檢測了,大家應該都明白,竹簡經歷的歲月太長,總會有一些損壞的,我取了一點拿去做了檢測,可以確定就是東晉時期的作品。”

這個時候,韓掌柜也終于告訴了眾人真相。

此言一出,眾人無不驚愕。

他們可以不相信張天元!

他們甚至也可以不相信董老和李老的判斷!

但是他們不能不相信碳十四檢測。

畢竟這玩意兒是目前最可靠的科學檢測方法了。

“韓掌柜的,這字帖您到底是從哪兒得來的,能不能給大家伙兒說說啊,您都說了,今天這小型拍賣會的目的本身并非拍賣,而是在于鑒賞。”

寶島故宮專家忍不住說道:“既然如此,總要讓大家伙兒都心里頭明白一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