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二四六一章 狩獵紋高足金杯

“算了,別提這個了,誰讓咱們老祖宗不爭氣啊,好東西都到別的國家了,那最后這件呢,看起來黑不溜秋的,這也是瓷器?”

聶震指著那最后一件很不起眼的瓷器問道。〔

張天元笑了笑,拿起那件瓷器說道:“這個其實并非瓷器,它是一種特殊的黏土,曬干之后,涂上釉色,看起來就跟瓷器非常像了。”

“誰閑的蛋疼搞這種東西啊,有什么意義嗎?”

聶震不解地問道。

張天元笑了笑道:“當然不是閑的蛋疼了,這層黏土應該是圍了保護里面的東西。”

最初張天元就是直接用鑒字訣看的,所以一眼就看到這不起眼的瓷器里面有東西。

說實話,像這玩意兒,除非是感覺特別好的專家,用手一摸知道重量不對,否則除非是透視眼才能知道有問題了。

“這你都看得出來?”

聶震驚訝道。

“喂喂,我說聶哥,你認識我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吧,沒必要這么驚訝吧,這里面有東西,就算制作者再小心,也不可能完全隱藏的住的,只要往手上一拿,就會感覺分量不對。”

張天元笑著說道:“如果放進水里,情況會更加明顯的。”

不過這個試驗張天元沒去做,因為沒那個必要,他拿起那東西,然后輕輕在桌上一磕,外層的黏土就碎裂了。

然后露出了里面的東西。

“金燦燦的,好像真有東西啊。”聶震透過那個小孔看了一眼驚訝道。

“這感覺真有點像賭石了。”

張天元笑著搖了搖頭,然后拿來一把刀子將外面的黏土全部都切開了,拿出里面的東西,放到了桌上。

“這什么?銅制的高腳杯?還是金的?”

聶震不太肯定地問道。

“你好歹也是見過金子的人啊,怎么金子和黃銅都分不清楚啊,這可是貨真價實的高足金杯啊!”

“啊,真是高足金杯!”

雖然金子見得多了,聶震都不太感興趣了,可是古代的金子不一樣啊,那可是古董啊,具有非常特殊的意義的。

“你小子,這運氣真是沒法說了,不過你確認這就是金的,而不是鎏金的?”

聶震還是有點不敢相信。

“是不是金子你自己摸摸就行了,要不然咱們做個科學實驗?”

張天元沒好氣道:“這黃金跟黃銅的密度不一樣,很容易檢測出來的。”

聶震嘿嘿干笑了一聲道:“嘿嘿,不用,不用,你說是金子就是金子的吧。”

“其實就算不是黃金的,只是鎏金的或者黃銅的,它的價值也絕對不低的,依我看,這東西估計是唐代墓葬里面弄出來的東西,它最起碼也是一件古董啊。”

張天元其實根本不在乎是不是黃金的。

當然,如果是黃金的更好,畢竟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金金器還是比較少的,能弄到一件,自然最好。

“估計?我知道你眼力好,可是總得給我解釋解釋吧,不然把我都搞糊涂了,你到底從哪一點看出這是唐代的東西啊?”

聶震相信張天元不會看錯,可是他也很想知道張天元究竟是怎么看出來的。

張天元笑了笑,說實話,他也沒仔細看呢,正好欣賞欣賞。

金杯經錘揲成型,圓唇侈口,直壁深腹,腹下部略收,下承外撇高足。

紋樣則采用塹刻工藝,魚子地紋,杯腹上部飾一道凸弦紋,下部陰刻一道弦紋,高足中部有“算盤珠”式節。

口沿下刻一周纏枝花,兩道弦紋之間飾有騎馬狩獵圖四幅,獵者策馬飛馳,姿態各異,或張弓待射,或箭方離弦,被追逐的獐、鹿、豕、狐等動物則神情驚慌,四散逃竄,整個狩獵景象布局巧妙,情節緊張生動。

與此杯形制相同的,還有帝都大學狩獵紋金高足杯、何家村狩獵紋金高足杯、凱波狩獵紋金高足杯,紋樣及裝飾風格也都極為相似,說明此種題材在當時頗為流行。

中國古代狩獵歷來被看成重大事件,狩獵題材也曾在戰國青銅器、漢代壁畫和畫像石、魏晉磚畫中出現。

古代狩獵圖的意義不僅是單純表現獵獲動物,而是主要用于反映帝王貴族的生活,帶有練兵習武、軍事檢閱的性質。

盡管唐代以前也出現過狩獵圖像,但場面小、內容簡單,構圖和人物形象處理也不同。

唐代金器上狩獵紋的出現是個突然現象,與前代狩獵圖像區別甚大,其淵源不僅僅是中國傳統的狩獵題材。

在中西交流空前繁榮的唐代,狩獵圖像的突然增多,似乎不是偶然的。

沙坡村狩獵紋金高足杯的狩獵圖像中最重要的細節是畫面中心頂天立地的大樹,在中國傳統狩獵圖中不見,很容易令人想起西亞、中亞藝術中的“生命樹”。

該杯狩獵圖像以大樹間隔的構圖方式和騎馬狩獵的姿態,不能排除受西方風格影響的可能。

而高足杯也不是中國傳統器物,大約是淵源于地中海地區的羅馬,然后通過西亞、中亞對中國產生影響。

這件金杯造型屬西方式樣,而獵手所著之幞頭、窄袖袍卻為唐服,裝飾風格也具中國特色,或許把唐代金器上的狩獵圖像看作是中國傳統題材的延續和外來風格的影響相結合更為恰當。

仔細觀察,就會現高足金杯腳上有一行鏨文,“文思院準貞觀十二年九月十六日敕造狩獵紋高足金杯……”

“看到這兒沒,貞觀年你應該很清楚了吧,這絕對是唐代沒錯啊。”

張天元總算是找到了可以說服聶震的證據。

其實專家判斷這東西是不是唐代絕對沒這么麻煩。

從圖案上的服飾就能準確判斷出來,只可惜聶震不懂這些,要想讓他準確知道這是唐代,還真就得是文字證據。

“廢話,你當我傻啊,貞觀不就是唐明皇嗎?”

“草,你給我胡說八道。”

“嘿嘿,開個玩笑,開個玩笑啦,唐太宗李世民那么鼎鼎大名,我能不知道嗎?”

聶震急忙陪笑道。

唐代我國國力強盛,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對外開放,經濟科技都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人民富裕了,自然對黃金制品的需求加大了。

唐代帝王為了追逐黃金藝術品的極美佳品,令招全國金器技藝高的工匠入宮,成立了專門的“銀金作坊院”,不惜工本專門為皇家制作黃金藝術品,供其享用。

自此,我國開始將金器分為“官作”和“行作”兩種。

“官作”就是官府的銀金工坊,屬少府監中尚署直屬的“銀金作坊院”制作的作品。

“行作”就是民間銀金工匠所做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