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一一六三章 琳瑯滿目

“這幅畫……”

“對不起張先生,這幅畫是不賣的。↖↖,”拿破侖七世面露歉意地說道:“這是祖上留下的唯一的印象了,不能把它也賣了,就算我真得傾家蕩產,也不能那么做,不然就真得是不孝了。”

“那就算了,我理解拿破侖先生的想法。”張天元笑了笑,雖說有些遺憾,但他很明白對方的想法,換了自己,大概也是不會賣的。

放棄了大衛的畫之后,張天元看向了別的東西,別看只有一層,但這里放置的東西真得是相當不少的,而且種類也非常多。除了金銀器具之外,還有一些在戰場上才能見到的鎧甲和武器。

“那把劍,是祖上的一個屬下所用的,可惜了,祖上自己的寶劍卻不見了。”拿破侖七世指了指一個鎧甲手中拿著的寶劍,寒光閃閃,看起來就仿佛是剛剛打造出來的新兵器一般,不過張天元能感覺到,這東西還是有些歷史的,少說也是上百年了。

除了這種西式的指揮用的長劍之外,墻角的武器架上還方盒幾把來自中國的青銅劍,造型很奇特,保護也非常好,只是估計歷史不算太悠久,也就是明清時期有人仿照古人的方法制作出來的,品相只能算是一般,或許對于很多收藏寶劍的人來說,這是好東西,可是卻還達不到張天元的收藏標準。

所以他也只是隨便看了一眼,就將目光移到了別的地方。

在一個墻壁之下,擺放的古董大部分都是來自于古埃及和古希臘的東西。有王冠、有雕刻,還有一些看起來很巧妙地彎刀。張天元以前沒見過這種東西,不過倒是覺得有點像波斯王子里面的那種彎刀。

還有一個權杖。行面鑲嵌著紅色的寶石,看起來非常威武,權杖雖然是木制的,不過材料應該非常好,因為一點裂紋都看不出來,反而是包裹在外面的金屬皮,有一點生銹的感覺,不過很少,好像后來經過特殊的處理。已經不再繼續蔓延了。

毫無疑問,拿破侖時代的法國,是整個歐洲最強大的帝國,這些古董,肯定是從別的國家或者別人手中搶掠來的。

對于此,張天元不想多做評價,因為跟他關系不大,他最感興趣的,還是中國的古董。如果可以的話,他想將中國古董全部買回去,比起兄弟會不要錢只要交換的交易,跟拿破侖七世的交易顯然要更容易一些。最起碼拿破侖七世是要錢的。

能用錢解決的事兒,那就不算事兒。

“張先生,你應該更喜歡中國的古董吧。那邊全部都是中國的古董,主要是瓷器。畢竟這種東西比較好保存,只要不經歷劇烈的震蕩。都不太容易壞。其余的還有一些書畫、青銅器、玉器之類的東西,我也不是很清楚,您可以先去看看。”拿破侖七世指了指白塔第二層更遠處的一個空間說道。

別以為這白塔的一層很也有三四百平米左右的,可不是那種一層只有幾十平米,甚至十幾平米的高塔。

所以盡管只是其中一層,也被安排了許多不同的空間,用來放置不同的古董,基本上是按照現實的區域來劃分的。

歐洲的、埃及的、希臘的、中國的,倒也是井井有條,只有進入門口的時候,一些兵器的擺放有點凌亂,看得出來是后來被經常動過的,比如那些青銅劍,應該之前就擺在中國館里頭。

說是中國館,其實就是一個大房間而已,一百平米左右,暫且這么叫吧。

一百平米的空間里頭,擺放著上萬件中國古董,其中絕大多數都是瓷器,各種類型的都有,簡直是琳瑯滿目,看得人眼花繚亂。

各種形態、各種顏色、各個朝代,這里就像是一個小型的瓷器陳列館。真不知道如果白塔其余層上的古董如果還在的話,這里面該是如何的壯觀啊。

“我的天啊,這些都是從中國弄來的古董?這得有上萬件之多了吧?”藍鳳凰忍不住驚訝地說道。

張天元的心情,其實跟藍鳳凰是一樣的,只不過他沒有喊出聲來罷了,他這一次來歐洲,去了一次大英帝國博物館,又來了一次拿破侖七世的古堡,還看過兄弟會的古董清單,這讓他心中真得是猶如大海之上起了颶風一般,震驚得簡直無以復加。

多少好東西啊,都在國外!

雖然以前時常聽圈子里到過國外的人提起,說中國的好東西其實都在國外,以前張天元對這個是沒有直觀的印象的,只是覺得有點不可思議,不過當他這一圈子逛下來之后,對這個話真得是深信不疑了,內心的波蕩,自然是難以平復的。

瓷器的歷史非常悠久,后來因為玻璃、金屬加工技術的成熟,才漸漸淡出了主流市場。現在的瓷器制品,基本上都是用來觀賞用的,畢竟瓷器有個巨大的劣勢,那就是太容易碎了。

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中,出色的陶瓷器可不少,然而或者因為戰爭,或者因為不小心導致大量的瓷器被毀,這都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即便是到了現代,在搬運過程中被打碎的瓷器也不少。

而瓷器里面眾所周知最值錢的就是官窯瓷器了。

官窯起自唐,有兩種涵義,一是指貢器,一是指官廠。自唐代至元代,官窯多有貢器,少有官廠。采取的形式是“官監民燒”,燒出的瓷器,“千中選十、百中選一”,進貢給統治階級。這種瓷器就叫做貢瓷和官窯。

到了宋代之后,官窯基本上可以說就是御窯了,就是皇家瓷廠。

明代采取“官辦民窯”的形式,開始有官廠,專燒進貢的瓷器。如在景德鎮設御器廠,特派廠官,經費出自地方,編役人夫,設窯達五十幾座,專門燒造御器即貢器。清代與明代不同,采取的是“官搭民燒”的折中形式。其產品分“欽限”和“部限”兩類,前者是專給皇帝用的,后者是給朝廷和外交禮賓用的。

但不管有什么不同,官窯瓷器,基本上那都是上流人士用的東西,不僅更加精美,而且質量也大多都比較上乘。而民間使用的瓷器,也就是民窯,實用更多一些,欣賞價值不夠,所以收藏價值也比較低。

因此精品基本上都是給皇室貴胄來把玩的,民間很少有人能夠弄到官窯的精品,保存下來就更難了。

雍正也還罷了,不過康熙和乾隆這爺孫兩個那都是收藏瘋子,什么好東西都要往自己的皇家寶庫里面放,這些東西自然而然就傳給了他們的后代,然后一直到圓明園開園,大量的瓷器被放置到了圓明園之中。

可惜不管是康熙還是乾隆大概都想不到,自己辛辛苦苦傾一國之力收藏的東西,卻是為他人作嫁衣裳,最終成了帝國主人的藏寶庫了,大量的東西被運到了歐洲。

然后其中也有不少流入到了拿破侖的后代手中,被放置在古堡的白塔里頭。

到底有多少文物被搶了,現在誰也說不出個準確的數字來,只知道個大概反正不會低于百萬之數。

要知道,當時圓明園里頭有多少東西,雖然都列入了冊子之中,可是大量的名錄都被焚燒了,只留下部分,算起來也有上百萬件了,也就是說,這個數字是非常保守的,事實上的數字肯定要比這個大得多。

我國的珍貴文物流失海外已不是新鮮事。據中國文物學會統計,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超過1000萬件中國文物流失到歐美、日本和東南亞等國家及地區。多年來,文物流失一直是國人心中的痛。

圓明園被法國大文豪雨果比作東方藝術的代表,稱之為“匯集了一個民族的幾乎是超人類想象力所創作的全部成果”,然而,這樣一座“萬園之園”在1860年被英法聯軍劫掠、焚燒。此后,圓明園大量瑰寶流落國外。

有美國媒體稱,找中國古董的最佳地點不是中國,而是美國。

這未必準確,但卻一語道破天機。

只不過美國這個詞兒,完全可以換成英國、法國、荷蘭,甚至干脆可以直接說成西方!

當然,美國弄走的東西也是不少的。

美國與中國藝術品的聯系可以追溯到17世紀,當時抵達新大陸的英國和荷蘭商人及殖民者常常帶來是他們從中國得來的青花瓷器,而不是更貴的錫盤子等。

紐約經銷商斯賓塞思.羅克莫頓說,在19世紀,前往中國的美國傳教士常常把手掌大小的玉器和雕像作為紀念品帶回國內。

有意思的是,在西方博物館中,收藏和展覽圓明園珍寶最多、最好的要數法國的楓丹白露宮,宮中的中國館可以說是圓明園在西方的再現。中國館是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的歐也妮王后建立的,興建的原因很簡單,就是為了存放搶自圓明園的文物。這里收藏的中國歷代名畫、金銀首飾、瓷器、香爐、編鐘、寶石和金銀器也有3萬多件。

而事實上,拿破侖將更多的精品古董都放進了自己的古堡之中,只可惜現在就剩下張天元眼前的這些東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