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二九九章 蘇麻離青

“看什么看的那么認真啊?”歐陽曉丹也被張天元嚇了一跳,她沒想到張天元的反應如此之大,忍不住問道。

“我正看這個梅瓶呢,要是打壞了怎么辦啊?”張天元嘆了口氣,壓低了聲音道:“要是被訛上了可怎么辦啊?”

歐陽曉丹吐了吐舌頭,倒也是,在陶瓷店你不得不小心,萬一碰壞了別人的東西,人家瞞天要價,那你哭都來不及了。

“小兄弟,進來看吧,那個梅瓶已經很久沒人在意過了,這里面的東西比那個好。”店老板似乎對那個梅瓶并不在意,因為就算賣出去也值不了幾個錢,他只想招攬張天元看其它更貴重的東西。

“牟瑩,曉丹,你們兩個就在這店里轉悠一下吧,看到喜歡的東西招呼我,我看看這個瓶子。”張天元嫌店老板麻煩,所以想要牟瑩和歐陽曉丹把店老板給拖住,然后自己慢慢來欣賞這個梅瓶,看看到底是真是假。

牟瑩倒是點了點頭,進店去看了,店老板非常熱情地過去招呼了,歐陽曉丹卻沒有離開,而是好奇地站在那里看著張天元手中的梅瓶。

張天元也不去管他,而是自己蹲在那里仔細端詳了起來。

這個梅瓶的大小與石頭城博物館的那一件幾乎一模一樣,難怪大多數人都會把它當作仿品來看待了,根本就是滿不在乎,畢竟石頭城博物館的那個梅瓶,經歷可是非常復雜的,比“鬼谷子下山大罐”的經歷復雜得多。

1950年,沐英墓被盜,這件青花梅瓶就是被盜文物之一。并很快被賣了。據當年資深文物專家王引先生介紹,當時,有人在新街口附近,抱著個大瓷瓶子兜售。剛巧,這一幕讓當時開古玩店的收藏家、解.放后在石頭城文物公司工作的陳新民看到了。陳新民一見。便認出這是一只梅瓶,知道這東西不簡單。

陳新民心中竊喜。

當時,他就判斷這是元代的瓷器,便問那人從哪里得來的,要多少錢。那人看到陳新民認貨,便開始講價。寶物求之不得。稍縱即逝。陳新民最后花五根金條買了下來,當然,也有一種說法是花了十根金條,其實這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這東西就到了他的手里。

后經文物專家鑒定。這只梅瓶是一級國寶,定名為“梅瓶”。目前收藏于石頭城市博物館,系該館的“鎮館之寶”,我國瓷器三絕之一。

專家都這么鑒定了,大家自然而然地就會認為博物館的那件是真的了,那么在外面看到別的,便會產生懷疑。甚至看到圖案,就直接認定那是假的,就連張天元一開始也是這么想的,不過他這人喜歡逆著來,別人覺得是假的,他偏要看看,才會發現這構圖的精妙之處。

“天元哥,這上面的圖是什么意思啊?”歐陽曉丹問道。

“哦,這叫‘蕭何月下追韓信’,是秦末發生的故事。”張天元解釋道:“韓信是秦末名將。他先投奔項羽,但不受重用,轉而投奔劉邦,也只做了個管管糧食的小官。后來丞相蕭何碰巧遇見了韓信,談話之間發現韓信有非常之才。于是便屢次向劉邦舉薦韓信,但均未被采納。韓信看到劉邦也不肯重用他,于是決定離開。得知韓信出走消息后,蕭何非常焦急,也顧不上向劉邦報告,便親自騎上馬連夜率人追趕韓信。許多人以為蕭何想去投奔項羽,這使得劉邦也非常的生氣。蕭何終于追上韓信,并把他勸了回來。之后,蕭何正式向劉邦舉薦韓信,并說,如果想奪取天下,非得用韓信不可。在蕭何的力諫和勸說之下,最后劉邦終于采納了蕭何的建議封韓信為大將。韓信果然不負眾望,屢次替劉邦救險,后被封為淮陰侯。”

“這東西值錢嗎?我看都壞了啊,買回去養花都不行啊。”歐陽曉丹歪著腦袋說道。

歐陽曉丹就屬于那種純外行了,所以她看瓷器,首先看的是到底壞沒壞,要是壞了,那就提不起什么興趣了。

“小姑娘,話不能這么說啊,雖說的確是有了一點裂縫,上面還修補過,但是這瓷瓶便宜買回去的話,養花還是可以的。而且這是一件絕對意義上的優質高仿品,能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呢。”看起來店老板已經被來這里的顧客們給洗腦了,徹徹底底地認為這就是一件高仿品。

“壞了就是壞了,高仿品要是壞了就沒什么意義了啊。”歐陽曉丹雖然是個外行,但也不是什么都不懂。

“嘿嘿,小姑娘想買真品,我們店里有啊,你看這個罐子,那就是乾隆年間的東西,就是缺了蓋子,罐子背面有一個沖天的沖,再就沒別的缺點了,不過卻是真貨啊。”店老板指了指架子上擺著的一個罐子說道。

張天元順著店老板的手指著的方向看去,那的確是一個看起來有點破的罐子,所謂沖天的沖,那就是從頭到腳有個裂紋,再加上還沒蓋,如果一個罐沒有蓋,那它本身價值得少一半。

如果說是乾隆年間的罐子的話,應該也值不了幾個錢。

“這罐子您多少錢買回來的?”張天元問道,他又開始用自己聲東擊西的問價方法了,看似對那罐子感興趣,其實不過是要個掩護而已,想要連腳下這個梅瓶一起買走。

這也是買古玩的人經常用的手段,不暴露自己的真實意圖,就有利于用很便宜的價買到更好的東西。

“五千塊錢買來的,如果小哥你想要的話,我可以給你算便宜點,七千怎么樣?”店老板笑道。

“不是我說啊老板,你這罐子值不了那么多錢的,看樣子擺在那里很久都無人問津了吧,跟這個梅瓶的命運差不多的,七千塊太多了啊。”張天元隨口說道。

他嘴上這么說。但心里頭卻在盤算著,那罐子應該不是乾隆年間的東西,因為所用的顏料應該是“蘇麻離青”,這是是典型的明早期的特征特點。

瓷器上的花鳥,山水。都是用顏料畫上去的,就像我們用圓珠筆,鋼筆,毛筆寫字畫畫,那效果是不一樣的,這蘇麻離青就是這樣一種顏料。那憑著這種青花料,張天元楞是把這瓷器的年代從乾隆時期挪到了明早期,這中間可差三百年呢,他并沒有用鑒字訣,可照樣有這個信心。

蘇麻離青這種顏料太有特點了,絕不可能是乾隆年間的東西。

蘇麻離青是從海外進口的。從元代到明代早期,洪武、永樂、宣德制瓷都是用這種青料,這進口的東西,在當時,可不是什么人都能用的,有個特定的圈子,皇族。也就是官家燒出的瓷器才能用蘇麻離青,到了明成化,由于這種青料稀少珍貴,已經很少見了,都改用國產的青料來燒制瓷器,為了能達到蘇麻離青燒制出的效果,那可是想盡各種辦法去仿,特別是到了清乾隆時期。

但即使這樣,也無法達到原來的效果,所以張天元才敢肯定。如果那蘇麻離青顏料是真的話,那么這個罐子,絕對應該是明早起的瓷器。

而且退一萬步說,即便這真得就是仿制,可乾隆年間的官窯仿制品。那也一點都不便宜啊,皇上乾隆帝喜歡,必然這仿制是朝廷出錢,召集了國內頂尖的高手來操辦這件事,你說他仿出來的東西跟那小作坊仿制出來的能一樣嗎?

當然不會!官窯的仿品,那可是非常值錢的。

他放下了手中的梅瓶,看似隨意地放到了原來的位置,但實際上卻很小心,然后走到那罐子前面仔細端詳了一陣,除了蘇麻離青這種顏料之外,這罐子從胎上分析,也不是清代的高嶺土做的胎,它是明早期的麻倉土做的胎。

麻倉土和高嶺土都出產于江西景德鎮地區,從元代到明萬歷年間,官府燒造的瓷器都用麻倉土做原料,至萬歷中期以后,文獻里已找不到麻倉土開采的記載,麻倉土用完了,取而代之的就是高嶺土,麻倉土做出的瓷器,胎質舒松,雜質多,看上去不是很白,而高嶺土燒出的瓷器,胎質純白,干凈,雜質少,這罐子因為有很明顯的裂痕,所以只要稍微仔細一些,就很容易看得清楚。

從青花料,胎質,張天元基本上就可以判斷出,這個罐不是乾隆時期的,而是明代的一個官窯壯罐,其實僅僅看出青花料和胎質的不同,這對大多數的古董玩家來說那都不容易,不過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只要仔細一些,也能看出來,這也不過就是判斷的百分之四十而已。

張天元現在對陶瓷已經很熟悉了,即便是不明鑒字訣,憑他的眼力和閱歷,也能做出一些更為詳細的判斷。

他將罐子輕輕拿起,然后對著陽光去看罐底,底里由于透著光,古玩行里俗稱叫月亮底。通過幾個方面張天元就完全可以認為,這就是明成化的一個罐子!

在清代王棠所著的《新知錄》中,把明成化瓷器定論為歷代官窯之首,一是成化瓷器精美,月亮底是它特點之一,最主要的是你把成化瓷器放在有光源的地方看,它的瓷胎中會出現肉紅色,就像嬰兒皮膚似的肉紅,這種肉紅色,給以后仿制明成化瓷的高手留下了歷史性的難題,即便是現在,用現代高科技的手段都很難仿制。

其實明成化瓷器的特點非常明顯,如果愿意學習的話,只要認真一點,就不難判斷出來,因為現代高科技都無法仿制,所以幾乎是不用擔心出現仿品的,只可惜現在很多古玩收藏者是眼高手低啊,想賺錢發財,卻又不愿意去學習一些最基礎的知識,這就難辦了。

“老板,給個實在價,多少錢可以買走?”張天元問道。

“最少也不能低于五千,這是我的成本價,我不想虧了。”店老板咬了咬牙道。

其實別說五千,縱然是兩三千,估計這店老板也會賣的,畢竟這東西放在那兒連他自己都后悔買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