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卸嶺力士呢?”
小黃有些好奇的問道。給力文學網(.u)
“他們是不是也掌握了法術,是一些具有神力的人?”
“搬山道人是因為有茅山術的傳承,所有具有一定的法術。但是卸嶺力士雖然沒有法術,但是的確具有神力!”
““卸嶺力士”介于綠林和掘丘兩種營生之間,有墓的時候挖墳掘墓;找不著墓的時候,首領便傳下甲牌,嘯聚山林劫取財物,向來人多勢眾(人海戰術是很實際的),只要能找到地方,縱有巨冢也敢發掘(可見卸嶺力士的膽量非同一般)。卸嶺門據說創始人得異人傳授,有令人力大之法,所以卸嶺門門人,多是力大無窮,通曉武功之人,因此被稱為力士。據說當年威震九州的呂布也曾是卸嶺門傳人,為董卓籌備軍餉(聽說還挖出了秦始皇用過的夜壺),曾挖掘過多位漢皇墓葬。
“從古至今,說起強盜賊寇,在世人眼中,歷來各個都是該遭千刀殺,萬刀剮的歹人,乃是極敗壞的惡名。可細論起來,朝臣天子,士農工商,在那三百六十行里,從上到下,哪一處沒有喪盡天良,用瞞天手段行奸使詐的賊子?大盜竊國,中盜竊候,成王敗寇,只有最末等的才竊金銀。
孰不聞“道不盜,非常盜”,“盜亦有道,盜不力道”之言。真正在綠林結社取利,做分贓聚義勾當的,也向來不乏英雄豪杰,慣作出一些常人難以思量的事業,并非是旁門左道可比。綠林盜中聲名最顯者,莫過卸嶺群盜。
卸嶺之輩或散布天下,或聚嘯山嶺,敬關帝,并尊西楚霸王為祖師,逢有古墓巨冢,便蜂擁而起。眾力發掘,毀尸平丘,搜刮寶貨,毫厘不剩。專效仿昔時赤眉義軍的作為。
試看各朝史上,都少不了卸嶺群賊倒斗發冢的秘聞。倘若說將出來,那些驚心動魄,詭異外分的行蹤,實不遜于摸金校尉的事跡。
卸嶺盜墓皆是聚眾行事。盜取古冢,歷涉險阻危厄,并非僅憑矯健身手與群盜之力。正所謂盜亦有術,卸嶺之術在于器械,流傳了近兩千年,引出許多冠絕古今的奇事。然天下事物興衰有數,既有其生,就自有其滅。卸嶺力士始于漢代亂世,鼎盛于唐宋,沒落于明清。至民國時期,終于銷聲匿跡,就此絕了。
發丘,摸金,搬山,卸嶺,其術不外乎“望,聞,問,切”四訣。四字分八法,各有上下兩道,如“望”字之上法,乃為上觀天星。下審地脈;下法觀泥痕,辨草色,其間高下,雖是相去甚遠,卻皆有道,非是尋常藝業可比。故常言道“七十二行。盜墓是王”。
三十六行,盜墓為王。掘墓倒斗,卸嶺最強。后邊那句是人為加的。因為在摸金、發丘、搬山、卸嶺之中,卸嶺是最有實可考的。摸金門、搬山門、卸嶺門、發丘門,又被稱為摸金校尉、搬山道人、卸嶺力士、發丘將軍,有稱“發丘有印,摸金有符,搬山有術,卸嶺有甲”
王鐘也是一臉感慨的說道。
“他們就算技術再強。能有現在的科技厲害?”
小黃一臉不服氣的說道。
“他們的厲害在古代看來堪稱神奇,但是在現代科技面前又算得了什么。現代很多技術,是他們以前想也不敢想的!”
“別的門派咱們且不去說,就說卸嶺力士。此派于北宋期間經過逐步互相交流融合,吸收了摸金與嶗山派兩派特色,形成了具體的流派,對風水術法有自己獨特的認識(但并非集兩家之所長)。擅長于破壞法陣,熟悉各類風水地形的的弱點。卸嶺派這一派主要用鼻子聞,為了保持鼻子的靈敏程度,都忌煙酒辛辣之物。用鐵釬打入地下,拔出來之后拿鼻子聞,鐵釬從地下泥土中帶上來的各種氣味,還有憑打土時的手感,地下是空的,或者有木頭,磚石,這些手感肯定是不同的。”
王鐘見小黃一臉的不服氣,笑著說道。
“這么厲害,太夸張了吧,僅僅憑氣味就能知道哪里有墳墓,并且分析出年代,實在是太夸張了,怎么可能有這么厲害的門派!”
小黃的眼睛發直,有些難以置信的說道。
“也不對啊,他們和摸金校尉不同,每次挖掘都采用人海戰術,古籍野史中怎么可能沒有他們的記載,就算很少,也應該有蛛絲馬跡的留下。我翻遍野史,也沒有任何卸嶺力士的痕跡!”
小黃突然想到什么,有些懷疑的說道。
“這和他們的歷史和門規有關系!”
李老嘆息一聲,有些無奈的說道。
“卸嶺力士一脈都是極端的民族主義者!”
“元蒙時期,因敵視元蒙政權,被大肆迫害,于是展開全面報復,以破壞成吉思汗陵的風水,敗壞元朝江山為己任。最終破壞了成吉思汗幾處附陵,恢復漢人江山。也因此和蒙人結下世仇,蒙古占據天下時,曾發出金鷹令,召集一只集合了天下刺客的秘密組織追殺卸嶺門人。據說直到今日,這一只刺客集團的后人依然遵循祖訓,追殺卸嶺門門人。也正因為如此,卸嶺力士最為隱秘自己身份,非本門之人雖夫子妻兒也不會告知自己的身份。卸嶺門門人后來淡出中原,曾經多活動于苗疆外蒙西北一帶,近代也中亞北非歐洲。也曾經出現過他們的蹤跡。
卸嶺力士多是極端的民族主義者,對華夏一族的傳承很是重視。雖然活動范圍不在中原,但傳人只在漢人內尋找,對可能危害到漢人中原政權的國家,無所不用其極。精擅傳統武功,行跡類于俠客。輕視現代科技產品武器,但對近代科學理論頗有研究,致力于將風水陣法等理論與科學理論結合起來,并偶爾制作陰氣測量儀,針對僵尸的干擾波發生器等產品。”
“他們也學習近代的技術,并且和道法結合在了一起?”
小黃的眼睛睜得老大,有些難以置信的說道,在王鐘的李老的講述中,他認識幾個截然不同卻各有特色的盜墓門派。按照道理說,小黃對他們應該是深惡痛絕的。
但是他們獨特的經歷,而且做事風格,又讓人恨不起來。小黃現在恨不得把這些特殊的人才全部召集進考古隊,或者學到他們的特殊本領,這樣他們的工作就會簡單很多。
不過他也知道,這種想法是天真的,這些門派在民間能隱秘的傳承幾千年。自然會有他的生存之道!
他們是不會投靠官府的,哪怕今天掌權的不是官僚階級,是人民政權,他們也不會出山的,一方面是組訓門規,另一方面是他們的身份特殊!
這些人是不能見光的!
“風水方面,王先生你是大行家,并且你也是道教高人,想來您的水平定然不再幾派傳人之下!”
小黃有些恭維的說道。
“他們畢竟是專業做盜墓工作的,他們的道術也是摸金校尉和茅山道術的結合。自然會有獨到之處,但是若論風水,我自信不再他們任何一派之下,就是號稱天下第一奇書的《十六字陰陽秘術》,我也有信心和他一較高下!”
說起風水,王鐘有些自傲的說道。
“我們要尋找的是殷商時代的墓葬,風水在那時候就有了么?”
小黃有些懷疑的說道。他是考古工作者,對風水多少還是有所了解的,據他所知道,風水一詞產生于晉朝。盛行于唐朝,宋朝達到鼎盛。和殷商文化還是有不短的時間斷層的,李老邀請王鐘的時候,他以這個原因反對過!
“新石器時代的社會。學者們已經從各種的出土文物或是建筑物之中,研判出在當時已經有了類似宗教性質的活動;而到了仰韶文化的晚期,已經開始出現人們用獸類肩胛骨進行占卜的活動,尤其到了龍山文化時期逐漸地被人們推廣,及至殷商時代更為盛行,無論事之大小。幾達所謂每事必卜問之程度。”
王鐘笑著說道。
“從出土的甲骨文中,我們依稀可以大略的看出當時屬于類似風水活動的一些蛛絲馬跡。新石器時代末期黃帝統一各部落以至于夏朝的這段時期,部落城鎮的選址,似乎因為農業生產的需要,漸漸的移向平陽地區;據說夏禹在治水的時期,首先考察了各地的山川地形、地貌。確定了大地的東西南北,并且掌握了計算、測量和繪製簡單地圖的能力。并將土地分為九州,運用區域規劃與土地使用已形成一套體系。并以天子之都,也就是中國為中心,進而推行教化。《史記》記載:鯀作九仞之城,以障水。《博物志》里,也有記載著鯀筑城以衛君,造郭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
李老背了一段記載,算是為王鐘的言論進行背書。
小黃也認同的點頭,在甲骨文中的確有這樣的記載,近代甲骨文的發現,還有甲骨文的破譯,讓現代人更清楚的能夠還原上古的生活狀態!
“《墨子明鬼篇》曰:昔者虞夏商周,三代之圣王,其始建國營都日,必擇國之正壇,置以為宗廟;由此可見任何朝代在建都之始,便選擇都城正中的位置興建宗廟,可見宗廟在古代統治者心目中是何等的重要。夏朝時期的建筑與風水的概念,就必須以1959年被發掘出土,此時的先民們已經利用人力的建筑物,并以講求所謂負陰抱陽及南北向的子午風水觀念。而二里頭遺址宮城,已經被專家學者認定是迄今我國最早的宮城遺跡之一,其佈局是沿古伊洛河北岸呈西北至東南向分佈,具備了玉帶環繞的風水觀;略高的東南方,則是宮殿基址、工作坊及墓葬區;人們生活的主要地區則在地勢略低的西半部;而整個宮城的規劃,除了中心區意見交錯的道路網以外,已經多具有中軸線的風水建筑規劃,建筑群院落的布局是采取風水學中坐北朝南的建筑方向,從整個整個布局規劃中可以看出已經具備了風水學上所應有的城鎮及村落選址的條件,并與居住附近環境生態的相對關係相融合的基本環境科學概念;而在另一方的墓葬區出土文物中,顯示出各種埋葬方式的差別;除了說明了當時社會的階級觀念分野十分明顯外,也說明了在陪葬風俗中,已經融入了一定程度的宗教思想。參予研究的專家學者們咸認為是二里頭遺址宮城屬于夏文化的王都遺址,在三千五百年以前的世界而言,可能是當時最大的城市;而二里頭宮城的遺址,也是后世中國古代都城的營建規制一脈相承的都邑模型,其佈局的風水建筑觀念,更開中國古代都城規劃制度的先河。”
“是的,在我們師門典籍中也有這一段的記載,不過沒有你們考古界記載的這么詳細,畢竟朝代的動蕩,歷史的變遷,導致很多文字資料都徹底的丟失了!”
王鐘點頭,表示認同,李老說的很多資料,他也沒有見過,但是結合當時的發展,他能做出一個簡單的判斷。
這個資料是真的!
“殷商時期以來,以風水學上來說的重大改變,應該可以說是從人類因為基于生存、生活上的直接而本能的需求,進入了以原始基礎科學的基本風水觀為底,再參雜著帶有富有宗教色彩的風水時代。這個時代已經具備了粗淺的文字符號,對于敬天神或是其他的宗教儀式,皆有一定的規矩及方式;在基本的科學勘查中,例如出現原始的測量學土圭法觀察日影及方位外,而勘查地形、地勢及地質的地理學,如土會法、土宜法是選址造鎮及住宅基地的必須有的程序,諸如《國語周大史》:伯陽父曰:國必依山川,及三國史學家韋昭所謂之:依其精氣利澤也;古者王侯將營都邑,必先度可居之地,以審其吉兇等之外;還是需要透過屬于一種類似宗教一定規矩的儀式,求神問天之后方可定桉;而當時這種嚴肅的敬天儀式,最常見、最被使用的方式就是卜筮儀式。”
李老接著說道,這些資料有史料的記載,也有很多是他在考古中的心得,畢竟隨著時間的推移,商朝的遺址,還有夏朝的遺址陸陸續續被發現,他們的遺址都是很強的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