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術宗師

第十六章 四民拳社

北京的皇城有四門,正門乃是后世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天安門,而東門稱東安門,西門稱西安門,北門稱為地安門,亦稱后門。地安門是北京中軸線上的重要標志性建筑之一,與正門的天安門南北互相對應,寓意天地平安,風調雨順。

在地安門外有個什剎海,在后世乃是北京城享有盛名的歷史文化旅游風景區。景區由前海、后海、西海水域、沿岸名勝古跡和民居民俗生活組成。什剎海景區風光秀麗,被譽為“北方的水鄉”,是古都之源、文化之源,是民眾休閑、感受歷史、享受時尚的勝地。元朝曾依托這一片水域在東岸確定了都城建設的中軸線,什剎海始成為元、明、清三代城市規劃和水系的核心。歷經數百年的發展,什剎海積淀了上至皇親國戚、士大夫下至普通百姓的深厚的各階層文化。這里的胡同和四合院組成了老北京的風俗文化,組成了老北京的歷史,沿著什剎海迤邐的河沿四周,形成了不規則但密如織網的網狀胡同,這些胡同依勢而建,自然天成。直到后世,這里仍舊保存著十分難得的自然景觀和人文勝跡交相輝映的歷史風貌。親王府、花園、廣化寺、火神廟、鐘鼓樓以及銀錠橋等古跡都在這一處地方,這些古跡有如一顆顆明珠,將什剎海點綴得美麗燦爛。

位于地安門外、什剎海旁的火神廟,全稱“火德真君廟”,建于元末。春夏之際,綠柳披拂,碎影篩金,映照于漣漪之間,南與白衣庵毗連,西與藥王廟相望,乃是地安門外著名的古跡。耿繼善所創立的四民拳社,正是在火神廟內。

四民拳社,后稱四民武術社,全稱是四民武術研究社。根據后世的有關武術資料記載,四民拳社當時成立最早,建續時間最長的民間拳社。

耿繼善創立這家四民拳社,意在團結武林同道,宏揚中國傳統拳術,振奮民族精神,培養武術人才為目的。

耿繼善,因以形意大槍稱著于世,人稱“粉面金剛耿大槍”,馳名南北,與“單刀”李存義并為劉奇蘭最著名的弟子。因性情賢達適淡,為人又謙虛仗義,更無門派之見,故所結交的會拳術的朋友很多。自從他在京城創辦了這家四民拳社后,常邀請各門各派的拳術高手來此相聚交流。時間一久,四民拳社即成為京城各派高手最常聚之地,京城的武術人士無一不知。

王若道、尚云祥、張城以及卓婷婷四人來到火神廟,尚未進入四民拳社,就聽到一陣陣呼呼風聲和刺耳的兵器揮舞聲,間中還夾著少數人的喝彩聲。顯然,四民拳社此時正有人在較技。

王若道不由興致大盛,前世查閱的有關四民拳社的資料,提到常來四民拳社聚會的人大都是這個時代最出名的武術名家。比如形意派系的李存義、張占魁、尚云祥,八卦派系的尹福、程廷華、程有功、劉鳳春,太極派系的楊建候、吳鑒泉、吳圖南等人。這些武術名家,無一不是當時鼎鼎大名的技擊高手。不過真正讓王若道心動的是,當時常來四民拳社的還有一人,就是王若道最崇拜敬仰的國術宗師,號稱虎頭少保,天下第一手的孫祿堂。

王若道之所以會選擇先來四民拳社打探李存義的消息,一方面固然是因為在這兒打探到李存義消息的可能性最大,另一方面卻是想見見心中的偶像。

雖然還不知道此時正在里面較技的雙方是什么人,不過聽聽這驚人的聲勢,顯然正在較技的兩人必是頂尖的技擊高手。據說孫祿堂年輕的時候喜歡到處踢場子,人到中年后也從來不拒絕與人交手切磋,故這較技的兩人中也有可能是孫祿堂。

想到這兒,王若道禁不住的加快了腳步,從微開的門口擠了進去。

拳社里面果然有人在較技,而且還有很多人在圍觀。遺憾的是,較技的兩人顯然都不是孫祿堂。

王若道雖然沒見過孫祿堂,卻在前世時見過孫祿堂的照片,雖然只是老年的照片,不過卻也推測得出中年時的模樣,明顯不是較技的兩人。而且較技的兩人所較量的乃是長度超過三米以上的大槍技藝。歷史上的孫祿堂雖然號稱將形意、八卦、太極三門拳術都練至化境,而且刀槍劍戟都無一不精,不過與人較技時都大都用拳腳功夫或是劍術,鮮有用大槍與人較技的。

用大槍較技的兩人中一人身材魁梧,面如撲粉,這人在王若道以前的“記憶”中卻是見過的。這正是四民拳社的創始人,李存義的師弟,也是他的師叔,人稱“粉面金剛耿大槍”的耿繼善。

耿繼善雖然也是形意拳名家,但是因為平生愛騎馬,又很擅長大槍技藝,故才被人稱為粉面金剛耿大槍。據說,耿繼善的大槍能長槍短用,出神入化,精妙絕倫,與人較技時能輕易的用槍尖點中對手的眉心而不傷膚,百發百中。可以說,在這時代的武術界中,很少有人的大槍技藝能與耿繼善相比。

只不過,耿繼善此時卻顯然是遇到了敵手,與他較量大槍的對手是個枯干瘦小,貌不驚人的中年人。然而,這個貌不驚人的瘦小中年人的大槍技藝卻顯然要在耿繼善之上。

只見他將大槍一抖,即挑開了耿繼善攻來的大槍,力道之大,居然將耿繼善的大槍擋開了。然后,這人手腕一送,大槍快如閃電的對著耿繼善的面門直插而來。在不少圍觀者的驚呼中,槍尖點在耿繼善的右眼的眼皮上,驀然停止,真正的一沾就停。這種準確無誤的掌控力,不止是出神入化,簡直是鬼驚神泣。

圍觀者都一片默然,無人再出聲,也不知道是吃驚此人打敗了以大槍稱著的耿繼善還是更吃驚此人神奇的大槍技藝。

耿繼善顯然也愣住了,不過他卻是很看得開的人,只是愣了一會兒,就突然的大笑道:“好槍法,書文兄的大槍技藝果然是出神入化,在我之上,真稱得上‘神槍’也,我耿繼善心服口服!”

書文兄?這個枯干瘦小的中年人原來是八極門中最著名的技擊大家,人稱“神槍”的李書文?難怪他能用大槍擊敗耿繼善,要知道這時代以技擊能力稱著的國術高手中,李書文的實力是公認最頂尖的,在后世有一篇關于這時代國術高手的實戰能力的評論中,大多數的人都很堅定的認為,“神槍”李書文的大槍技藝在這個時代是無人能比,甚至是后無來者的。而論整體的實力,他僅僅次于孫祿堂,遠在李存義、張占魁、李瑞東這些名家之上。甚至比起程廷華、尚云祥這些國術大家也是只強不弱。

這樣的國術名人,居然讓自己遇到了,而且還親眼目睹了他神驚鬼泣的大槍技藝。雖然沒有見到孫祿堂,但這次也不算是白來。

這個李書文顯然真如歷史所說,沉默寡言又個性高傲,他見耿繼善認輸,即一言不發的收回了大槍,也沒有說句“承讓”之類的客氣話。

不過耿繼善并不在意,很熱情的道:“書文兄,你遠道而來,想必還沒有住處吧,不如暫時在四民拳社住下如何?我創立這拳社的目的就是希望能為國家,為我們民族培養大量的武術人才,強國強民。你的大槍技藝如此精妙,何不留下來,我相信拳社的弟子一定很希望能得到你的指點!”

李書文想了半晌,才回答了一個字:“好!”

耿繼善喜不自禁,忙說道:“我立即讓拳社弟子為你和你的弟子準備幾間上房,讓你們有休息的地方。”

“多謝!”這次李書文說了兩個字。

在場的武師們見耿繼善對李書文這么客氣,心中都有點不服氣,不過一想到李書文剛才的槍法,卻又默然。

“咦,大師兄,若道,師父和二師兄在那兒呢!”卻是卓婷婷也擠了進來,她沒像王若道、尚云祥和張城一樣被耿繼善與李書文的精彩較技所吸引,眼光只是在圍觀的人群中一掃,就發現了李存義和黃柏年。

王若道、尚云祥和張城聞言一驚,忙向卓婷婷所指的方向看去,果然看到了李存義和黃柏年,不過卻不見博劍秋。

李存義顯然在王若道進來的時候就已經看到了他,還曾經舉手向他打招呼,只是王若道一進拳社就被耿繼善和李書文的較技吸引,根本就沒有李存義的方向看,這令李存義感到不悅。待王若道四人來到他的面前時,李存義仍然沒有好臉色,只是淡然的問了一句:“你們怎么會到這兒來了?”

“義父,二師兄!”王若道先跟李存義和黃柏年打了個招呼,然后才答道:“我們是應王五師伯的所請,護送譚嗣同先生來北京。其次是因為你和二、三師兄走了差不多七天都沒見回來,也無音信,我們心中都有點擔憂,故護送譚先生到北京后就第一時間來拳社打探你們的消息。現在看到你和二師兄平安無事,我們太高興了。對了,怎么不見三師兄?”

王若道本來想直接說是來找他們的,不過見李存義的目光不悅,立即先把王五和譚嗣同給抬了起來,把來找他們的事情排在第二。這樣一來,李存義倒不好責怪他們了,有點驚訝的問道:“子斌兄請你們護送譚先生來北京?為什么,發生了什么事?”

尚云祥、張城和卓婷婷本來還有點不安,聽了王若道的回答,即明白了他的意思,知機的閉口不語,任由王若道來回答。

王若道看了看四周,道:“義父,這兒人太多,不是說話的好地方,我們先換個地方吧!”

“跟我來吧!”

李存義正要帶領眾弟子離開這兒,卻見一個人影驀然的擋到了他的面前,問道:“存義兄,我正要找你談談你弟子博劍秋的事情呢,你急匆匆的是打算去哪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