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冕唐皇

0673 胡酋不恭,恃寵而驕

蕃國公主如此舉動,倒讓李潼忍不住愣了一愣。

番邦君主、豪酋向大唐進獻版籍以表示臣服效忠,這是常有的事情。而大唐也不會真的接受他們的版圖與籍口,無非優加撫慰、賞賜奉命,以維持一個羈縻秩序而已。

但即便是這樣,那也是直接需要與大唐朝廷進行對話,更或者向大行臺遞書也可。但也絕對不存在于這樣的私下場合里,單獨向某一人獻表效忠。

所以李潼也并沒有第一時間接過那蕃國公主兩手奉于眼前的版籍,而是擺手笑語道:“今日等邸,只為告賀公主喬遷之喜。余者公事,來日自有行臺官吏與公主進行接洽。”

他以為這蕃國公主并不清楚相關的禮規問題,所以才做出這樣稍顯冒失的舉動,因此便稍加點撥。

葉阿黎眉眼未施黛青,仍是稍顯張揚的細眉,深跪席前,揚起一張明艷嬌美而又不失英氣的俏臉,這畫面落在何人眼中,都不免讓人怦然心動,自豪之余更不免急欲將之悉心呵護。

“葉黎雖入國短時,但大唐禮令也略有所知,情知此請不合規制。但今日所獻,也并非邀求名位,只是深感殿下恩恤厚重,苦困無有報答。蕃女身有,無可稱珍,唯此一樁、可堪表獻。”

葉阿黎又頓首凝聲道:“大唐雖天中雄國,威加諸夷。但蕃女久居蠻土,于國朝恩威無感。今所以奮身入唐,全因殿下恩威招撫,此情郭參軍亦可為證。

大唐雖雄壯,但蕃女能感恩威者,殿下一人而已,更不知朝廷人物氣象如何。臨此陌生人間,求歡于新,不如托命于舊。今日席中作此表獻,自此之后,凡殿下王命所指,俱葉黎此身并領邑部曲性命所用!”

蕃國公主如此一通表態,自令滿堂群眾驚訝,至于其言辭提及的郭元振,本是身形魁梧,但此時坐在席中,大半身軀沒于案下,以至于肩與案齊。

至于與雍王并席落座的兩位孺人,唐靈舒暗里戳了戳楊麗腰肢,轉頭對她無聲作言道:“奇貨可居……”

楊麗則眨眨眼,抬手握了握唐靈舒袖里的犀角小刀,視線又掃了一眼深跪殿下席前的蕃國公主,同樣低聲耳語道:“恐是我見猶憐……”

且不說這兩人耳語以及在場旁人感想如何,武攸宜瞪大眼專注的打量一下雍王殿下神情,見殿下眉頭微蹙、一臉沉吟的表情,便當先起身、入前拜道:“殿下宗家名器,恩威隆于此世,唐祚存續已仰殿下先功,如今更播威蕃遠,使諸夷感義來投,此誠宇內眾望所歸。名王大器,何不可容!”

武攸宜語調稍顯夸張,但也讓堂內眾人各自醒覺,紛紛開口附和。

李潼這會兒之所以沉默,心中所想還不是要不要接受蕃國公主投獻的問題,而是由此聯想到未來的行臺在處理番邦問題上,究竟該采用怎樣的態度。

陜西道大行臺所轄境域,所覆及的蕃胡領域著實不少。無論隴右、河朔還是西域,都存在著大量的胡虜部落與邦國。

這其中,一些羈縻州府還倒好辦,大行臺本就有統管他們的權力,而且在態度和手段上較之朝廷還要更加強硬與細致。

但是除了這些羈縻州府,還有一些邦國,本身仍然具有不弱的獨立性,其國君仍受大唐朝廷的冊授以領掌其民。這一類的邦國君主,大行臺對之管束力就要小得多。

畢竟他們各自王爵是直接受朝廷所冊封,大行臺并沒有權力予以調整或者直接廢除,甚至就連對他們各自人身、財產進行懲戒都不乏顧慮,需要上表朝廷。

如此就造成了這些番邦君主的有恃無恐,對大行臺政令不夠順服,或是陽奉陰違,乃至于公然抵觸。畢竟大行臺本身沒有權利管轄他們,他們聽不聽從大行臺的號令,就憑他們各自是否自覺,能不能夠正視雍王恩威。

像是此前不久,李潼著令寄居靈州的吐谷渾遺民準備回遷青海,配合隴右唐軍為繼續收復青海的軍事行動。這其中的重點自然就是吐谷渾王氏,這一代的青海王慕容忠。

但就在河朔總管契苾明將這一指令傳達給對方的時候,青海王慕容忠非但不遵命令,反而直接從其所部安樂州逃走,繞道河東去往神都,據說還在朝堂上對雍王跋扈一通控訴。

且不說收不收拾慕容忠的問題,單單這件事情發生,就讓行臺在河朔方面搞得有些灰頭土臉。其中一些胡部酋首也以慕容忠為榜樣,對于行臺過于強硬、侵害到他們各自利益的指令配合度都不高。

面對這一情況,契苾明也不敢一味的強硬逼迫。雖然此前突厥可汗默啜大敗之后遁回漠南,據說已經再次返回了南牙黑沙城,短期內對河曲不成威脅。

但河曲之間胡情復雜,在行臺眼下并無充足兵力備戰的情況,還是不宜貿然做什么強硬指令,所以原本一些已經有所計劃的調整,也不得不暫停實施。

因為青海王慕容忠一人的抗命出逃,使得行臺在河曲方面略顯被動。盡管李潼心里也因此惱怒不已,就當慕容忠這人已經死了,哪怕還活著,只要再敢進入行臺控制區域,也一定要弄死這個家伙。

可問題是慕容忠沒有死,而且還在神都活得很滋潤,雖然行臺措辭嚴厲的上書朝廷要嚴懲慕容忠,但朝廷對此還未有正式回應,想必也不會有什么正式的回應。

沒有了慕容忠這個吐谷渾王作為配合,行臺眼下能調用的唯隴右諸州所分散的吐谷渾遺民,而且由于沒有青海王這個正式的王命配合,也讓許多計劃都存波折。

除了內逃的慕容忠之外,在別的方面朝廷也略存針對的意思。比如說在去年神都政變當中,配合李潼奪取北門的左羽林大將軍麹崇裕,此前病重不治而死。

麹崇裕是高昌國王裔,入唐后襲領交河郡王爵,其人既死,按理來說應該是由其嗣子襲爵。但如今大半年時間已經過去,朝廷對此仍然沒有給予正式的封授。

當然也不好就此就判斷是因為麹崇裕與雍王親厚的關系,朝廷便刻意為難,畢竟麹崇裕本身在武周代唐的過程中所充當的角色就不甚光彩,對李唐宗室友好度不高。如今唐業再興,難免是要面對一個秋后算賬的問題。

但李潼所不忿還在于,當他自隴右返回,麹崇裕妻兒登門哭訴時、他也上表朝廷就此發聲,但朝廷對他的表奏同樣不甚看重,只回復朝廷處事自有章程原則,雍王專事行臺事宜就好,直接就暗指他多管閑事。

朝廷在這方面非但不予配合,反而還隱有針鋒相對的味道,給李潼造成的困擾還是不小的。像他的老朋友高句麗遺民們,對此就憂慮不已,以泉男產為首的高句麗貴族們就幾次表示,希望他們能夠轉赴長安,直接進入行臺任事。

李潼對此還沒有回復,因為考慮到幾年后東北或許多事,特別契丹人反叛的問題,還是需要用到這些高句麗遺民力量的。他跟朝廷不對付是一方面,但也不能真的釜底抽薪,讓朝廷沒有足夠的力量應變,任由契丹人禍亂整個河北。

這些困境,歸根到底還是因為行臺不具備大義,在一些番情處理方面,既不能盡付武力,本身所具有的限制又頗多,一些問題的處理上難免就顧此失彼。

眼前這蕃國公主葉黎直接表態要將封領獻給雍王而非朝廷,若排除其人受蕃國權貴指使、以此挑撥自己與朝廷斗法這一可能,對李潼而言倒是一個頗為難得的聲援。

李潼也明白,如果他眼下接受了這蕃國公主的投獻,那么接下來就不是他要向朝廷耍窮橫的問題了,而是朝廷要直接找他的麻煩,這位蕃國公主雖然身份有點水,但畢竟也是蕃國王命承認的公主。

如果李潼邁過朝廷,私自接受其人投獻,那可是要比娶了這位公主還要惡性的事件。

行臺與朝廷不睦是不假,可等閑時節,李潼還是不想因番邦外力去直接挑釁朝廷權威,他甚至頗為反感大唐體制之外的力量干涉他與朝廷的糾紛。

但也不得不說,這蕃女選擇的時機很巧妙,起碼眼下的李潼是需要讓朝廷感受一下他在番邦群體中的恩威之著。

慕容忠眼里沒有行臺,所以受到你們的包庇。現在老子就要直接收留一個目無朝廷,眼里只有雍王的蕃國公主。若朝廷還要對慕容忠繼續包庇,那也就不要怪我讓西面朝貢絕跡,統統都做我的家奴!

“公主盛情相許,我若拘禮不允,反傷此番遠奔來投的情義。封邑公主自領,但蕃國東域禍福安危,則我與公主共擔。彼鄉人眾,無需彷徨前程生機,行臺施政治民,自是無分內外彼此。”

一念及此,李潼抬手接過蕃國公主兩手奉上的版籍,并對之后如何兼并與經營這一份領地有了一個初步的構想。

這蕃國公主新入長安,未必能對行臺與朝廷之間的糾紛深入了解,但此番投效的舉動,也確顯示出其人擁有頗為敏銳的直覺。這更讓李潼堅定了要將其人久系國中的打算,他自不會一番辛苦勞計,只為他人作嫁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