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豪

第二百六十六章:參加筳講(3更求月票)

想到陳凱之將要身敗名裂,李文彬的眼角眉梢都是笑意,面容里滿是得意之色。

此時,鄭學兄卻又板起臉來道:“自然,這些事兒也料不準,只能說是十之八九吧,明日就是吉時,按理,吾要先去覲見大陳的太后和天子,方才召陳凱之宣讀學旨,學弟,等事情辦妥了,你我再聚一聚,我們已經許多年不見了。”

雖鄭學兄如此說,李文彬心里依舊認定陳凱之就要倒大霉了,心情大好,眼眉透著濃濃的笑意,隨即道:“不說這些,難得鄭學兄來了洛陽,我該盡一盡地主之誼。”他眉梢中帶著深意的樣子道:“在這洛陽,天香樓是個好去處,不似去曲阜,竟連歌樓都禁絕了。”

鄭學兄只笑了笑,既沒有應承,也沒有搖頭反對,只是道:“等辦完了正事再說。”

李文彬只是笑著點頭。

到了次日清早,陳凱之又是早早的起來,倒沒有如往常那般趕去學宮。

他裝束一新,想到又要入宮,而這一次,竟要是去參與筳講,這……筳講所在的文樓,便是傳說中的‘天子堂’,幾乎是所有讀書人的人生志向,若說不激動,卻也是假的。

陳凱之正想著,鄧健已經在外間再三催促了,他身為翰林,今日也是需參加筳講的。

又過了一會,宮中居然有馬車來了,這令陳凱之不免受寵若驚,師兄弟二人倒也不客氣,準備妥當了,便直接上了車,朝著那洛陽宮而去。

這一路上,坐在馬車里,鄧健免不了滔滔不絕的交代陳凱之許多事,多是筳講中的規矩:“到了文樓,你什么事都不要管,盡力少說話,翰林們個個滿腹經綸,能言善辯,而且在筳講中,是最不客氣的,別讓人抓到了話柄,否則非要被人窮追猛打不可。”

陳凱之只點頭道:“噢,知道了。”

轉眼之間,便已到了洛陽宮外,禁衛驗明了正身,才放二人進去。

宮中的規矩森嚴,所以剛剛穿過了宮門的門洞,就已有接引的宦官等候了,領著師兄弟二人朝著宮苑深處而去。

而此時。

衍圣公府的使者鄭宏已至宣禮殿,朝著太后行了大拜之禮,口稱:“學下見過娘娘,娘娘金安。”

太后這幾日顯得心事重重,為了陳凱之的事,她已是幾日不得好眠了。

這孩子怎么如此大膽呢,關鍵時候也不知收斂下。

不過太后又忍不住略有感慨,這有先帝的秉性啊。

坐在鳳椅上的太后,神色淡淡地看了鄭宏一眼,只遵照著禮儀接見鄭宏,所說的,也不過是一些場面話罷了:“衍圣公身子可好?”

鄭宏道:“尚好,有勞娘娘掛心。”

太后便微微一笑道:“年初的時候,他命人進獻了五石散,說是能延年益壽,哀家啊,倒不指著靠這個來延年,倒是賜給了虢國公,虢國公連說這五石散真是靈藥,至今還心急火燎的尋哀家再賞賜一些呢。”

鄭宏心里便明白了什么,隨即道:“是,下學回到曲阜之后,便立即稟告衍圣公,不日便將這神藥送來。”

太后只是輕輕點點頭::“此番你來,所為何事?”

鄭宏道:“為的是宣讀學旨。”

太后的眼眸里閃露出意味深長,道:“什么學旨?”

“事關著忠義候的大典。”

太后的心里不免微沉,顯得憂心忡忡起來。

她的確為陳凱之感到擔憂,可是此刻卻不能表現出來,她極力地克制住自己的情緒,依舊神色淡淡地說道:“是嗎?想不到衍圣公府,動作如此之快,以往的時候,也不曾見你們這般心急火燎,哀家還以為,沒有數月的功夫,衍圣公府還沒有決斷呢。”

鄭宏恭謹地道:“下學這便不知了。”

太后嫣然一笑,心里卻是警惕,便道:“不知何時啟封,宣讀學旨?”

“要等吉時,一個時辰之后。”

太后頷首:“哀家聽聞了此事,特意將陳凱之召至文樓,今日乃是筳講的日子,鄭卿家久在衍圣公府,料想一定是學問精深的大儒,不妨就隨哀家一道去文樓聽聽翰林們有什么高見吧,等到了吉時,再頒學旨,何如?”

鄭宏再拜:“恭敬不如從命!”

在另一頭,陳凱之已經步入了文樓。

可是當他走進文樓的時候,卻是發現這里不過是不起眼的小樓。

這令陳凱之頗為失望。

在他的認知里,皇宮是天下最金碧輝煌的地方,這里的所有建筑都理應華麗炫目的。

這已是他第二次來這洛陽宮了,可是所看到的,卻顛覆了他往日的認知。

這里的建筑,固然是宏偉,可里頭的裝飾,卻多是樸實,甚至可以說是陳舊。

皇家富有四海,可在這宮中,卻極少見富貴之氣,傳說中的金地磚,還有貼著金箔的墻面、柱子,還有那什么白玉的燈架,竟是全無蹤影。

這令陳凱之搖頭,上一世,他曾參觀過凡爾賽宮,那種土豪之氣,可謂是撲面而來,陳凱之踏入的時候,頓生尼瑪這龜兒子真是有錢啊。

反觀這里,卻顯得過分的內斂,甚至比起金陵的某些大富之家,可能都稍有不如。

或許,這便是所謂的儒家影響吧,儒家雖有許多糟糕之處,可是提倡的某些精神,在被統治者接受之后,某種意義來說,也不是壞事。正因為如此,可能許多統治者亦有貪欲,可在表面上,至少還會假裝做出一些節儉的行為。

大陳全盤接受儒家,是以恪守著為天下表率的思想,歷代天子,對于洛陽宮,只是對原有的建筑進行修葺,修修補補五百年,樓塌了方才新建一下,指導精神,也大多還是以樸素為主的,似那種墻面貼金,地上用琉璃,這種土豪的玩意,則被認為是昏君,是亡國的征兆。

此時,文樓左右,已座無虛席,百來個翰林官,正尊卑而坐。

鄧健乖乖地坐在了末席,他的資歷最低,而在這里,卻沒有陳凱之的座位,他索性只好站在了門角。

翰林們見了陳凱之來,都不約而同地朝陳凱之上下打量,各懷心事,卻是鴉雀無聲。

陳凱之對于這些翰林,卻是不敢輕視的。

學宮和這里不一樣,學宮說穿了,還是學校的性質,那里的人,都是以學問的優劣來論英雄;可在這里,是官場,固然翰林的職責,和學識有關,可是凡事只要摻雜了利益,就全然不一樣了。

“這不是文采無雙的陳舉人嗎?”

終于,人群中爆發出了一個聲音,只是那聲音略帶嘲諷之意,格外尖銳。

陳凱之逡巡過去,一眼就認出了,那說話之人正是那位‘李子先生’。

只見李子先生很不客氣地看著他,面帶調笑。

這李子先生,正是那李文彬。

李文彬今日頗有底氣,既然衍圣公府將禮儀看得比天還重,那么自己正好趁此機會先表明態度,顯得自己真知灼見。

陳凱之只是冷然地看了李文彬一眼,眼角的余光卻看向其他的翰林。

一個李文彬,他懶得理會,可當著這么多人的面,若是置之不理,就顯得沒有格局了,這很容易讓翰林們將自己和李文彬視之為一個整體,同仇敵愾,所以陳凱之笑容可掬,朝李文彬的方向作了個揖,淡淡說道:“末學后進,當不起才子二字。”

許多翰林見了,紛紛暗暗點頭,覺得陳凱之沒有才子的狂傲。

李文彬目光一冷,正待要開口,這時,有宦官唱喏:“陛下駕到,太后駕到。”

文樓里,瞬間肅然起來。

這一次,見這位大陳的天子,小皇帝似乎長大了一些,不過沒什么用,依舊還是被人抱著,似在熟睡。

而太后則頭戴鳳冠,穿著朝服,舉步進來,那鄭宏則是躡手躡腳地尾隨其后。

眾翰林齊聲道:“吾皇萬歲,娘娘金安。”

太后進殿之后,回眸看了門角的陳凱之一眼,別有意味地竟朝陳凱之笑了笑。

陳凱之以為自己眼花了,一時失神,這眼眸……還真是……怪怪的。

他忙垂頭行禮,掩飾自己的尷尬。

不多時,太后已進入了簾后,接著便不動聲色了。

一個宦官唱喏道:“娘娘有旨,諸卿隨意吧。”

所謂隨意,便是讓大家各抒己見,這是筳講的老套路,畢竟來這里是學習的,翰林們都是飽讀詩書之人,無論是太后還是皇帝,今日都是‘學生’。

可是太后卻開了口:“站在那里的人是誰?”

宦官忙看過去,見翰林們都是跪坐,唯獨陳凱之站著,便道:“是娘娘召來的學宮舉人陳凱之。”

太后在簾后,沒有人能看清她的表情,不過她聲音卻顯得冰冷:“既如此,為何不賜坐?”

宦官見娘娘似有動怒,哪里敢怠慢,忙搬了一個軟墊來,放到了陳凱之身前。

陳凱之行禮道:“謝娘娘。”

雖隔著卷簾,陳凱之熟悉的聲音,卻依舊讓太后心里一暖,她卻沒有回聲。

于是這文樓中又陷入了死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