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政興于漢,盛于唐,衰于宋。可以這樣說,馬政與中國歷史息息相關,漢唐之所以強盛,就在于馬政的成功。
為什么這樣說呢?
漢朝的馬政在漢景帝時開始推行,漢武帝進行強化,取得巨大成就,漢王朝掌握了大量的戰馬,可以組建大量的騎兵。有了騎兵之后,漢武帝就可以改變漢朝的軍事戰略,由戰略防御改為戰略進攻,精銳的漢朝騎兵在衛青、霍去病這些軍各天才的統帥下縱橫在大漠之上。
在漢匈戰爭中,漢朝運用騎兵可以稱為經典戰例的應該要算衛青奔襲河套之地、霍去病攻打河西走廊和漠北決戰。
衛青攻打河套之地是從千里之外進行長途奔襲,打了匈奴一個措手不及,一舉拿下河套之地。霍去病攻打河西走廊,兩次出兵,總共才出動三萬精銳兵力,打垮了盤踞在河西走廊上的二十四萬匈奴軍隊。
漠北決戰更不用說了,漢朝出動十萬精銳騎兵,三十萬匹戰馬,創造了“單于夜遁逃”、“封狼居胥”的壯歌。
漢朝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功,就在于馬政的成功。
唐朝的馬政更加了得,王毛仲主管馬政期間,唐朝官方擁有的戰馬高達七十萬匹,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是中國歷史的巔峰之作。
正是因為唐朝擁有大量的戰馬,唐軍不分兵種,人手一匹戰馬。冷兵器時代,機動能力主要就是靠戰馬,唐軍人手一匹戰馬,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唐軍已經實現了“機械化”。正是因為如此,唐軍的機動能力極強,可以快速集結,快速進攻,這是唐軍能夠席卷萬邦,滅國數十的重要原因。
想想看,要是沒有足夠的戰馬,重達五十斤的陌刀就無法出現在戰場上,因為那太重,靠人來背,是不可能到達戰場的。
陌刀是中國古代的豪華兵器,有著巨大的殺傷力,然而,只出現在唐朝,而且還只是前期,到了唐朝后期就退出了歷史舞臺。究其原因,就在于唐朝后期衰敗了,馬政不給力了,戰馬急劇減少,沉重的陌刀無法到達戰場,不得不退出歷史舞臺。
至于宋朝的馬政,乏善可陳,可以說是糟透了。正是因為馬政的衰敗,導致了宋王朝的衰敗。其實,宋王朝對馬政極為重視,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卻是因為管理混亂,橫行,吏治敗壞,最終讓馬政無能為力。比如河北路,宋王朝開設了十二個馬場,用來牧養戰馬,一年只有兩百四十匹戰馬可用,平均算下來,每個馬場只有二十匹戰馬,有多恐怖由此可見。
馬政失敗,沒有戰馬,向西夏、遼國購買戰馬又太貴,宋王朝來了一個自宮的舉措,由韓琦極力主張的“以步制騎”戰略得到實行,最終導致宋王朝的軍事乏善可陳。
步兵是不可能制約騎兵的,原因很多,說兩點就明白了:一是步兵太慢,機動力不夠,騎兵完全可以今天在這里,明天在那里,打了就走;二是即使打勝了,也追不上,無法擴大戰果,這點在宋史中多有記載。
漢、唐、宋三朝馬政的成功或失敗,導致這三朝或強盛或衰敗,由此可見,馬政極為重要,而把唐朝馬政推向中國歷史巔峰的王毛仲是多么的了得。
“他在哪兒?”王毛仲是一位管理奇才,此人應當重用,李隆基忙問道。
“還在宮中管事。”楊思勖忙回道。
“去,把他叫來。”李隆基當即道。
楊思勖應一聲,忙去傳王毛仲。
“王毛仲,一個管理奇才,有他來管理,就不用再為后勤發愁了,不管打多大的仗都不用發愁。”李隆基對王毛仲很是期待。
沒過多久,楊思勖回轉,帶來一個中年人,他就是王毛仲。
王毛仲個頭甚高,瘦長瘦長的,不象楊思勖那般筋骨如鐵,倒有點瘦不禁風。不過,此人甚為精神,一雙眼睛清澈,透著睿智,一瞧便知是那種精明過人的人。
“王毛仲見過太子。”王毛仲快步上前,向李隆基見禮,紅光滿面,甚為激動。
王毛仲不過是一個宮奴,身份地位很低,李隆基竟然要召見他,他是萬萬想不到,要他不激動都不成。
“嗯。”李隆基瞄著王毛仲,也沒有要他起來,而是淡淡的道:“王毛仲,高麗人,父輩犯罪,罰為宮奴,不知你可愿為國效力?”
“愿意,愿意。”王毛仲哪能不愿的。
“你愿意,我還不愿意收你呢。”李隆基拿捏一番,道:“我這里的人,都有過人之處,一句話,我不收廢物。你說說看,你有何過人之處?”
“稟太子,別的不敢說,管理之事我想沒人能比我更在行。”王毛仲頭一昂,脖子一梗,激昂昂而言。
“大膽!”李隆基臉一沉,沉喝一聲,王毛仲一縮脖子,一臉的驚懼之色。
“你也太高自己了,張說難道不如你?”李隆基聲音有些冷。
“稟太子,張大人盤盤大才,策論天下第一,有大器局,若是全盤運籌,王毛仲萬萬不如。若只是管理,籌備糧草之事,王毛仲不才,卻比張大人要勝上那么一兩分。”王毛仲信心十足。
“是么?”李隆基依然不冷不熱。
“若太子不信,王毛仲可以用人頭擔保。”王毛仲昂頭挺胸,激昂昂道。
“那好吧,我就給你一個機會。”李隆基終于點點頭,道:“朝廷要準備對吐蕃的大戰,這籌措運送糧草、軍械就交給你了。”
“請太子放心,王毛仲定不辜負太子厚望。”王毛仲大喜,終于有大展身手的機會了。
大明宮,李旦、李隆基、狄仁杰、張柬之、姚崇、宋璟、張說、陳玄禮在座。
“呵呵。”李旦發出一陣暢笑聲,贊賞的打量著李隆基,道:“三郎,你獨具慧眼,又發現一個人才。這個王毛仲真是了得,管理很在行。”
“是呀,是呀。”狄仁杰重重點頭,大為贊許:“一個小小宮奴,竟然如此善于管理,要不是我親眼證實,我還真不信。”
王毛仲是管理奇才,他一展身手之后,眾人信服,李旦對他是贊不絕口。
“太子的眼光非常了得,發現了陳玄禮、楊思勖,如今又發現了王毛仲,佩服佩服。”張柬之佩服得五體投地。
陳玄禮、楊思勖、王毛仲三人才華橫溢,非常了得。三人中,除了陳玄禮是千騎出身外,其余兩人的出身都很低賤,楊思勖是為人瞧不起的太監,王毛仲是為人不重視的宮奴,李隆基卻能發現兩人,重用兩人,誰能不服?
“不說別的,就憑太子這份眼光,大唐就會人才濟濟。”姚崇也是感慨一句。
“太子,對征吐蕃一事,你有何想法?”李旦充滿期待的問道。
李隆基精明過人,每當言事,必有驚人之見,眾人很是期待,睜大眼睛盯著他。
“父皇,兒臣以為吐蕃這一戰,干系重大,兒臣親自率兵出戰。”李隆基眉頭一挑道。
“嗯。如此甚好。”對于李隆基的軍事才華,李旦很是贊賞,李隆基親自率兵出戰,這勝算就更大了。
狄仁杰他們也沒有異議。
“吐蕃地處高山密林里,易守難攻,大唐要想戰勝,必須調集精兵強將,是以張說、陳玄禮都要隨我出征。”李隆基對吐蕃之戰很是清楚,不是容易打的。
吐蕃的國力與唐朝沒法比,其軍隊的裝備戰力與唐軍沒法比,但吐蕃占據有利地形,進退自如,這一仗不太好打,必須要精兵強將,方有勝算。
是以,陳玄禮、張說這兩個李隆基的左臂右膀必須出戰。
“如此甚好,只是兵部怎生辦?”李旦的眉頭擰著了。
兵部尚書是王孝杰兼領的,只是他在漠北,兵部實際上是由李隆基和張說一理。他們兩人要去征吐蕃,這兵部就沒人打理了。
“父皇,王孝杰年歲大了,讓他在漠北對他的身子骨沒好處,兒臣的意思讓唐休璟去漠北,要王孝杰回京打理兵部。”李隆基道。
“甚好!甚好!”李旦、狄仁杰、張柬之齊皆贊同。
王孝杰的年歲不小了,不比年輕人,讓他在漠北,對他的身體沒好處,回到長安反而有利于他的身體。至于漠北軍務,可以由唐休璟處理,唐休璟也是一員良將,完全能處理好。
“傳旨:要王孝杰回京。唐休璟入漠北。”李旦當即傳下旨意。
“如今已經入冬,不便作戰,就趁此機會調兵遣將,做好來春大戰的準備。”李隆基道。
眼下已經入冬了,不是用兵之季,而且青藏高原太冷,不可能在冬天大舉用兵,只有等到來春。不過,可以趁此機會調兵遣將,做好大戰的準備。
西北,河西走廊,冬天雪地,一派銀裝素裹。
一隊隊唐軍開來,熱情似火,個個歡天喜地,冰天雪地并不能澆滅他們的熱情。
“大唐終于要對吐蕃大舉用兵了,我輩男兒建功立業的時候到了!”
“吐蕃是個小人,反復無常,象個竊賊,總是偷偷摸摸的,讓人氣憤。”
“左驍衛大將軍兵敗大非川之仇,一定要報!”
將士們來到西北,厲兵秣馬,戰意高熾,只等來春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