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有毒

305 鋼板弩

正文卷305鋼板弩

但這個過程就不用兒童團和青年團全體繼續跟進了,她們只需要知道玻璃是如何燒制出來的就可以,再精細的過程會由專門挑選出來幾名化學天才負責,再加上一個高俅。

剩下的團員都要去當教官,學生就是二千廂役。他們里有一少半是經歷過馬尾城戰役的,剩余一多半是近期從湟州各寨堡抽調過來的。

大冬天的也沒有農活可干,留在寨堡里也是浪費糧食,洪濤打算給這些廂役來個冬季集訓,看看自己改造廂役為戰兵的計劃能不能成功。

誰來訓練這些廂役呢,只能由兒童團和青年團的孩子們接手。蔣二郎的特種部隊也在擴充,而且開春前就要出征,時間緊任務急,抽不出太多時間兼顧廂役,頂多是隔幾天帶著這些軍事化農夫來次長途拉練,順便教他們一些作戰的常規技巧。

大部分時間里廂役們都要被一群孩子統領,每天先學習兩個時辰文化課,識字和簡單的數學計算必須會。剩下的時間基本都在進行隊列訓練,不光是為了站隊整齊,而是在磨練他們的紀律性。

新軍的首要素質不是身強體壯,而是守紀律聽指揮。因為新軍的作戰方式和使用的武器都不同于以往,對士兵的需求自然也得跟著變。

說起新的武器,洪濤對工匠們很是滿意。首先是王大頭,別看他廢了一只右手,反倒因禍得福,腦瓜子更靈光了。估計是供血更充足的原因,畢竟右胳膊的血液閑下來不少,很可能都涌進了大腦。

這幾個月他在湟州的工坊里除了制作霹靂彈和火箭之外,也沒忘了琢磨琢磨已有的各種武器該如何改良,讓它們使用更簡便、威力更強大、攜帶更方便。

其實我們祖輩的發明創造能力一點不比別人弱,只是由于沒有系統的科學環境,工匠的地位又一直不怎么高,才讓后輩逐漸失去了創造的熱情。

洪濤并沒帶給他們太多知識,但打開了一扇門。只要進了這扇門,工匠們就會發現自己原來還有這么多不懂的,也還有這么多可以去琢磨的事情。

還不是瞎琢磨,任何一項改進都會成為評級的依據,然后為自己和家庭帶來切實的好處。有好處的事兒沒人會拒絕,就算是學徒工在勞累之余也會暢想一下自己所熟悉的東西,看看能不能找出有用的細節。就算不能以此一飛沖天,往上提兩級也是大好事兒。

所以說吧,制度這玩意非常非常關鍵,一個好的制度確實能讓壞蛋從良,而一個壞的制度真會把好人變壞。這和人種、文明程度無關,也和國家無關,全世界、全人類都一樣。

鋼板弩,這就是王大頭聯合彭大等一干工匠在神臂弩基礎上改良的,它和神臂弓最大的區別就是弩臂。

不管是夏人的神臂弓還是北宋的神臂弩,弩臂都是用牛角做的。這玩意屬于天然材料,每頭牛和每頭牛的牛角質地都有細微差別,即便是同一名工匠制作,最終的成品也會有區別。

而且用幾層牛角、骨膠粘合成型的弩臂還不是全天候的,受環境影響很大。氣溫太低容易開裂、氣溫太高容易變軟、濕度大了又會開膠變形,使用起來有諸多限制。

比如說下雨天弓弩會不好使,甚至霧氣太大都會降低傳統弓弩的威力,并對弓弩的壽命有很大影響。

王大頭原本是個銅匠,有一手非常精湛的金屬加工手藝,到了駙馬府之后又專攻鋼鐵工藝,很像是后世的鈑金工外加一些鉗工技能。

武老四的兒子武強無意中搞出了彈簧鋼,一躍成為大匠,這對王大頭的刺激很大,對創新這件事兒也就格外上心。

煉鋼煉鐵他自問追不上武家的本事,于是就把精力集中到金屬加工上來。這玩意弄好了也是一門手藝,只需看看駙馬弄出來的表面滲碳甲胄和軸承,就知道其重要性了。

選好了方向,還得有具體目標,去改進什么呢?王大頭最開始打算在駙馬車上下功夫,看看能不能讓車體結構更堅固、重量更輕、行駛更平穩。

可是搞來搞去才發現,如果沒有合適的路面,駙馬車無論如何也不會有質的提升。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原本用作減震系統的鋼板彈簧是個好東西。既然這玩意彈性那么大,可以承受幾百斤的重量不斷拉伸,為何不能縮小一下尺寸用在弩臂上呢?

駙馬車是好東西,駙馬和夏人作戰肯定需要,可神臂弩照樣是作戰需要。如果能把復雜、嬌氣的傳統弩臂換成可以大量生產且隨意加工的鋼板,應該也會對駙馬有很大幫助。

可是想改進神臂弩不是一個人能辦到的,他就把這個想法和武家、彭大以及幾個主要助手講了。大家的意見只有一個,凡是有可能對駙馬提供便利的事兒,就是工匠們最高的追求。不管能不能成功,干!大家一起干!

于是一個課題攻關小組就自發成立了,以提出想法的王大頭為主、熟悉神臂弩結構的彭大為輔、武家負責按照王大頭的要求提供各種尺寸的彈簧鋼片。

雖然彈簧鋼還無法人為控制出產,只能在差不多的幾種原料調配下碰運氣,但武家依舊盡其所能,讓遠在渭橋鎮的武二一家把最好的彈簧鋼盡可能節省下來一些送到湟州做試驗。

古人不是說了嘛,眾人同心、其利斷金。

在幾家人跨行業的齊心協力下,第一把鋼板弩只用二個月不到就試制成功了。效果嘛……不太理想。

倒不是說射程和威力上比不過傳統復合弩,而是彈簧鋼片如果薄了的話很容易產生變形,回彈不是很完全。厚了呢,弩的重心又太靠前,使用和攜帶起來都不太順手。

這可不是工匠們得出的結論,而是經過親從官專業弩手很多次試射后的專業評價。

有件事兒忘了提,在這次的神臂弩改進計劃中,苗魁一反常態的給予了全力支持。

做為一名傳統軍人,他對火箭什么的總有抵觸情緒,但對改進傳統兵器舉雙手雙腳贊成。提供足夠專業的試射手并給出公正的評價,就是他能付出的全部支持。

“不管如何難用,此弩必將成為我朝禁軍利器。快快拿給大人過目,如帥司大人不嫌棄,我等愿改用此弩。”不管鋼板弩有多少缺點,苗魁都非常看好這種新武器。他原本就是弩手出身,對弓弩的理解不可謂不深。

北宋的神臂弩為何造價那么高,就是因為北宋沒有大量牦牛角可用,不得不用布匹和茶葉與吐蕃人交換。假如能用鋼鐵取代,哪怕性能上稍微差一點也是個大進步。

大規模戰爭比拼的不是某樣武器的性能,這時候數量往往要比質量更重要。

舉個例子,二戰時期的德國坦克、戰斗機性能都很強,但盟軍憑借美國源源不斷的輸血和前蘇聯雄厚的工業制造能力,生生用數量拖垮了質量。

你再厲害產量跟不上也是枉然,人家打壞了一輛補充兩輛,你打壞了一輛半輛也補充不上,最終失敗的還是你。

鋼板弩也是同樣道理,如果北宋禁軍可以大量裝備此種不受天氣、溫度、濕度影響,且壞了之后能及時補充的遠程武器,戰斗力馬上就會提升一大截。

不管西夏有多好的牛角,母牛下崽的速度、公牛長角的速度肯定比不上煉鐵爐快。再說了,制造一副好的弩臂要以年為單位,可是鋼板弩的弩臂制造時間只需要用天來計算,這個速度隨著工匠們對工藝的熟練程度還在不斷提升。

只要工匠們找到了最合適的數據,工業化生產的特點就會顯示的淋漓盡致。越是數量大,它的生產速度相對就越快、成本還越低。質量嘛……就和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差不多,想有區別反倒更難。

大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