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帝國再起

第八百五十章:煩惱與遷都議論

“聽說了嗎?”

“什么?”

“南下的胡人在西北邊一個沙漠邊緣地帶被全殲了。”

“啊?!這么說,戰事要結束了?”

持續了將近一年又八個月的黃河源頭附近戰事以頭曼率軍投降作為終結,留給蒙恬的只有一些未完成的小事。那些小事包括追擊呼延靡的敗兵,安排押解投降的戰俘,將頭曼等等草原部落首領送往南陵。

為了獲得西北疆域的勝利,帝國動用了龐大的人力物力,隨著戰事的告一段落往來于后勤線提供補給物資的人流必將減少,那對國家或許是減輕了負擔的好事,但是對于許多人來說將會失去討口飯吃的機會。

秦地的很多人受雇傭于維持西北疆域的后勤線運輸,更多的人依賴于軍隊對民間的采購,針對頭曼的戰事進入尾聲,大多數人是即為戰爭的獲勝感到開心,又不得不迷惑軍隊不再需要雇傭人手和向民間采購,他們有點不知道該怎么辦。

根據不完全統計,秦地的內史郡、上郡、北地郡受雇傭的人數量在八十萬以上,軍隊向秦地采購的物資長期保持在一百二十萬貫的平均線。

軍隊從民間大量雇傭人手帶來的是就業崗位出現,受雇傭的人群按次或是按月能夠獲得工錢,這些工錢在某些方面來說是維持一個家庭生計的來源,長達將近一年的雇傭已經讓太多人習慣了沒有農忙時有工作的生活,他們十分擔心一旦軍隊不再雇傭應該怎么維持相對富足的生活。

“真是期盼戰爭能夠一直進行下去啊!”

“是啊,本來以為會打個三年五載甚至更久,想著軍隊會加大對豬仔的采購,我才砸鍋賣鐵加大了對養豬的投入。現在錢已經砸進去了,卻不知道軍隊還會不會繼續采購豬仔,可怎么辦才好喲!”

“豬肉總是有人會買了吃,那些擴大作坊規模大批聘請婦女的紡織規模制作戰袍的才是真正的倒霉吧,他們做出來的戰袍要是軍隊不購買,那可真的是要跳河了。”

戰爭取得勝利絕對是一件好事。但是若在秦地走上那么一遭,聽著民間的議論,怎么看都不覺得秦地的黔首感到歡欣鼓舞,反而是一片嘆氣與哀嚎。好像是秦地的人都渴望戰爭能打到世界末日的那天才好。

秦地會有這樣的現象與戰時經濟有關,是人們在國家行為的雇傭和采購下被國家龐大的消費刺激到了,導致生產上的一種激增。通常戰時經濟也確實會讓某些地區快速發展,因為國家行為的大量雇傭和采購變得富足,但是一旦國家雇傭和采購行為停止。激增的生產就會形成滯銷現象,得不到就業機會和物資無法出售就將會是一片哀嚎。

“要尋找途徑解決了,不解決剛剛納入統治的秦地會亂起來啊?”說話的是朝那縣的縣長張鳴。

秦地納入呂哲統治之下是近三個月以來的事情,對于剛剛納入統治的秦地,僅是各郡的郡守人選出現變動,各縣、鄉之類的行政體系倒是保持不變。

實際上呂哲雖然開辦了各類的院校,可是在后備官員上并不充足,造成后備官員不充足有培養跟不上的原因,更大的原因是軍隊擴張的速度太快,另一個原因是呂哲不想過于急切的大規模官員調動導致出現混亂。

到目前為止。南陵院校那邊為國家提供了至少二百名的縣令、縣長,但是對于整個帝國起碼一千六百個縣來說,二百個縣令、縣長實在是太少太少了。院校培養出來的也不全是縣令、縣長,更多的是類似于吏那種基層的人員,別談呂哲設立院校并不全然是為了培養“公務員”,更多的院校其實就是培養科技和工業、技術上的人才。

張鳴原本是吃秦國趙氏贏姓的俸祿,秦國被呂哲所合并,他也就順理成章捧上了呂哲提供的飯碗。不但是他,秦地成為帝國的疆土后,除開極少數的一些人辭官之外。九成以上的官員都選擇留在崗位,他們也成了呂哲維持地方穩定的重要力量之一。

朝那縣在內史郡并不是一個大縣,人口沒有超過萬人因此張鳴也就是一個縣長而不是縣令。人口不足萬人的朝那分為七個鄉,統一之戰的時候壯丁大量被抽調。實際上還生活在朝那這邊土地上的可能還沒有四千人。這四千人曾經因為青壯被大量抽調和國家賦稅過重變得十分困頓,生活開始變好是扶蘇同意漢軍在秦地雇傭勞力和購買物資之后。

不止是朝那,只要是在漢軍后勤補給線上或者周邊的縣,漢軍都會從該一些地區雇傭人手和購買物資,導致的現象是一些區域的人群直接受益,困頓的生活也因為有了工作或是出售物資得到改善。從某一方面來講。正是漢軍大量從秦地雇傭人手和購買物資,受益的秦人數量實在龐大,讓原本受趙氏贏姓統治的人們更加快速地接受秦地被呂哲納入統治。

“黔首擔憂生活改變,這件事情應該立即向新任的郡守稟告。”

因為秦國長久的務實國策,官員中那些酒囊飯袋實際上根本混不下去,想要尸位素餐更是沒有可能。張鳴像是很多克忠職守的父母官那般,一直都重視治下黔首的生活環境,也關心治下黔首的想法。像他這樣的官員在秦國并不少,務實一直都是秦國的長久國策,能人善用更是秦國崛起的關鍵。

內史郡新一任的郡守叫番賢,他是南郡三大氏族的族長之一。番氏家族在呂哲剛剛崛起的時候出了不少力氣,曾經更是在項氏進攻廬江郡呂哲缺乏糧秣的時候傾家蕩產給予幫助,呂哲給的回報是讓番氏進入官場,番賢先是被任命為長沙郡羅縣的縣長,治理地方優異又被先后調往廬江郡的番陽、會稽郡的會稽,前前后后當了三任的縣長或是縣令,近期功績查實之下因為履歷優秀被晉升成為內史郡的郡守。

內史郡是秦地第一大郡,上縣十余個,下縣接近百個,是趙氏贏姓數百年著重發展的地區。因為呂哲承諾咸陽給予扶蘇在帝國本土的封邑,咸陽自然就不能作為首府。新的首府是選擇咸陽東南面三十里外的芷陽。

南陵中樞已經有決議,要將芷陽更名為長安,并將長安建設成為內史郡的第一大城。

長安?對啊,就是長安。它坐落在霸水東面的邊上,北面是渭水,離驪山不過是不到二十里的路程,距離阿房宮約有五十里。經過中樞一些學士的討論,那里地形上面具有各種優勢。更有一種建議出現,說是應該將帝國的首都遷往長安。

建議遷都的那些人有著許許多多的理由,其中一個就是秦地具有山川地勢之險,八百里秦川是王霸之資應當直接受于帝國統治者的龍居虎臥之地,更提出帝國后面的擴張方向主要是集中在西北與北方,政治中心應當適當地往那邊移動,而不是選擇南陵這么一座在長江流域的城市作為首都。

要是鋪開地圖,一再擴張之下的帝國,她的版圖已經呈現出類似于一只野山豬形狀,南陵卻是處在“野山豬”的腹下。距離其頭部和背部實在是略略有些遙遠。以前是因為中原、秦地、遼東和西北疆域、草原沒有納入帝國版圖,坐落在長江邊上的南陵確實是作為首都的好所在,可是現在的情況已經與呂哲剛剛崛起的時候不同,南陵作為帝國首都實在是有些偏南,且在地勢上除了具有水運交通的便利真的沒有什么天然地形上的防御優勢。

若是按照既定的擴張計劃,帝國未來的版圖絕對不會是什么“野山豬”的形狀,實際上十年之內帝國版圖就會變成一個巨大的“楓葉”形態,將整片南亞、西域、草原、遼東以北囊括進去;海域上的擴張按照呂哲的期望,呂宋等菲律賓群島、馬來群島和一眾島嶼也必然會被劃為帝國的海上疆土。

未來的二十年內,“楓葉”形狀的版圖估計是不會有什么改變。畢竟吃下多少就應該消化多少,不應該是沒有消化之前繼續擴張,到時候要是因為“吃”太多導致消化不良,那真的是有點搞笑了。

估計會是在二十年之后。帝隊會從西域踏入中亞區域,也會從海陸雙條路線入侵印度次大陸,那時候帝國版圖該是什么樣的形狀就真的不好說了。

恰恰是因為帝國的疆域有一個擴張目標,帝都的選擇上也就出現更多的聲音,建議遷都長安不過是其一,更有建議遷往齊地臨淄或是遷往韓地洛陽的呼聲。最為奇怪的是竟然有人說出應該在雁門或是代郡選擇一地建都的話。

有人建議遷都,那么自然也會有人反對遷都,特別是呂哲麾下的利益集團中有不少人是出身南郡,出身南郡的這一批人已經享受到來自靠近帝國行政首都的好處,怎么舍得放棄?因此出身南郡的那批人反對最為激烈,南方長沙郡、衡山郡、廬江郡……等等在長江流域、長江以南,乃至于是嶺南、南亞那邊的各郡也都提出反對意見。

說實話,大多人不會去思考帝國首都在哪里是正確的,他們只期盼能夠離帝國首都更近一些,歷史上有無數個例子說明一旦所在地離首都遠,那么不但是遠離政治中心,其實受到來自于中央的關注也會減少,對于發展地方或是官途上都處于相對不利位置。

最開始的暴亂是從南郡的夷陵開始,隨后蔓延到天下各地,戰亂最先被平息的也是夷陵,隨著呂哲的崛起更是以他所在的位置不斷地熄滅戰火,一直到他將長江流域大部分郡縣納入統治,長江以南也全部占領,中原以及各地還是戰亂不休的狀態。

新一輪的人口普查中,長江流域的人口占了帝國總人口的其中三成,長江以南的幾個郡占了其中的三成人口,只有不到四成人口是處于中原、秦地、遼東。

人口的分布很奇妙,那還是因為最先平息戰亂的長江流域和以南吸引了中原等地區相當多人口的遷徙,又因為生活穩定呂哲統治疆域下的人口是增長而不是減少狀態,結果就是原本人口稠密的中原變得人煙稀少,另外那些人口本就稀少的變得更少。

帝國有著自己的人口分布規劃,未來的幾年內還會繼續鼓勵人們前往南方,那是因為中樞經過觀察和考量,計算出南方開發將會對帝國起到什么樣的作用。

一旦南方的幾個地區成功開發起來,可預計作為巨型產量地的地區不會少于七個,如長沙郡絕大部分區域(既現代湖南),如嶺南(含侵占的越南、老撾、緬甸等地的局部),如黔中那片開發一部分的平原,等等地方將會成為向帝國各地輸送糧食的重要地區,因此像劃定的開發區遷徙人口很有必要。

帝國開發南方并不是說不重視中原其它區域,只是考慮到中原等地已經耕作數千年,當地的土地持有也沒有多少讓國家又規劃的空間,畢竟總不能將所有土地收為國有再另行分配吧?一旦真的進行土地收為國有的事情,就該是無數人站出來拼命,那個時候就該又是遍地烽煙,所以哪怕是沒有南方的氣候適合作為產量地的因素,光是土地的規劃考慮上除了遍地都是國有土地的南方就沒什么其它地方好選。

另外,除開針對南方的產量地開發,呂哲也沒有忘記遼東以北那片有個地方叫黑龍江,那一片區域可是有著數千里的平原,黑土地肥沃的程度令人難以想象,更加別提那邊有砍伐不絕的森林,更有埋藏在地下的無數礦產。

說到礦產,經過兩年的努力考察和探索,草原上果真發現了一個巨型的鐵礦,最奇怪的是該座鐵礦不少是不需要開采天然暴露于外,淺度開采能夠獲取的量也十分龐大,考察人員回報的時候有那么一句話,說是胡人放著天然寶藏不會利用什么的。

呂哲有計劃過在草原建立兵工廠,他盯著地圖看了半天才從一些參照物上瞧出來,原來發現礦產的地方其實就是現代的包頭。不過不管是叫什么,他之前制定的計劃總算是有實施的可行性,問題就在于有沒有足夠的人口和應不應當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