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帝國再起

第七百七十三章:怎么辦?(上)

“不能再拖了。”

窗戶全部關上的房間,室內只有少許的燈火,昏暗的光線下扶蘇的臉龐看去有些模糊不清。

漢王哲率軍歸回南陵都城,趙王歇、韓王成、魏王咎、燕王夏這些列王也隨同前去,漢王哲控制華夏大部分疆域的目標已經實現,獨留秦國的內史郡、上郡、北地郡還沒有納入掌中,已經將秦國逼迫到一個比較危險的境地。

“陽滋寫信回來,提醒說漢王哲的耐心正在一點一點的減少,漢國朝堂上發兵秦地的呼聲也越來越大。”

昏暗的房間內,扶蘇自然是坐在主位,主位之下的兩側屈膝跪坐的是一幫信得過的臣子,那些臣子的身影在燈火中顯現出模糊的輪廓,陰暗的視線也讓他們的臉龐顯得陰晴不定。

“王上,漢王哲現在用兵的地方極多,除開在塞外與胡人糾纏的四五十萬主力,新占的中原和南方也牽扯了大量的兵力,哪怕是有心發兵攻打我們,也是有心無力吧?”

說話的人不知道是誰,聲線聽上去略略地沙啞,看他穿著是黑色的長袍,該是宗室內的重要成員?

秦國宗室自商鞅變法之后就一直在遭受打壓,到了秦王政這一代是打壓宗室最嚴重的時期,不但是趙氏贏姓血緣極近的宗親只能混吃等死,連帶一直活躍在秦國朝政上的外戚一系也全被掃入垃圾堆,也只有一些血脈遠一些有才能的人可以在朝中任職,且一般不會是什么重要的官職。

每一個統治家族進行家族的“自我流血”都是在保證身為統治者的地位穩固,但是這樣的做法并不高明,趙氏贏姓的秦國統治者不是唯一吃到這顆惡果的人,歷朝歷代很多統治家族在自我壓迫之后,遭遇到動蕩的時候總是會失去統治地位,也只有一些沒有進行自我壓迫的統治家族在天下動蕩時還能有血親可以力挽狂瀾,最為有代表性的就是西漢終結時的劉秀,劉秀延續了漢皇朝建立了東漢。

大局勢的壓力下,扶蘇似乎察覺到血親手掌大權少的危害,幾年來一直在試圖重新扶持宗親。統一之戰期間表現得極為出色的贏騰(內史騰)已經成為朝中舉足輕重的重臣,時機一到會成為秦國的丞相,只是目前扶蘇還需要來自于王綰和隗林的支持,一時間難以下手。另外,一些宗親也開始逐步向行政領域滲透,也只有因為蒙氏在軍中的特殊地位讓扶蘇難以插手軍方。

扶蘇很清楚現在的天下大勢,因為漢王哲的強勢崛起,也是因為漢王哲所表現出來的有容乃大和仁厚待人,那種奇大的胸襟和優厚對于很多人有著致命的吸引力。

看看趙、魏、韓被不會吹灰之力瓦解,又看楚、齊、燕滅亡后遺留下來的那些人被迅速融合,那不是各國王室沒有進行阻止,是各國王室根本無從阻止麾下的文臣武將靠攏向漢王哲,阻止那些人靠攏過去以求在漢王哲麾下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或是富貴榮華。

有時候扶蘇真的很懷疑世間有沒有天命那么一說,是天命讓趙氏贏姓曾經一統天下,然后天命飄忽而去,之后的趙氏贏姓在一連串的行政失誤和國策抉擇中走向衰弱。

扶蘇懷疑離趙氏贏姓而去的天命是到了呂哲手中,形成一種天命所歸的局勢才讓呂哲用不到十年的時間開創出現如今的局面。

想那么多沒有用了,扶蘇知道趙氏贏姓因為一連串的失誤已經不再擁有大勢,那是建立在連秦人都對統治階層失望的前提下。民眾是一個國家的基礎,畢竟是一個又一個家庭組成一個國,很長時間里說的“家國”指的就是這個。民心不附,天下大勢又急迫,扶蘇很清楚掙扎不過是在與時間搏斗,若是不順大勢趙氏贏姓極為有可能皆成粉末。

有時候光是一個人看清大勢并沒有什么用處,總有一大批看不清局勢的人想要以卵擊石,像是扶蘇召集起來的這一幫人,很多都是在極力地想要扭轉局面。

“塞外的胡人拖住了將近五十萬的漢軍,想要維持戰后中原各地的穩定也至少要陳兵百萬,為了防備遼東燕地以北的東胡也要駐軍至少二十萬,漢國新近征服的南方也要留下一二十萬,漢王哲手中還有剩余的兵力可用嗎?”

昏暗中的扶蘇聽到那句話沒有任何的表情變動,心里卻肯定是在不斷苦笑。

漢國與之之前的任何一個國家都不相同,那不止是作為統治者的呂哲一直在向民間投利聚攏民心,更是義務兵制的產生直接讓一個國家擁有的潛在武力從根本上產生變化。

只有不知道義務兵制是什么的人才會認為漢王哲手頭的兵力不夠用,目前生活在漢王哲統治疆域的黔首數量超過一千五百萬,那是經過戰亂之后的一千五百萬,不是和平年代的一千五百萬,戰火動亂中的環境讓沒有多少自我保護能力的老弱和婦孺大量死去,生存能力比較強的壯年卻是比較容易存活。

扶蘇不知道漢國的人口年齡和性別分布,但是他能夠想象大體猜測出來,漢王哲統治下的漢國擁有一千五百萬的人口,其中能夠成為兵源的數量至少是在五百萬左右,而目前為止也不過是被動員出二百多萬,還有很大的挖掘空間。

“漢王哲在塞外的主戰兵力是三十萬以下,”內史騰的聲音比較雄厚:“其中十余萬是原本屬于我們的王賁所部,五萬來自原趙國的司馬昂所部,大概十五萬左右才是漢王哲的嫡系。”

不知道是誰帶頭咒罵王賁,然后室內充滿了“王賁這個亂子賊子”“王氏三世享受秦國優待,真是忘恩負義賊子”,等等很多的咒罵聲。

在那么一剎那,內史騰悄悄地將目光移動到主位的扶蘇身上,昏暗的光線下他自然無法看清楚扶蘇的表情。

凡事皆有因,然后才有果。要說這里誰最清楚王賁為什么要背棄秦國投奔漢王哲,那當屬成為秦王之后的扶蘇,王氏一族會做出那樣的選擇不是一朝一夕,起因是王翦立下的功勞太大。

列國中的趙、魏、齊、燕、楚都是由王翦作為主帥攻滅,也就是說除了韓之外其余戰國的滅亡都與王翦有關,其滅國過程王翦出力有大有小,但總的來說王翦立下的就是不世之功。

曾經白起也為秦昭襄王贏稷立下過諸多汗馬功勞,其中長平之役更可謂是不世之功,白起統率下的秦軍獲得長平之戰的勝利,奠定了秦國之后一統天下的局面,但是立下不世之功的白起并沒有得到好下場,是在君王的猜忌之下不得不自殺而死。

有一個詞叫“功高震主”,也就是身為臣子一旦功勞立得太多了會撼動統治者的地位,那是因為在獲利功勛的時候臣子對君王有了報效,但是對于國家和族群也有了貢獻,往往會聚集起難以想象的人望。

一個人擁有難以想象的威望之后會有什么樣的情況?五代十國末期的趙匡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一旦一個人擁有難以想象的威望,那么會發生什么事情完全就不是他一個人所能決定。

白起的功勞太大了,差點秦國上下只知道有武安君的威嚴而忘記秦昭襄王贏稷才是國家的主人,當時的秦昭襄王贏稷心里會怎么想?

王翦的功勞比之白起還要高,但是王翦顯然比白起更加懂得為人臣子之道。王翦的做法就是一再表態能夠那么大的成就完全是出于偉大的嬴政賞識,也不學白起專注掌握軍權,甚至是表態“為大王將,有功終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時以請園池為子孫業耳!”,也真的是一生沒有封侯,深揭明哲保身之道。

懂得為人臣子的明哲保身讓王翦能夠在秦一統天下之后功成身退,可是并不代表王氏也從此退出名利舞臺。統治者無法一再針對一個放棄所有權柄的人,甚至還要表現出優厚其子孫來展現自己的英明,因此哪怕是功勞不夠也要為其封侯,王賁也就得享通武侯的爵位。

很多時候君王表現出優待的一面只是做戲,實際上暗地里是在進行最徹底的打壓,只要時機一到就進行最完整的清除。王翦歸隱之后的王氏無論表面上再怎么風光,實際上卻是處在一種極為危險的境地,期間就發生過始皇帝嫁女王氏一族然后尋找理由誅殺的事情。其實認真來說,蒙氏一族的崛起也是趙氏贏姓為了遏制王氏一族的需要。

趙氏贏姓對王氏一族的針對并不是一種見效快的壓迫,使用的是水磨工夫,也是希望將影響減低到最小,畢竟王氏一族在統一之戰中立下的功勞真的太大了。

來自統治者的針對會令人渾身戰栗,坐立不安什么都是小事,時時刻刻都要生活在恐懼之中,沒得選擇之下又無法反抗只能接受最終的不幸,有選擇的余地之后沒有多少人會甘愿引頸就戮。

若說王賁的背叛是事出有因,那么徐巖的背叛就讓扶蘇感到驚訝,確確實實是只有驚訝,而不是百思不得其解。

徐氏一族在秦國一直是一種平穩發展的趨勢,沒有建立過太大的功勞也不曾犯過什么錯誤,會變成現如今的局面或許只因為一個原因,那就是秦國急速地衰敗,虛弱到無力提供數十萬大軍所需的糧秣。

糧食對于一支軍隊的重要性無與倫比,是一支軍隊存在以及穩定的根本,如果無法穩定地提供一支軍隊的糧秣,軍隊崩潰還算是小事,很多得不到糧秣補給的軍隊甚至會在某些野心家的鼓動下進行暴,成為一支有組織的叛軍。

歷史上軍隊缺乏糧秣從而成為叛軍的例子太多了,凡是掌權者無不知曉一支缺乏糧秣軍隊的危害,秦中樞當然也清楚那點,為了避免更大的危害只有任憑呂哲進行滲透。

漢王哲在一連串的輸送糧秣期間收買了太多中原軍團的骨干,又有早期投奔漢王哲麾下的秦將的例子在,不管徐巖是反對還是同意都無法改變駐扎于三川郡秦軍投向漢王哲的發生,又因為漢王哲是秦地出身的關系,大批量秦軍在趙氏贏姓衰弱后進行投奔簡直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扶蘇是不知道原本的歷史會發生什么,要是他知道秦地的秦人演變成誰來就投靠誰,甚至連進入秦地一路燒殺搶掠的放火狂人都愿意投靠,就該慶幸現在的秦人只是冷眼旁觀,至少沒有站到對手的那邊反過來攻殺秦國。

秦人對趙氏贏姓失望,扶蘇能夠從方方面面來了解這一實情,作為名分上秦國的最高統治者,他很多事情沒有辦法說出口,甚至要極力地掩蓋事實,結果就造成了現如今的局面,一幫宗親根本就看不清局勢,還做著短時間內大秦能夠再次復興美夢。

要是再有幾十年的時間,大秦或許能夠再次復興,但是很顯然沒有時間了,扶蘇是等到一幫宗親吵鬧完了才出聲。

“秦境內的漢軍第七混編軍團在向漢境移動,第三混編軍團和第八混編軍團從太原郡方向朝上郡逼近……”扶蘇的語氣依然聽不出有什么情緒波動:“中原軍團正在接受漢王哲的改編,已經有第十二、十三、十四的軍團番號。另外,漢境也在編制新的軍團,是從第十五到第二十軍團的番號。同時,原先南征的二十萬漢軍也在進行輪調。”

漢軍的一個軍團有五萬戰兵的編制,每個軍團會根據執行任務的不同配置數量不等的輔兵。輔兵制度是秦國率先執行,他們應該清楚漢軍每個軍團序列下的輔兵其實是一種戰場預備役人員,通常損失掉的戰兵就是從輔兵中挑選補充,所以也就意味著二十個正式番號的軍團配屬的那些輔兵也能隨時被編制為新的軍團。

“那么……不算數量龐大的二線部隊,以及義務兵制下沒有被挖掘出來的兵源,漢王哲只要有足夠的糧秣和軍械,并沒有缺乏士兵的困擾?”

那一刻,很多人聽得心都涼了……r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