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哲率軍跑到會章郡去了
會章郡北鏡區域各縣淪陷,呂哲軍在大肆掠奪和遷移人口
有很多豪紳,氏族投靠了呂哲
剛開始得到從后面發來的緊急匯報時,項梁對于呂哲不吭不響出現在會章郡根本就不信,認為是朝堂上的政敵害怕他擊敗桓楚拿下廬江郡名望更盛.
后面秣陵,江乘,章縣等先后傳來淪陷的匯報,項梁依然有些不相信.之所以不信是不明白呂哲可能悄聲無息地殺進會章郡,但是這個時候他已經有點不妙的感覺了.
項氏復立楚國,算是對新楚有大功,后面擁立熊心更是具有擁君的滔天功勞,按理說項氏該是楚國的大英雄更是熊心的大恩人.
可是呢,項氏太強勢,對權勢的掌握也太龐大,吃相又太難看了,功勞什么的因為這些因素被沖淡,反而給人一種霸道和想取而代之的感覺.
新楚不止有項氏,還有宋義,丁公,景駒等人.這些人不如項氏實力強大,但是他們在民間的名望并不低.他們是想要恢復王權的一幫人,亦是項氏在朝中的政敵.
項梁制造謠言讓秦軍南下攻打呂哲,為的就是牽扯住呂哲的力量,他需要擴大新楚的地盤來增加自己的民望,壓服那些本事沒多大廢話非常多的不服者,那么九江郡,廬江郡也就成了擴張的目標.
九江郡沒有并誰統一,勢力眾多之下戰亂不止,項梁覺得想要拿下九江輕而易舉因此暫時放開,認為即將被桓楚統一的廬江郡若是不早平定會是大患,所以第一個開刀的對象就確定下來了.
種種的情報證實秦軍果然南下攻打呂哲,而且一來就是十五萬秦軍.按照項梁想來呂哲哪怕是成功的扛住了秦軍的南下,呂哲軍和南下秦軍的較量起碼也應該在三個月以上.
三個月足夠項梁對付還沒有整合好廬江郡力量的桓楚了,他帶著雄心壯志與大軍出征,抵達廬江郡邊界的時候桓楚也出戰了.
現下的力量多一分都是寶貴.能壓服而不損失是最好的結果.因此項梁做出拉攏桓楚的最后努力.
桓楚回應了,他表現出一副猶豫不決的姿態.回復說給予考慮的時間.
十五萬對七萬,乃至于是二十萬,二十五萬對七萬,項梁對自己的信心很足,他帶來的軍隊都換上了戰國時期楚兵的制式戰袍.雖說還有近六萬缺少兵器,可是也是一股不俗的力量.
在項梁想來桓楚一直沒有得到發展,哪怕是有七萬也是一幫連戰袍都無法統一且兵器不足的烏合之眾,桓楚不想滅亡只有臣服,再則同為舊楚之臣,拋出次將軍官職和上柱國爵位,桓楚有臺階該是會屈服.那么給予幾天時間考慮也沒什么,畢竟現在唯一有實力的呂哲可是被秦軍牽制住,可沒有誰能來救桓楚.
項梁從某薪面來算計是正確的,至少呂哲沒有解決南下秦軍之前沒人有足夠的實力援救桓楚.他自信.他勢在必得,他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桓楚沒有拒絕的機會,只能回到楚國的懷抱,好好的當一個沒什么實權的次將軍.
項梁的細作一直在傳回呂哲軍與秦軍交戰的信息,雙方在漢水邊上打打停停,雙方正確傷亡數字該是有那么兩三萬之間
然而,是在什么時候呢事情開始有了轉變,呂哲早不封鎖玩不封鎖,與秦軍交戰的時候進行封鎖,細作傳回消息的難度越來越大,曾經有那么一段時間甚至是斷了消息,讓項梁無法得知呂哲與南下秦軍交戰的信息.
再一次得到情報是在項梁對桓楚一拖再拖感到不耐煩的時候,那個消息十分的令人難以相信,呂哲竟然丟下秦軍率軍南撤這也太荒謬了一點吧!更荒謬的是秦軍待在原地既沒有追擊也沒有繼續南下!
項梁想不通,但是他知道事情有變化了,那個消息傳回沒有那么容易,是死了近二十人才傳回的,帶著鮮血的情報.他開始對桓楚進行警告,給予三天內必需做出回復的最后通牒.
后面又有消息傳回了,信息變成了呂哲有部隊穿插衡山郡往廬江郡而來的情報,項梁不解啊,南下的秦軍怎么不進攻呂哲了,為什么會任憑調動軍隊,難道不該在這個時候繼續南下攻伐嗎
項梁沒有遵守約定的三天時間,在他看來任何承諾連屁都算不上,屁還能污染空氣,承諾不過是張張嘴巴的動作.
打,必需打,項梁也必需想個策略應對呂哲派來的援軍,那么由侄兒項籍率領的五萬后續部隊就不必那么快與主力會合了.
項梁是一個只會玩陰謀詭計的人嗎其實他不止會玩陰謀,出身于武將世家的人哪怕是耳濡目染也會有相應的帶兵能力,差別就是能力多強而已.
到了這個地步,項梁打桓楚需要有個度,既要快點把呂哲派來的援軍引到戰場,又要盡可能的設下埋伏,最好是一出現就把呂哲派來的部隊給擊潰.
呂哲派去的是季布,若是以前那個魯莽的季布,就那么不管不顧的一頭撞進去,項梁還真的有可能利用埋伏起來的項籍五萬所部將季布五萬人吃下,可是季布帶兵風格變得小心翼翼,發現項籍的埋伏部隊.[,!]后竟然……竟然后撤了!
引而不發才是最可怕,項籍的部隊曝露,曝露之后又沒有達成作戰目的,項梁先期的布置算是被引了出來.
季布短暫的后撤之后開始整軍,五萬之中的兩萬戰兵在戰鼓聲中排列隊形,長矛兵在前,藤甲兵作為第二梯隊,樸刀兵和持盾長劍兵作為左右兩翼,余下的輔兵性質被排在最后面.一個不是那么規范的品字形戰陣在項籍率軍追來的時候已經擺列完畢.
十三歲的項籍是一個怎么樣的人呢他被教育得最多的不是兵書戰策,大部分是作為貴族該如何如何,然后是恢復楚國榮光該怎么樣怎么樣,其余基本是在打熬身體練習戰技.
受到的種種教育讓項籍變得驕傲,這可是一個注定會成為貴族且擁有恢復楚國榮光的男兒,面對五萬擺布好陣型的敵軍,他很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概,用著還沒變聲的嗓音大吼"進攻!",一人一馬當先沖鋒.
一個只有十三歲的人啊,之前最喜歡做的就是抱打不平,因此有了一個喜歡惹是生非的名聲,就是這么個人馳騁著"哈哈"大笑,帶著五百騎率先撞進季布剛剛擺列好還沒有再次整隊的戰陣,冒著箭羽沖鋒而上槍挑三四人為其余騎兵打開缺口,還真的就帶著在箭羽中生存下來的近四百騎沖進了軍陣.
"好猛!"季布看著那個騎馬左沖右突的身影贊嘆.
第一道軍陣缺口不是太大,若是季布不管不顧卻是不行,他能選擇的就是讓軍陣裂開,讓騎兵更為深入,然后用足夠的人數去淹沒,去讓騎兵失去機動性.可惜的是季布有那么做,但是缺少軍陣操演的大軍反應遲鈍,項籍又不是腦子只有肌肉的人,又死了近百只余三百騎左右的騎兵沒有深入只在第一道軍陣肆虐.
騎兵殺入,軍陣無法再保持完整性,后面跟上的楚軍步卒對著缺口一陣猛攻,再次將缺口變大,而這個時候季布總算是命令左右兩翼的兵力像是鉗子一般地從兩邊合圍上來.
十三歲的項籍真的很猛,他在站陣中已經槍挑數十人,騎馬前沖時無論前面有什么都是像豆腐一般地被切開,身后的騎兵依靠他作為前錐不斷地穿插,不斷地鑿穿,其勢無人可擋.
無法阻擋,季布就選擇不擋,他索性就讓中軍與楚兵混戰,極力地控制左右兩翼的兵力殺傷楚軍的步兵,等待左右兩翼完成合圍,到時候那股騎兵無論怎么勇猛都是甕中之鱉.
戰事的態勢變成了楚軍在中軍占有優勢,呂哲軍則是在左右兩翼大量的吞吃楚軍的兵力.
這邊在廝殺,項梁與桓楚的戰斗也進入白熱化,楚軍攻進桓楚的第三道營寨正在與守軍殺的難解難分.不過吧,桓楚需要用所有兵力來抵抗,占有數量優勢的項梁卻是還有余力.
項梁調出四萬部隊支援項籍,而在這時候差不多是季布快要完成合圍的那一刻,親自帶四萬援軍支援項籍的項梁看到呂哲軍快要完成局部合圍差點亡魂大冒.
剛剛舉行完冠禮的項籍是項氏主家的唯一獨苗啊,怎么能夠有所損傷項梁第一瞬間做出的決定就是快點把快要身陷重圍的項籍救出來!
這一場作戰在季布看來有那么點莫名其妙,那個勇猛的小子似乎沒有去指揮過部隊,只顧自己在中軍位置殺得興起.他懷疑那小子根本就沒想過要是部下死得多了無力突進,那么這小子攪亂中軍有能有什么用
項梁率軍趕來,季布也是見好就收,收縮兵力的同時項梁也達到了救出項籍的目的,兩幫人相處后退一段距離,留下的是滿地的尸體和傷患.
拼殺得躊的項籍見到項梁的第一句話是說:"叔父,怎么撤兵,應該一鼓作氣干翻他們!"
項梁欲哭無淚啊,他初步看了看,不到半個時辰的拼殺,項籍五萬部下沒了將近兩萬,而看對面又在整頓的軍陣,呂哲軍至少還有四萬以上,也就是說項籍爽快的代價也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