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伙有沒有看到,朝廷已經數次征伐徐州賊眾,可數次皆是受挫,都是朝廷精兵,對付地方上的賊眾怎么可能這般敗績,無非是閹黨勾結匪眾,養賊自重!”
“江淮和江南各處早有風傳,說有那青徐豪強染指漕運,勾結匪類,弄得民不聊生,難不成就是這個什么趙進?”
“真是猖狂之極,徐州豪賊就是妄圖割地,要在大明搞個國中之國!”
“不僅是割地,徐州賊眾居然還想要借天津要地染指京師,這等心思真真無法無天,該千刀萬剮!”
“閹黨當政,喪權辱國,不僅關外和塞外對韃虜未嘗勝績,在我大明腹心之地,居然會被豪賊小民羞辱,居然要和這鄉野村夫議和,朝廷的臉面何在,大明的臉面又何在?”
“本朝自開國以來,就從不議和,從不割地,寸步不讓,寸土不讓,瓦剌、俺答都曾囂張一時,可大明依舊寸步不讓,到現在瓦剌消散,俺答衰頹,而大明仍在,現在居然要對區區徐州土賊低頭,還弄出什么招安的勾當,有辱國體,何人主持,當殺!”
徐州趙字營提出的條件讓京師朝野沸騰,要知道當初提出招安的不僅僅是閹黨,當時江淮和江南都是地震,再打下去,江淮和江南就要徹底糜爛,大明的賦稅核心殘破倒是次要,可東林諸公的家鄉家業都在那邊,會剿徐州的戰斗無論如何不能再打下去了,不過到了現在,地方上已經開始迅速恢復,有些先前說過的話,自然沒人肯認,現在魏忠賢一黨這么低調,這黑鍋自然要扣上去。
“閹黨無能,糊涂之極,若是那徐州豪賊真的兇殘強悍,又怎么會主動罷兵求和,只怕是外強中干,已經撐不下去了,若是那時魏閹堅持不退,搞不好在這時就是官軍大勝,青徐安寧,為何在那個勝敗當口上退兵,難不成是收取了那徐州的賄賂嗎?”
這又是一種輿論,不僅僅朝官們這般想,天下人差不多都是這么想,若那徐州賊兵真像傳聞所說的那般強橫,此刻就應該橫掃山東全境,就應該攻入北直隸,威逼京畿,可那徐州賊兵在幾次大勝之后卻主動退兵,先前在什么位置,此時還在什么位置,各處城池也都完好無損,地方官吏差役都在,沒有什么橫遭殺害的奏報。[77nt.]
眼下這些說明什么,說明徐州色厲內荏,根本不像閹黨吹噓的那么兇悍無匹,看著也就是聞香教反賊那一等的貨色,甚至連反賊都比不上,不然的話,聞香教的妖孽還打破了幾個城池,怎么這徐州賊一座城也沒有取得,不說別的,至今徐州的一州四縣還不是有官府運作,看著一切正常。
當然,官軍如今不是開國靖難時候,就連聞香教的反賊在一開始也是打不過的,可只要朝廷認真起來,官軍認真起來,那聞香教的賊眾還不是覆滅了。
閹黨能懂什么用兵作戰,還不是兵匪勾結,收受賄賂,若是朝廷清正大臣帶兵出征,上下精誠一心,想必就是秋風掃落葉,會將那徐州賊眾一掃而空,還一個太平天下,朗朗乾坤。
在這言論洶洶的時節,卻也有些不同的意見,曾在歸德府任縣令,然后入京做官,前幾年回鄉養病的山西某位士人,上疏寫信,都說徐州賊勢不可制,朝廷萬萬不可輕舉妄動,當養精蓄銳,積聚人馬,成萬鈞壓頂之勢后再謀會剿,不然定當招致大禍。
只是這奏疏入司禮監之后就石沉大海,然后和這位士人親近的長輩寫信回去訓斥,說在這等時節,你說這種和東林相悖的言論,那不是自尋死路嗎?而且你當年在京里表現的不錯,此時正是回京任職當口,怎么就敢說出這等招惹眾怒的言語。
不過這點言論連激流中的水花都算不上,根本沒有激起任何的反應,京師朝中的言論越來越一致,剿滅徐州賊寇,以正國威,現如今建州女真步步緊逼,草原蒙古蠢蠢欲動,西南土司死而不僵,天下間各處都是不安,若是這徐州賊借此得了好處,別處奸猾小人,肯定會有效仿,到時候處處動亂,處處招安,又怎么能顧得過來,必須要殺雞儆猴。
東林黨人的輿論大義凜然,任誰都挑不出毛病,如果誰有什么異議,喪權辱國,勾結匪類,收受賄賂的罪名就會一個個扣上來,閹黨固然心狠手辣,可東林黨人同樣能讓人萬劫不復,此時正是東林清流得勢的當口,大家還是不要自尋死路了。
所謂“東林”的稱呼,已經存在了幾十年,他們這些大義凜然的言論大家已經很熟悉了,也知道背后的真實意義,京城上下都知道,剛剛占據上風的東林黨人需要一場勝利,需要煊赫的大功,這樣才能徹底壓倒衰退低調的閹黨諸人。
如果說閹黨徹底失勢,東林清流完全的“眾正盈朝”,那自然不需要去冒險,可現在卻不同,原來閹黨在朝中占七成或者八成,現在閹黨占四成或者三成,雖然衰頹,卻還有復起的機會,怎么才能徹底將對方打到,天子依舊親近魏忠賢,那就很難構陷定罪,唯一的法子只有證明自己這一派是對的,而閹黨是全盤錯誤。
論起治理天下,東林清流可以說閹黨專權時候是烏煙瘴氣,可也只能這么說說,在天啟初年,東林清流專權的時候,也未見局勢如何好,論起收取賦稅征發徭役,閹黨固然是橫征暴斂,上下其手,可畢竟能收得上銀子來,而東林清流只講究個輕徭薄賦,藏富于民,然后江南交上來的稅賦越來越少,漕運和鹽政的財稅越來越少,京里早就有說法,就是因為天啟初年東林黨人收不上銀子,導致朝廷軍費窘迫,這才讓天啟皇帝推出了魏忠賢。
論起行軍打仗,無論東林黨人還是閹黨又或者其他不相干的各派,都沒打過什么勝仗,東林黨人兵敗時候決不投降,或自盡,或戰死,都是殉國烈士,可其他各派的人同樣戰死自盡殉國的不少,這個也沒什么可吹噓的。
唯一能拿出來說的,就是魏忠賢主持的這幾次會剿了,幾次對徐州動手,幾次都是大敗,可這樣的攻訐沒辦法將魏忠賢一黨徹底打死,想要真正取得主動,真正在天子面前,在朝野輿論中證明閹黨禍國,東林當政才是國家幸事,最容易最直接的法子只有一項,那就是會剿徐州。
魏閹動用大軍,勞民傷財,卻只能慘敗而歸,而東林主持會剿則是完勝,哪還有比這個更直截了當的比較,只要大勝,那么東林黨人就會徹底得勢,天啟皇帝再怎么親近魏忠賢,也沒辦法和這樣的正確抗衡,到時候就是真真的眾正盈朝了!
而且再也沒有比這個更合適的選擇了,如果魏忠賢主持的戰事是針對建州女真或者草原蒙古,那東林黨人也不敢去做這個比較,一個打了幾百年沒賺過幾次便宜,一個這十幾年不到就沒有勝過,甚至沒有小敗過,這樣的對手誰敢去招惹,妄自求戰,那是自取其辱。
可徐州就不同了,朝中諸公或多或少都知道徐州這幾年富庶,但那又怎么樣?區區徐州偏僻之地,能有多少人馬,能有多少財力支撐,如何和朝廷大軍抗衡,一旦開打,這徐州四面八方都是朝廷官軍,他怎么可能敵得過?
這兩次三次的會剿為何失敗,無非是官軍和賊人互相勾結,那徐州富庶了,定然是有不少銀子,武將們什么樣子大家難道還不清楚?只要銀子送過去,莫說是勝敗,就連祖宗都能賣了,更不要說這徐州已經富庶,他們必然貪圖安寧富貴,哪比得上那些餓肚子的窮漢不要命?
只要朝廷認真起來,只要動用足夠多的人馬,那么徐州必敗,去年徐州地方上報災的文書很多人都是看過,也有些私下里的通信可以做見證,甚至還有當時經過的人,都能證明徐州那邊黃河決口,受災嚴重。
這可是黃河決口泛濫,那一次不是汪洋千里,死傷無數,那些路過的人說,睢寧縣已經全被淹沒,邳州遭災嚴重,連旁邊的州縣都這么殘破,難道首當其沖的徐州會有什么好?只怕那些打敗官軍的亂賊,大多是這些遭災的饑民流民,為了一口飯去拼命,且不說那地方上的殘破,如今已經是三月多了,正是青黃不接的難熬日子,那些被餓急眼的流賊反賊該被餓死了吧?
還以為招安能有糧食吃,還以為可以和朝廷提條件,當初你們不趁勢進兵,現在后悔也晚了,朝廷只要派出大軍,必然一鼓而下,大勝而歸,到時候再在天子面前,在百官面前,在天下人面前,證明東林當政才是國家根本之道!
“..若不去看,若不去碰,誰能相信徐州那邊的局面,誰能在乎徐州的實力,換誰誰也不信..”
“..說一次說兩次,說得多了,無論真假,自己都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