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航空

第九十七章 殲-8的機炮

地面上的汽車,測量自己的速度的時候,測的是輪子的轉速,知道輪子的轉速,乘以周長就行了。

但是天空中的飛機不行。

所以,飛機自從開始飛行之后,就開始有各種手段來測量飛機的速度了,這種測量方式,經過了不斷的發展,已經成為了最有效的空速管的方式了。

戰斗機的機頭,都有一根尖尖的長棍一樣的裝置,這就是空速管了。

為了保險起見,戰斗機不止一根空速管,機頭的側面還有備用的空速管,共同構成飛機的主要測速裝置。

當飛機向前飛行時,氣流便沖進空速管,在管子末端的感應器會感受到氣流的沖擊力量,即動壓。飛機飛得越快,動壓就越大。如果將空氣靜止時的壓力即靜壓和動壓相比就可以知道沖進來的空氣有多快,也就是飛機飛得有多快。

這樣的話,空速管測量出來的速度并非是飛機真正相對于地面的速度,而只是相對于大氣的速度,所以稱為空速。

如果有風,飛機相對地面的速度還應加上風速或減去風速。

而且空速管測速原理利用到動壓,而動壓和大氣密度有關。同樣的相對氣流速度,如果大氣密度低,動壓便小,空速表中的膜盒變形就小,這樣,空速表的測量,始終是有誤差的。

現代的航空飛行中,只有地面測量的速度才是最準確的,所以很多航班每飛到一個控制臺的上空,就要求地面給報地速,更加精確地指導自己的飛行。

現在,由于秦風是在超低空試飛的,又是高速,這個時候的空速表和實際的數值是有差距的,雖然才剛剛指到了一千二,實際上,戰機已經達到了超音速!

進入超音速的那種感受是絕對不會錯的。而且,在進入超音速的時候,空速管會受到激波的影響,也會有誤差的產生。

顧總給分析了一番,秦風連連點頭,不錯,自己不用再飛行了,自己已經完美地完成了這次試飛!

這次試飛完成之后,秦風休息了幾天,因為俯沖中改出,讓他的身體的所有肌肉都被拉傷了,一直休息了一個星期,經過醫生檢查正常之后,才繼續開始了試飛。

對殲8來說,試飛的工作已經進入了尾聲,機體設計的各種指標都已經達到了要求,現在,剩下的一個大項,就是武器的實驗了。

“咱們原來計劃中使用847廠1962年開始仿制的302型30mm單管轉膛炮,射速高達1600發/分,是較為理想的高射速航炮。無奈實際研制中故障頻繁,多次出現炸膛、炮管彎曲等重大故障。”

負責殲8的武器系統的老張開始給大家講解起來。

國內的科研力量有多薄弱?一個簡簡單單的機炮,都仿制不來!

曾經在二代機上,很多設計師都以為機炮已經沒有用了,未來的戰爭是導彈的時代,可惜,越南戰爭教了美國人重新做人,他們的F4戰斗機后期被迫加掛了個機炮吊艙,否則那可靠性不高的麻雀導彈和無控火箭彈差不多,根本就沒用。

后期的F4戰機學乖了,出廠就加裝了機炮。

發展到現在,戰斗機機炮型號比較多,其核心性能是高射速和低重量。

空戰瞬息萬變,高射速可以抓住戰機,低重量又能減少戰斗機負擔。

如果說美國的話,他們戰機的標配就是M61火神機炮。

火神用的是加特林結構,最明顯的優勢就是極高的射速。M61A1的重量為112千克,射速6000發每分鐘,A2重量減少到92千克,射速提高到6600發每分鐘。

這樣看來,似乎M61是完美的戰斗機機炮,可惜它作為轉管機關炮,從怠速到全速,那是需要時間的,以M61為例,這玩意需要一秒才能達到最大射速,空戰中的一秒可不是地面的一秒,很容易錯失戰機。

所以,蘇聯戰斗機沒有采用這種方式。

比如以蘇聯戰斗機上的GSh301機炮為例,重量只有46千克。它采用了短行程后座式槍機,能夠顯著減小外部尺寸和整體重量。GSh301的射速高達1800發每分鐘,盡管無法和M61的6000發每分鐘相比,但是別忘了M61需要一秒才能擁有這么高的射速,GSh301瞬間就能以最高射速發射大量30毫米大威力彈藥,空戰性能并不遜色于M61。

經過多方研究,國內是想要仿制這種蘇聯的機炮的,只可惜,技術不行啊,一款機炮都仿制不了。

“現在,眼看我們的殲8戰機就要定型了,所以咱們上級決定不等了,咱們直接裝殲7的30毫米航炮。”

殲7在不同時期采用過不同類型的機關炮。早期的殲7A/B、殲7G/MG采用的都是30毫米口徑單管機關炮,備彈量50發,現在的型號的301型,安裝在駕駛艙右下方、前起落架右后方。

而殲7原型機、殲7C/D/E/FS采用的都是23毫米口徑的雙管機關炮,備彈量150發,現在的型號使用232/3型,安裝在駕駛艙正下方,前起落架正后方。

現在,殲8早期型號,依舊打算使用殲7A的30毫米航炮,一共兩門,并列安裝在駕駛艙下方左右兩側緊貼機身的位置上,畢竟這個口徑夠大,威力就不錯,殲8主要的任務是攔截轟炸機的,如果機炮的威力不夠,可能會出現無法擊毀對方轟炸機的情況。

哪怕是這個航炮,國內也是有過一番曲折的,301航炮供排彈系統也是個設計難點,經過一段時間才得以解決。蘇聯一直對航炮供排彈系統進行保密,最終國內設計人員和工人改裝了一門能模擬射擊的航炮,打了一萬發假彈,才取得了設計的成功。

“這個機炮,備彈量太小。”秦風皺了皺眉頭。

口徑大,必然會導致備彈少,50發夠干什么的了?連三次短暫的射擊都支持不了。

“而且,咱們的瞄準系統也很落后。”秦風說道:“如果有熱線瞄準,還可以大大提高精確性。”

用那落后的光學瞄準系統,再用這么少備彈的機炮,那簡直就是個花架子而已,秦風連著提了兩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