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領主

第766章:到來的戰國時代

在這一次盛宴之中,真心是除了晉國公室之外,誰都多多少少得到了一些好處。

陰氏、范氏和荀氏就不用說了,因功得賞可以立國,韓氏將重新成為晉國的扛把子,各個諸侯因為晉國衰弱失去頭頂上的大山,周王室露了次臉還增加了直轄的疆土。

作為受害者的晉國公室,一國之君姬彪年紀太小,公族經過一再削弱沒有反抗的實力,他們很聰明地選擇了閉嘴默默忍受。

而在原歷史上,晉國公族其實也沒有多么激烈的反抗,他們忙于拉攏趙氏、魏氏和韓氏幫助己方進行內斗,一直到三家分晉之后也只是在嘴上咧咧就算完事。

跟原版歷史一樣,諸侯很樂見晉國自我分裂,大家也就是嘴巴講兩句,看就看以后能不能逮住機會去占便宜。

要說誰最開心的話,無疑是楚國了。

其他諸侯國只是沒有了頭頂上的大山,楚國最大的對手一下子沒了,等于說好像沒有誰能來阻止楚國當老大啦。

辟耳山的會議完畢,韓起、先屏、張老率先離去,呂武、士匄、中行吳和彘裘、解朔、崔杼、孫林父則是留了下來。

他們需要商議去“洛邑”應該是個什么章程,還要詳細談一談建國之后的一些合作。

“楚必攻我。”士匄對這點有很清醒的認知。

中行吳說道:“齊魯或將合流攻我。”

好家伙,國家還沒有建立起來,范氏和荀氏就有了死敵。

楚國遭到削弱,然而瘦死的駱駝還是比馬大,他們肯定不會獨自上,喊上自己的一幫小弟屬于必然。

沒有分裂的晉國對上楚國都不敢說一定百戰百勝,當下楚國遭到削弱,依舊不是范氏一家能夠扛得住的。

范氏還有一個死敵,也就是子產主持的鄭國。

子產領導的鄭國盡管失去了大部分的故土,不要忘記范氏占領了原屬于鄭國的城邑。

許許多多的鄭人是失陷在范氏手里,他們對鄭國的感情卻不至于一時半會就忘個干凈,普通人或許覺得無所謂,耐不住殘余的鄭人貴族會去鼓動,必定會給范氏制造無數的麻煩,間接導致范氏的根基不穩。

荀氏那邊的麻煩相對于范氏要小一些,齊國并不是楚國,衛國那些殘余的反抗力度也沒有鄭人高漲。

中行吳需要小心的是齊國將周邊諸侯團結起來,一旦魯國、宋國、莒國等等國家跟齊國結成聯盟,雙方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只能打爛仗,其余什么事情都不用做了。

“秦人親戎、狄,與之為友朋,我亦有西疆、北疆之困擾。”呂武說道。

矮油!

范氏和荀氏有麻煩和苦難,陰氏也有的呢。

要是陰氏在建國之后沒有困擾,范氏和荀氏肯定要窩心了。

當然,現在的諸夏,除了跟中原失聯的北燕之外,真的沒有太多諸侯拿北方游牧部落的威脅當回事。

所以了,士匄和中行吳對視了一眼,相續苦笑出聲。

哥們,俺是跟你講真的,巴望著日后多得到看顧,需要陰氏支援的時候別搪塞,你講什么游牧異族的威脅,逗不逗啊?

這是拿豆包不當干糧了唄。

是,是,是,狄人和戎人不團結,才被諸夏打得滿頭包。

關鍵問題在于不管狄人還是戎人,不都是諸夏這邊強制認為他們同屬一個族群嗎?他們自己根本不覺得是一伙人,有各自的信仰與習俗,互相之間的仇恨甚至比對中原諸侯還要大。

這種問題在諸夏身上存在了一兩千年之久,不管是北方還是南方,異族真心就不是一伙的,偏偏諸夏認定他們就是一伙的,再逼著他們抱團取暖,慢慢真成了一伙的了。

中原王朝強盛時期倒是沒什么,反正不管異族是不是一伙的,全部摁著往死里揍就是啦。

輪到中原王朝衰弱,比如東漢末年那會,漢庭認定西北的異族都是(古)羌人,進行無差別的攻擊,逼迫所有羌人部落進行聯合,一度連京畿重地都遭到了襲擾。

以為這種思想就古代有嗎?到了現代,世界上只有兩個國家,一個是沖國,另一個是外國。

俺們歷來就是以一敵眾,就問6不6吧!然后6成了9,翻啦!

呂武知道說陰氏忌憚游牧異族很牽強,關鍵問題在于以后大家都有屬于自己的“國”了,沒道理再進行無償襄助了哦。

好像有什么不對勁?哪怕是一起在晉國的鍋里吃飯,各個家族也沒有無償幫忙的先例。

別講交情,更別提什么唇亡齒寒,沒到唇亡齒寒的地步,頂多就是會很難受。

大家講點實在的,比如利益交換,不好嗎?

士匄和中行吳沉默了下來。

作為旁聽的聽眾,解朔、彘裘和崔杼、孫林父都有自己的想法。

解朔想的是:“老大牛逼,一開始就選了個絕佳的方向擴張。只是,想要繼續擴張好像……有點麻煩啊?”

秦國沒了,陰氏立國之后的周邊除了晉國、范國、荀國、楚國,只剩下異族了啊。

現在這么個年頭,思想觀念就是鍋里搶食,殺光或打跑異族占領蠻荒之地會覺得很虧,沒有誰想要從一清二白的階段自己開發建設,基本都想著搶奪別人現成的果實。

彘裘心想:“宗主有點貪心不足了。跟著陰武撿了爵位能立國,還想著分家之后進行沒有回報的索取,陰武又不是傻的。”

認真說起來,范氏和荀氏的立國機會還真的是白撿的?

別說什么范氏幫陰氏扛住楚國,變成陰氏的盾牌什么的,人家陰氏自己跟楚國有接壤呢。

沒錯,秦國被陰氏吞了,連帶伊洛之戎也是陰氏的肉,將導致陰氏立國之后跟楚國有疆域接壤。

比較現實的問題是,陰氏有秦嶺,再來就是楚國在跟陰氏接壤的地方沒有多少發展,等于說哪怕互相之間有疆域接壤也不存在多大沖突的可能性。

范氏吞并了鄭國,別看鄭國的名聲不好,他們自我開發的程度可不弱。

楚國想攻擊陰氏要么是翻過秦嶺,不然就是走大片無人區,補給會很成問題,再則打下了一些地盤也守不住呀。

所以,別說是楚國沒興趣找陰氏玩,沒必要陰氏也不會樂意選擇翻山越嶺的路線去進軍楚國,雙方因為疆域爭奪的沖突點幾乎是不存在的。

或許也正是基于這點,楚國察覺到呂武的意圖后,還愿意繼續以善意對待?

畢竟,陰氏從晉國出走,哪怕范氏也有樣學樣,不再統屬晉國,各自有自己的國家,陰氏和范氏的交情再好也不可能一直維持下去,能夠預見到楚國終有一天能跟陰氏聯合一塊打范氏。

崔杼和孫林父現在都想同一件事情,他們都是帶著封地出走,某種程度上算是開創了歷史先河。

所謂的帶著封地出走,他們的封邑不一定留在手上,可以是晉國逼迫列國置換城邑。

晉國接納了崔氏和孫氏,輪到晉國也有貴族要帶封地出走,算不算是一種報應啊?

呂武、士匄和中行吳還在繼續商談大事。

講交情沒有用的話,那就講實際利益。

士匄跟呂武約定,但凡陰氏能幫范氏奪取城邑,范氏將會割讓跟陰氏臨近的城邑作為回報。

中行吳也是給出了相同的說法。

當然,陰氏需要范氏或荀氏的襄助,一樣是相同的操作,顯得很是公平公正。

這種操作方式還是呂武當了晉國的元戎進行“首創”,現在拿出來用再合適不過了。

好了,誰對誰的幫忙都不是白幫,大家建立了第一個共識,再約了好一些貿易往來,三家雖然有了各自的國,還能是一家親嘛。

他們也不進行分別,選擇派人回去調集軍隊,打算一塊先去“新田”做一些該做的事情,來年春暖花開再結伴前往“洛邑”接受周天子的敕封。

為什么要去“新田”啊?一些手尾肯定是要處理妥當。

那為什么要帶著大軍?聽說過“出師未捷身先死”或“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嗎?

很快就要成為一國之君,不自惜自愛的話,死了多虧啊!

他們抵達了“新田”之后,休息了三天的時間,呂武帶上人前往宮城面見晉君姬彪,以非常正式的流程辭去了元戎的職位。

同時辭職的還有士匄、解朔和彘裘、崔杼、孫林父。

晉君姬彪估計是意識到了什么,限于年齡的關系,再加上實力的受限,只有選擇接受。

呂武等人出了宮城,看到一批公族的封主在舉行自殺儀式,選擇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很直接地離開了。

那些公族是在用很有儀式感的自殺控訴陰氏、范氏、荀氏和解氏、彘氏、崔氏、孫氏,用鮮血隔空抹在幾個家族身上,用生命吶喊屬于晉國公室的恥辱以及無能。

隔天,韓起正式成為晉國的元帥以及執政、中軍將,也就是元戎。

聽到這個消息的呂武想了想派人前去韓起那邊祝賀,不再關注誰獲得了卿位。

而講很實在的話,陰氏等家族脫離晉國,將會一下子讓晉國失去百分之六十左右的城邑,打從實際上晉國的元戎也就只能窩里橫,不會再具有以前的威勢了。

實際情況也是那樣,幾個強大的家族脫離了晉國,一下子讓晉國實力大損,不可能像以前那么豪橫。

計算軟硬實力的話,晉國剩下的實力大概也就跟沒有變法之前的齊國差不多,很大的問題在于失去了山川地利。

之前的晉國四面環山,屬于進可攻退可守,現在沒有那種山川地利的優勢啦。

“諸侯已得天子召喚,路遠在途,路近已抵‘洛邑’。我聞楚亦出使‘洛邑’,將要見證分封。”

呂武一點都不感到驚訝。

畢竟,除了姬周取代殷商的那會,將近三百年下來的時間,正兒八經得到分封的國家也就鄭國。

沒錯,靠譜,鄭國跟其余老牌諸侯國相比,建國的時間真的很靠后,偏偏是鄭國第一個稱霸。

現在,三個諸侯國又要新鮮出爐啦。

那么,歷史走到現階段,是不是可以視為戰國時代的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