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領主

第312章:順道滅了個國?

“未得伯國賜莒,今次已然無望。”

伯為長。

季孫行父說的“伯國”,應該理解為霸主。

要是家族子嗣的話,老大則是用“孟”。

排起來是孟、仲、叔、季。

“孟”為最長,“季”為最幼。

所以,出自公族的魯國三桓,看他們的姓氏就能看出輩分上的排名了。

叔孫豹一臉的晦氣。

他已經向季孫行父解釋過了。

不是他們無能,恰恰是他們非常的有能力,才會讓事情演變成現在的這般模樣。

魯國待客自有規矩。

看來客有什么血統,再看是從大國還是小國來,又要看來的是什么身份。

他們就知道呂武的血統很一般。

當時的呂武一沒國書,二沒持“節”。

偏偏呂武又表明作為正使的身份而來。

搞得他們想用接待大國上大夫的規格,又不是那么合適。

魯國是“禮樂之國”啊!

怎么能不尊重制度,又不按照自己定的規矩來辦事呢???

按照叔孫豹的解釋,他們就是想等呂武遞上國書,又或是只拿到“節”都行,再用招待大國上大夫以及正使的禮節來隆重款待。

誰讓呂武自己沒拿國書和“節”,又不愿意繼續在“郯”待下去。

怎么能夠怪叔孫豹等留守魯國高層慢待了嘛!

所以,說來說去就是呂武自己的錯。

他們這一幫留守貴族是一點錯處都沒有的。

講道理,他們只是遵行屬于魯國的“制度”辦事而已。

真有什么錯處,要不就怪制度吧?

季孫行父聽后差點患上郁抑癥。

道理是那樣的道理。

制度也是那樣的制度。

辦事的手法上就不能靈活一些?

叔孫豹能告訴季孫行父,自個兒忙著照顧國君的母親,照顧到渾身的精、神、氣沒剩多少,著實是沒精和力再顧得上其它了嗎?

負重前行,懂不懂?

告訴,那肯定是不能告訴的吖!

季孫行父說道:“以晉國舊例,此后陰武子便與我(魯國)接洽。”

叔孫豹是知道的,導致心情非常的不美麗。

他說:“可有補救之法?”

魯國先得罪了郤氏,差不多已經和郤氏進行了脫鉤。

上一件事情還沒有處理完?

他們只能盼著郤氏在晉國的內部爭斗中落敗,要不然以后的某一天絕對要被郤氏收拾。

一切只因為有過前例。

郤氏在國外受了氣,拉上整個國家進行了報復。

魯國一點都不想被郤氏報復!

這一次,他們又得罪了接任跟魯國邦交的呂武?

季孫行父低嘆了一聲,說道:“我與陰武子乃是舊識,觀其人并無跋扈之舉,且頗有古風。”

叔孫豹的臉色立刻黑了。

那不等于說,有什么鍋都要扣在他腦袋上了嗎?

“你為國之公族,國事與私家,孰輕孰重?”季孫行父的意思是,接下來他為了魯國,不免會將叔孫氏推出去。

這也是叔孫豹為什么臉色黑下去的原因。

叔孫豹轉念一想,只要將國君的母親伺候舒服了,一時的遭難,好像也沒什么大不了的?

另外,出了這么大的事情,肯定是要有人背鍋。

誰讓叔孫氏倒霉地留守國內呢?

那就倒霉一次好了。

商量出對策,季孫行父總算是心情輕松了一些。

“陰武……子將如何處置莒國?”叔孫豹有些拿捏不準。

主要是呂武太年輕了,給人的主觀印象就是,可能會因為自身情緒的關系,做事不會有太多的顧忌,怕的就是率性而為。

季孫行父心想:“之前都干么去了?現在才考慮到這個!”

事情很急。

不但關乎到魯國,還牽扯到齊國與莒國。

甚至周邊的一些國家同樣會被卷進來。

一旦再有一個國家被卷進來?

哪怕那個國家再小,就該是引起廣泛的國際效應了!

現在,季孫行父又不能急切地去找呂武。

不是再講什么“兵對兵,將對將”的魯國制度。

純粹是,他們需要先搞懂呂武有什么述求,再對癥下藥。

不然的話,去找了非但難以辦成什么事,甚至可能讓本來就惡化的關系再近一步加劇。

因此,事情暫時也就只能這樣了。

季孫行父覺得現在應該做的是糾纏住齊國的晏弱與田湣。

只要不讓晏弱與田湣搞事,用任何的手段都是合情合理的。

所以,作為“禮樂之國”的魯國,高層也不全是吃閑飯的。

事實上,他們真的秉持“禮樂之國”的逼格,就不應該生出吞占莒國的想法,并且還真的去做了。

以后要是有魯國人動輒念叨“禮崩樂壞”,是連自己的母國也給罵了進去。

在接下來的幾天,呂武發現自己變得有些清閑。

不過,他很快又忙碌了起來。

不是魯國和齊國,或是莒國又怎么了。

智朔帶兵干脆利落地驅離了對峙的齊軍和魯軍,引起了極大的反響。

魯國和齊國再一次看到了屬于晉國的霸道。

這種霸道是晉軍全員著甲,以絕對鼎盛的軍容入場,再蠻橫地連通知都沒有,一副不跑就直接干的架勢。

我了個尼瑪咧!?

全員著甲有木有!

還特么全是鐵甲啊!!!

關于鐵甲,經過“夷之戰”與“鄢陵之戰”,誰還瞧不起呢?

那個發生在許國都城的“夷之戰”,或許因為許國太弱小,聽到消息的國家或家族不多。

晉國跟楚國在“鄢陵”發生曠世之戰,注定會影響到東方世界的格局,哪怕沒有主動去打聽,多多少少也會耳聞到一些。

一旦知道“鄢陵之戰”,有點智慧的國家高層,怎么都該盡力打聽消息了吧?

關于陰氏鐵甲的防御力是何等的強,一定是有所耳聞的!

所以,除非是腦子愚鈍到不行。

否則,怎么都該知道即將迎來金屬的改革時代。

一支差不多全員身穿鐵甲的士兵出現,不費任何吹灰之力趕走了對峙的魯君與齊軍。

里面固然有軍隊屬于霸主國的因素,卻也不能無視那是一支豪華到過份的軍隊。

某種程度來講,不正是因為來自霸主國,軍隊才有那等的威風嗎?

位處周邊的薛國最先反應過來。

他們琢磨著,不麻溜地趕緊去請見,還等什么時候?

另外,陰氏的家主不是過來了嗎?

談買賣去吖!

要是能購買到幾套或幾十套鐵甲,以后的門面不就有啦!?

這個只想買幾套或幾十套,真不能怪薛國那邊的人不大氣。

一來是小國寡民真的大氣不起來。

再來就是,買多了并不是什么好事。

他們這種小國,面臨入侵的話,保住國祚不失的前提是有大國庇護。

靠自己抵御入侵什么的?

舉國上下的人全拼光了,該辦不到還是守不住哇!

一塊行動起來的還有鄅(yǔ)國、冀國、小邾、大邾。

里面的冀國并不是被晉國滅掉,土地歸了郤氏的那個冀國。

他們應該是冀國公族后代建立的國家,位處小邾邊上,國土面積比小邾大,體量上跟大邾差不多。

鄅國則是在西周時立國,爵位為子爵,曾經是邾國(沒分裂前)的附庸。

周邊其實還有一些小國,只是體量都非常小,基本也是東夷制度的國家。

這些東夷國家估計知道跟晉國玩不到一塊去,可能也是想要“隱身”,也就沒有派出隊伍去摻和。

“智孟順道將杞滅國?”呂武聽到稟告,有點懵了。

這個杞國是什么國?

位置又是在哪?

屬于什么個成份?

這一刻,呂武有太多的疑問。

他就是沒去想,智朔怎么就把人家杞國給滅了。

杞國的歷史挺長,比周王室建立的國家都要長得多。

他們在夏朝時就已經存在,國君為姒姓,屬于大禹的直系后裔。

地理位置在“蒙”的北邊,也就是被魯國和齊國給包在中間。

趙武眨巴著眼睛,說道:“事已至此,不如納之?”

啊哈!?

小伙子,開疆拓土的心思挺足的嘛!

呂武搖頭說道:“便是姒姓求為附庸,我有何德何能,應由‘卿’納之。”

沒錯!

整天過著擔心受怕小日子的杞國,他們是主動請求智朔去滅國的。

杞國實際上也已經亡國了一次,到周朝初期才又復國。

他們生活在魯國與齊國的陰影之下,不止一次遭到魯國與齊國的欺凌,每一次都在亡國的邊沿徘徊。

這一次杞國是發了狠,也看到了機會。

真的要滅國,不如就給晉國滅了。

這樣的話,國君還能混個晉國的大夫當一當,怎么都是大國一員貴族。

比當被魯國和齊國包起來的小國之君,日子肯定更好過。

其余杞國的大族也能名正言順地遷移到晉國。

豈不美哉?

呂武有點頭大。

他就納了個悶,訝異智朔怎么膽子就那么大,沒告知一聲,就敢干出那種事情。

智朔是智罃的兒子沒錯。

更是智氏的下一任家主。

關鍵是,他現在沒有爵位,也沒有公職。

率領的部隊是來自老呂家、老魏家和老智家,里面陰氏與魏氏的士兵數量持平,智氏的士兵最少。

“杞國若歸我(晉國),東域將永無寧日!”呂武又氣又惱,一點沒覺得出來一趟滅個國,是多么的威風。

晉國現在主要對付的是楚國。

接下來國內有極大的可能性會爆發內亂。

哪有什么閑工夫去處置杞國嘛?

這個鍋,老呂家不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