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官們在醞釀反擊。
看到形勢越來越被動,楊廷麟匆匆趕回南京,主持大局。在他的安排下,飽學宿儒嘔心瀝血,懂軍事的更是挖空心思,想在筆墨官司上扳回一城,一篇篇新鮮的文章接連出爐,卻又被楊廷麟和湯來賀打了回去,汪克凡那兩篇文章結構嚴謹,論點清晰,這些文章相比之下都缺乏說服力,必須再集思廣益進行修改,大家的頭發都熬白了一把,終于湊出一篇三萬多字的“鴻篇巨著”,通過了楊廷麟和湯來賀的初審。
憑良心說,這篇文章也沒高明到哪去,但是勝在文章的長度,繞過來繞過去從各種角度提出質疑,掰開了揉碎了一條條的辯論,實質上都是些車轱轆話,但起碼能夠拿出去抵抗一陣,盡量把戰線拉長。
楊廷麟對這篇文章寄予厚望,親自做最后的修改,對每個字都仔細推敲,務求盡善盡美,眼看就要大功告成的時候,手下人卻突然送來消息,楚軍以崇陽營等四個營共計一萬六千甲兵,突然向東南方向進軍,走常州,奔無錫,眼看就要和太湖北岸的王得仁會師,對蘇杭地區虎視眈眈。
壞了!
汪克凡雙管齊下,一手拿著筆桿子,一手拿著刀,打贏那場筆墨官司后,就沒打算繼續糾纏,甚至不等遠在桂林的隆武帝作出反應,毅然采取了軍事行動。
沒這么玩的!
咱們正吵得好好的,干嘛動手?
楊廷麟,湯來賀和萬元吉找上門去理論,汪克凡的態度不卑不亢,一句“軍情有變”就把他們頂了回去,至于到底發生了什么變化。卻死活問不出來。
這不是發脾氣能解決的問題,楊廷麟等人無奈之下只好訕訕離去,回到住處后。湯來賀屏退左右,與楊廷麟、萬元吉密談。第一次提出了退讓妥協的建議。
“汪克凡要做北伐提督,就由著他的心意好了,否則就要兵戈相見,如今形勢敗壞到這種程度,他出兵蘇杭已是師出有名,我等如何與之抗衡?今日忍讓退避,日后還有回旋的余地,若不能盡早了解這樁公案。萬一汪克凡擁立外藩,將至陛下于何地?”
“擁立外藩?汪賊哪有這樣的膽子……”楊廷麟拍案而起。
“有,他有這個膽子的。”萬元吉喃喃說道:“當年左良玉尚敢起兵清君側,汪克凡膽大妄為,又有什么不敢做的,魯藩近在咫尺,在江南頗有人望,汪克凡若與魯藩合流,江南恐怕就會悉數倒戈……”
楊廷麟張口結舌,支吾了半天。頹然癱坐在椅子上。
在這次沖突中,汪克凡的態度出乎意料的強硬,一連串的組合拳使出來。一拳接著一拳如暴風驟雨般毫不停歇,全方位的占據了優勢,文官們已經摸不準他的底線到底在哪里,會不會做出更激烈的事情。如果在十幾天前,文官們還有信心與之一戰,但是現在軍心、民心已亂,最可靠的士紳階層都“叛變”了,他們也就失去了底氣。
現在認輸投降,還能保住一些利益。維持隆武朝廷的統治,如果抱著兩敗俱傷誰怕誰的想法死扛到底的話。結果就不是兩敗俱傷,而是汪克凡獲得勝利。隆武朝廷徹底完蛋。
“這件事,還得由陛下乾坤決斷,我等處置失當,盡快寫請罪折子吧。”湯來賀嘆了口氣,意興蕭然地說道:“現在最要緊的,是不要再激怒汪克凡,有些事情暫時停下來吧,等陛下的旨意到了,再作計較。”
準備妥協了,就得拿出點誠意,對汪克凡的攻擊全部停止,全方位地進行退讓。
“唉,老夫昏聵無能,以至局勢糜爛至此,這個黑鍋就由我來背吧。”楊廷麟剛剛來到江南的時候,意氣風發,準備大展宏圖,此刻卻仿佛被抽去了魂魄,一下子老了十幾歲。
這次打壓汪克凡和楚軍,固然是隆武帝的主意,但是東林黨更為積極,在其中上躥下跳,把所有的文官和支持隆武帝的人都綁架上戰車,甚至在一些具體問題上自作主張,比隆武帝的真實態度更加偏激,現在既然事敗,肯定會被當做替罪羊犧牲掉……楊廷麟知道自己的仕途已經走到終點,能夠致仕歸鄉就是最體面的結果,東林黨經過這次失敗后,也失去了東山再起的可能,一瞬間他只覺得萬念俱灰,甚至有自盡謝罪的沖動。
政治人物的嗅覺都是非常敏銳的,汪克凡出兵浙東之后,以東林黨為首的文官聯盟突然偃旗息鼓,明白人都看清了風向,金聲桓隨即拋出一篇重量級的文章,用詳實細致的戰例為汪克凡背書,證明他的戰爭理論都是經過實戰檢驗的,顛撲不破的,也是唯一適合抗清斗爭的理論,比如在湖廣會戰中楚軍就如何如何,又比如在南昌會戰中如何如何,在寧鎮會戰中如何如何,替汪克凡把楚軍的經典戰例都總結了一遍。
當然了,反面例子也是少不了的,比如在東征的福建戰場,正是由于某些不懂軍事的外行來指揮內行,犯了戰略方針上的錯誤,以至于遲遲不能取得突破,至今仍然處在僵持狀態,希望隆武帝能夠另擇賢能,必要的話可以向楚軍求援,盡快調整福建戰場的戰略,把清軍徹底消滅……
金聲桓這篇文章洋洋灑灑,寫的非常精彩,而且里面有很多內容詳實的干貨,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是多方收集資料又經過反復推敲的硬文章,不是倉促之間能趕出來的,很明顯,他的這篇文章早就準備好了,暗中應該還有另一篇截然相反的文章,只等形勢明朗化后,就當成重磅炮彈打出來。
太重了,重的讓文官們承受不起,湯來賀和萬元吉被不點名的批評,一時間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金聲桓這篇文章出爐后,引來了一大批跟風之作,除了那些無足輕重的墻頭草之外,以錢謙益的大作最為引人矚目。
錢謙益是個軍事外行,本來在這種論戰里插不上話,但他的這篇文章另辟蹊徑,專門討論以文制武的弊端,從萬歷年間開始談起,再到崇禎朝的一次次慘敗,乃至于后勤、計劃、運輸和臨戰指揮的關系,都進行了仔細的分析,指出以文制武存在巨大的弊端,是各派黨爭的延續,是大明亡國的重要原因,正是由于外行領導內行,大明官軍才會屢戰屢敗。
在中國的歷史上,從南方統一北方的例子絕無僅有,只有大明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完成了這一壯舉,而在那個時候,太祖身邊的文官都甘為幕后英雄,做武將們的配角,隆武帝要想完成北伐大業,收復故國,中興大明,也必須恢復祖制,徹底廢除以文制武的弊政。
根據大明開國時的祖制,他提出一個大膽的構想,在朝廷中樞設立大都督府,于六部之外,直接對皇帝負責,和文官組成的內閣并駕齊驅……至于北伐的路線和戰略,當然也要仿效太祖皇帝朱元璋,從江南出兵進攻山東、河南,然后直搗北京,一舉打敗滿清!鑒于江南是北伐的根據地,應該在這里設立一個的戰區,由善戰之將擔任北伐提督,為了更有效的利用人力物力財力和兵力,可以把江西也暫時劃入這個戰區。
此文一出,眾人拜服。
錢謙益的政治敏感度實在是太強了,很多人看了他的文章,再回頭去看汪克凡的文章,才終于明白北伐提督的出處,錢謙益第一個跳出來鼓吹設立北伐提督,他就幫了汪克凡一個大忙。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錢謙益抓住了這個機會,就會和金聲桓一樣成為這場博弈的大贏家,其他人沒有這樣的天賦和能力,但只要及時模仿跟風,一樣可以擠進勝利者的陣營。一時之間,反思以文制武的文章鋪天蓋地的涌了出來,從各個角度痛斥其中的弊端,輿論方向形成了一邊倒,有些人甚至認為在戰爭時期應該撤銷內閣,由大都督府總攬軍政大權,才能完成北伐大業。
隨著輿論的發酵,矛頭開始指向大明的文官制度,其中不乏觀點犀利的精彩文章,一件件陳年往事被翻了出來,一個個觸目驚心的真相被接連暴露,大家突然發現,原來都是文官在誤國,“士大夫與天子共治天下”的政治模式才是大明亡國的真正原因。
浪卷千堆雪!
輿論的狂潮已經形成,呼喚著沉疴纏身的大明王朝進行改革,很多人直接呼吁,由大明最優秀的軍事統帥汪克凡擔任隆武朝的首任大都督,卻遭到了更多人的反對,尤其江南士紳和降官的反應最為激烈,認為汪克凡擔任大都督會浪費他的軍事才能,也是對剛剛光復的江南不負責,他應該出任北伐提督,留在江南率領楚軍北伐,完成復國大業。
這股狂潮從江南卷起,很快進入江西,進入湖廣,向著桂林直撲而去。
古人云,人無壓力輕飄飄,起點的全勤制度正好改了,我準備下個月爭取一下,給自己一點壓力,以保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