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洛的幸福生活

第一百六十九章 集體農場

想要生產糧食就必須有土地、勞動力以及種子,所以陳家洛開始從這三個方面來思考如何解決問題,“那三個莊子還剩下多少土地?”

心硯從架子上取下一本冊子翻了翻,“三家被惡虎寨滅族后無主土地共有一萬三千七百五十二畝,其中前一陣兒發給鄉勇的有一千三百四十四畝,給黃游擊分了一千畝,還剩下一萬一千四百零八畝,現在都是這三家的佃戶種著,我衙門里要求繼承這些土地的狀紙都堆成山了。”

“若是家中有人當鄉勇的,不妨發一些下去,下次再招人就更容易了。”,想要別人給自己賣命,總是要給些好處才行,土地發下去容易收上來難,等到將來造反的時候,哪怕是想著家里的土地,這些人都不得不跟自己走。

“現在本地的鄉勇才四百多人,就算每家人都發,也還有一萬多畝沒有著落。”,心硯粗略的算了算。

“剩下的如何處理我先想想看。”,陳家洛走到外面花園中,找了個陰涼的地方靠在躺椅上閉著眼睛想起后世的糧食生產來,袁大德魯伊的雜交水稻技術?孟德爾現在還沒出生呢,這項技術太過超前了,倒是可以考慮去引進一批現有的良種。化肥?目前的工業技術還達不到這個水平。興修水利?這倒是個辦法,封建時期的土地多為地主私有,土地分布極不均勻。再加上個人的能力畢竟有限,小規模的修點水渠倒也罷了,想進行大規模的工程完全不可能;這就在后世也是個難題。陳家洛自小在農村長大,在他的記憶中村子里的水利工程大多是在那個動亂的年代集體出力修建,包產到戶之后反而沒了動靜。不過福鼎現在到了自己手里,修筑堤壩又聚集了大批勞動力,等修完桐山溪和龍山溪兩側的防汛工程過后,可以把這一批人拉來去干這個。但要是興修水利之后再把土地分給當地人,后期的維護修補優勢問題。依照現在這些百姓的性子,要是能讓自己家的稻田多灌一桶水。他們不憚于破壞整條溝渠。

記得村子里的糧食在滿足農民自身所需之外剩余的并不是很多,那么后世的中國是如何保障自己的糧食安全呢?陳家洛腦中靈光一閃,想起自己去西北和東北旅游之時見得那一大片一大片的農場來。大規模集約化機械化生產,只需要少部分勞動力就可以完成成千上萬畝耕種、收獲。依照目前的條件。機械化是沒辦法達到的,但大規模集中耕種同樣可以節省勞動力、提高糧食產量。不說別的,單就耕牛來說,現在每家的土地大多零散的分布在村子的各個角落,說不定每天耕牛在田里耕種的時間還沒有在路上來回奔波的時間長;等土地集中耕種之后就可以大大的增加耕牛的利用效率,而且有了自己的財力支持,之前那些農民想都不敢想的大型農具就可以排上用場了!而那些農民則可以轉換身份,擅長養牛的負責耕牛的照看,擅長木匠活的可以去打造、修理農具。擅長育種的可以去專門培養種子歸根結底就是用工業化生產的思維來經營農業。

我本來還打算弄出幾個生產民用品的工廠來把地主的目光從土地吸引到城市中來,沒想到工業化變革卻從農村開始了!幸好福鼎還有幾片較大的平原啊,要是在西南那種多山的地區恐怕就沒這種機會了。等自己的集中化農場建立之后。效率大大提升,耕種的勞動力卻越來越少,收獲遠遠大于那種零散型耕種。等收獲之后福鼎的其他地主恐怕就會大大的眼紅了,到那時候他們就會通過置換、購買將自己名下的土地連成一片,縮減佃戶數量。這樣一來就會有很多勞動力在無奈之下進入城市,為后期的工廠、軍隊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源。

細細的把自己的思路濾了一遍。顧不上吃飯,陳家洛就拉著心硯回到莊子里。叫上紅花會的幾個當家開會討論。

陳家洛說完之后底下的人表情各異,高類思、楊德望若有所思,無塵道長、蔣四根等人一副你說神馬我聽不懂的樣子,學員代表們交頭接耳說著什么,時而點頭時而搖頭;唯獨陸菲青面有難色。

“陸老前輩有何顧慮不妨說出來聽聽?”,自己的這個想法才剛剛完成,陸菲青閱歷廣博,要是能找出漏洞總比實施后再抓瞎好得多。

“總舵主此舉倒是有些像屯田!這田地既非耕者所有,產出如何分配?”,陸菲青問道。

這確實是個問題,陳家洛之前也想到了,他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底薪加年終獎的分配模式,農民在簽訂合同后進入農場成為農場工人,每月發給一定數額的錢糧作為基本工資,這些工資不會很高,僅僅能滿足工人日常所需,等到收獲后將農場的產出分成三份,第一份當然是歸紅花會所有;第二份作為年終獎根據分給農場工人,如果收成好的話這一筆收入會很高,甚至會超出全年的基本工資,當然這一筆也不會是平均分配,誰干得多誰就拿得多;第三份則作為農場的再發展基金及農場福利,用于購買耕牛、農具等生產資料,為農場工人看病療傷,農場夜校的日常運營,春節中秋等福利以及將來的養老金等。如此以來紅花會只需要提供土地和第一筆資金,等農場上了正軌后就可以開始自己造血并為紅花會提供大批的糧食了。

“陸某走遍天下也不曾見過如此善待佃戶的東家!”,陸菲青感慨道,轉而又提出了新的問題,“如此以來這些佃戶敢不盡心盡力?但這樣一來農場里恐怕用不了這么多的佃戶了,剩下的佃戶豈不只能坐等餓死?此法雖好,奈何奪人飯食,不妥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