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業

1085 分據險要

最新網址:biqukun正文1085分據險要1085分據險要←→:、、、、、、、、、、、、、、

孤遠城地處義寧城北面幾十里外,同樣地處沁水河谷之中,其城所在較之南面下游的義寧城稍顯開闊一些,河谷兩側還分布著許多開墾的農田與山坡上種植牧草的牧田。

由孤遠城周邊風物略可觀得,此地在遭遇戰爭之前,想必也多有民眾于此安居樂業。而在魏軍攻克孤遠城之后,此境民眾除了一部分沿山道東逃之外,大部分都被強行向南遷徙而出。

因為這些人多數都是鎮兵家眷,舊年高歡建霸府于晉陽時將他們安置于此,如今西魏入掌此地,自然不適合再將這些鎮兵家眷放在如此重要的河谷通道上,于是便將這些人向更受西魏控制的河東汾絳附近進行遷徙。

之前攻克孤遠城是李雁頭所率領的別部人馬,其中還有眾多三衛兒郎參與其事,如今李泰終于來到孤遠城,諸將城前相迎時,那些三衛兒郎們也都忍不住講起他們這第一次比較正式的攻城作戰的情景經歷。

之前的孤遠城雖然駐守兵力比較空虛,但是因為居住的都是鎮兵家庭,而這些鎮兵家眷們多有隨軍經驗,軍事素養同樣比較高,男女皆可為戰,守城之眾仍有兩三千人,因此這一場戰事進行下來也并不算輕松。

這場戰役中隨軍出戰的三衛兒郎們表現比較優秀,還涌現出了王軌等數名得獲先登之功的勇卒。

對此李泰也著重表揚了一番,老實說見到這些年輕一代逐漸的嶄露頭角,他的心中也是分外喜悅,望著幾名立功少壯笑語道:“眼下戰事未了,爾等功勛先錄冊中。待到師旅凱旋,必加褒獎!”

幾名少壯聞聽此言,各自也都面露激動之色,但似乎是早已經商量好了,各自作拜于唐公面前并大聲道:“末將等久為主上所蓄養,臨戰用命自是本分。此番獲功,不敢貪望重賞,唯乞主上賞識,知某等少進業已勇壯可用,能夠更加重用!”

李泰聽到這話后便大笑起來,旋即便指著李雁頭等其他幾名將領笑語道:“觀此少壯聲言氣象,你等也應知后生可畏,亦當更加奮力進取,否則難免要為少進所奪!”

諸將聞言后也都點頭笑語應是,旋即便簇擁李泰一起入城。

孤遠城作為大軍轉進的一個中道基地,要比義寧城更加稱職,此境地勢比較開闊,而且還依傍沁水這一穩定的水源地,并且境中還存在著比較有規模的農牧基礎,擁有著一定的造血能力。

自孤遠城向東,有數條山道可以通達烏蘇等地,由于之前北齊的晉陽大軍由此過境前往河北,因此道路也都修整的路況尚好、便于通行,倒是省了許多西魏大軍再劈山鑿路、以供師旅進退的工夫。

入城坐定之后,李泰便開始聽取李雁頭等人奏報孤遠城與烏蘇城之間的交通狀況。

自孤遠城前往烏蘇道路倒是不少,主要都是沁水、漳水兩大水系河源的支流水系干涸斷流之后所形成的,然后再立足于這些自然形成的川谷稍作修整便可通行。因為并不是大規模的人工修鑿的道路,故而道路也多蜿蜒曲折。

眼下進出沁源路況較好的有兩條,一條在北面的甲氏嶺。《左傳》記載晉人滅赤狄甲氏,便是生活在此地的狄人部落。甲氏嶺比較曲折,但是路況更好,之前韓果進軍以及李雁頭等師旅往來,多循此路。

另一條道路便是稍微往南一點的銅鞮水一線,雖然路程更近,但卻比較陡峭,需要翻越千數米高的山嶺,然后才能因銅鞮水下行,進入到烏蘇城南部區域,大隊人馬很難循此道路行進。

西魏此番大軍進入烏蘇,也需要考慮到方方面面的問題,通道路況、水源補給以及關塞協防等等,都是確保大軍能夠順利挺入并進行作戰的最基本要素。

在李泰到來之前,這些任務已經由前線師旅完成大半,戰爭的迷霧被逐漸點亮,一些需要重點關注的地點也被標注了出來。

但如果說徹底掌握了此境的地理要點,那也未必,因為此境地處太岳山和太行山兩大山脈的交接點之間,地理地勢的變化實在是太復雜了,哪怕是有著衛星地圖作為參考,恐怕也很難標注出所有冷兵器作戰的險要地點。

在李泰來到孤遠城的時候,烏蘇城方面也傳來敵軍進一步的動態,在烏蘇城北面的山野間,不同的地點都出現了齊人小隊人馬活動的痕跡,顯然也是在為接下來的交戰做準備。

魏軍在對面先行占據了烏蘇城這個重要據點,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優勢。當然如果沒有這個優勢的話,李泰也未必會選擇兵出沁源、撞向北齊那十幾萬磨刀霍霍的大軍。

眼下魏軍需要做到的,首先是要確保沁水河谷以及河谷沿線義寧、孤遠城等據點的安全,這是大軍與后路給養進退之要道,一旦被切斷,那么整支大軍都將成為一支孤軍。

眼下上至沁源,下到南面的建州,沁水河谷大部分地段都已經被西魏所掌控。

李泰在北進孤遠城之后,便安排薛善率領五千軍眾鎮守義寧城,另有是云寶率領兩千人馬鎮守義寧城東南側與上黨地區屯留等地向連接的發鳩山谷,以確保沁水中段不會遭到來自上黨地區的敵軍西出襲擊。

自孤遠城再往北去,乃是同樣屬于太岳山脈中的介山綿上之地,即就是相傳介子推隱居之地。

這段區域雖然同樣比較崎嶇難行,但是因為有沁水上游現成的河谷作為進退的道路,故而也需要防備敵軍或會采取魏軍之前的戰術,繞道此間來襲孤遠城。

因此李泰便著令在綿上之地且筑一戍城,分使三百人馬前往駐防,發現敵情之后一邊據守阻擊,一邊快速向孤遠城進行奏報。

之前高樂東進,挫敗敵軍反殺回烏蘇城的人馬之后,烏蘇城的形勢便進一步得到了鞏固。所以接下來便也加強從孤遠城向烏蘇城輸送物資的力度,將烏蘇城作為接下來大軍的一個補給中心。

之前自烏蘇城退出的郭彥所部人馬,眼下正沿途分布于甲氏嶺一線守衛這一道路的安全,隨著齊軍欺近烏蘇城,彼此間便也發生了多次碰撞。

自甲氏嶺東出除了可以抵達烏蘇城之外,還有一條斜向東北的道路,連接著烏蘇城北面的涅水河谷,而涅水則可直通如今北齊晉陽大軍所在的武鄉城。

因此武鄉城的北齊大軍若欲南下圍攻烏蘇城,甲氏嶺同樣也是一條比較重要的通道。而在這條通道上便有一座堡壘名為斷梁城,斷梁城下臨深壑、三面絕澗,城闊二里,乃是甲氏嶺通道中最為險峻所在,大隊人馬若欲經此東出西入,則必須拿下斷梁城。

韓果之前還未進奪烏蘇城的時候,視察周邊地勢時便已經留意到斷梁城的險峻之處。所以在攻克烏蘇城之后,他第一時間便分遣人馬進據此城,將自武鄉南來的通道扼守住。

齊軍在左近查探水源、開辟通道,自然很快便也注意到了斷梁城這個甲氏嶺中比較險要的據點,在向武鄉城中稍作奏報之后,齊主高洋當即便分遣師旅來此進攻。

斷梁城地勢易守難攻,但同樣也有自己的缺點,因為本身就位于一處凸起的高塬上面,塬上并沒有穩定的水源,哪怕向下深鑿幾十丈也沒有地泉涌出。想要獲取飲水補充,要么就靠天上降雨,要么就用工具在城外溪澗中汲水。

可是今夏大旱,已經久無降雨,城外的溪澗也都變得干涸,使得斷梁城補水尤其的困難,必須要由外輸送入城中去。也正因為此,盡管斷梁城地勢非常顯要,但考慮到供水困難,韓果也僅僅只是安排了五百守卒。

北齊數千卒眾氣勢洶洶殺來斷梁城,連番加以強攻,但是由于此城地勢太過險峻,城中守軍又頑抗反擊,使得齊軍傷亡甚巨但卻仍然沒有攻下城池。也有軍士提出采用火攻的方法,可是斷梁城所在本就一片禿嶺,哪怕火箭攢射,火勢也很難在城中蔓延開來。

斷梁城守軍雖然抗住了敵軍的攻勢,但形勢也是不容樂觀,隨著敵軍持續的圍城,城中所儲存的飲水也在快速的消耗著,眼見便要見底,因此只能點燃烽煙向甲氏嶺西面師旅示警求援,希望他們向此供水。

郭彥在收到這一訊息后,當即便也召集兩千軍眾,由自己親自率領,押運著水車向斷梁城進行增援。

斷梁城本來就是齊軍的堡壘,其城缺水的劣勢自然也瞞不過齊軍。因此在幾番強攻無果后,便也調整了作戰方式,不再對此城堡進攻,而是游弋左近準備打擊援軍。

很快郭彥所率領的援軍便進入了齊軍斥候的視野中,并很快奏報給此間督戰的大將薛孤延。

薛孤延在得知魏軍果然增援至此后,心中自是大喜,略作沉吟后,他便下令城下軍眾暫且后撤,待到郭彥率部抵達斷梁城下后便又率部反殺回來,要將這一支援軍還有塬上堅城一并吞沒下來!

←→新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