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黑大宋

第655章 一線之間

第655章一線之間

王巨急匆匆趕到邕州,沖到他的那個大宅子里。

隨著一部分百姓從交趾人手中逼出來后,邕州開始恢復一些生機。王巨從他薪酬里抽出一部分錢帛,將東宅子改造成一個書院,然后請了一些舉子來授學。

學生包括邕州城百姓子弟,還有一些烈士子女,以及邕州附近一些對宋朝忠誠的蠻酋子女。有時候王巨來到邕州,還抽出一點時間對這些學生授學。陶弼同樣抽空來授學。

并且王巨還寫了奏章,向朝廷請求,將它訂為一個規矩,以后每任邕州知州每月必須抽出兩天來授學。

為何呢?其實就是將它當成了未來的邕州民族書院,知州來授課了,那么這些學子名義上也等于是各知州的學生,就是加強他們的凝聚力,以及自豪感。事實隨著王巨對它的投入,效果也很顯著,包括附近的各州蠻首也陸續派出子女來求學。他們想的不是凝聚力,與民族融合,而是想與王巨搭上關系。那個打土豪的啥,讓他們惡心了,讓他們害怕了……

西宅便空著,因為王巨有時候還帶著屬下來邕州辦事。

韋勝突圍后受了重傷∈,需要一個養傷的好環境,和斌便斗膽將韋勝等人轉移到王巨的西宅。

看到王巨來了,韋勝掙扎著從床上爬起來,讓王巨摁住。

“少保,讓你失望……”

“犧牲在所難免,說說詳細情況。”

北路開始時的情況比南路要好一點,畢竟交趾的重心升龍城與舊都華閭城都在富良江的南路。就是河網密集。但在南路入海口處河網同樣密集。

這個也早有準備。因為河網密集。許多百姓以捕魚為生,因此各自派了急行軍,奪得大量漁船。這些漁船便成了跨越各個河網的重要交通工具。加上交趾主力在對付南路,這一路順利挺進到峰州,峰州在富良州的西南方向。也就是交趾求江之南到富良江之北,從入海口處到峰州已經徹底糜爛。

但這時候交趾將兵力抽出來了,韋勝按照計劃強行西上,西方便是都金州、甘棠州等州。最后才是鐙州,過了鐙州就是大理地界,以交趾現在這種狀況,是不敢挑釁大理的。那么他們一行人就會安全了。

然而他們剛剛出甘棠州地界,便被交趾用地形設伏圍困,那時候韋勝手中還有四萬多百姓,且多是丁壯,雖然困于地形,還是有一戰之力的。

就在這時,交趾人搬來一些糧食。不僅有糧食,還有十幾名土著人替他們用手勢或彼岸的語言喊話。投降不殺,有食物吃。

“嗯,他們如何與這些土著人溝通的?”

“少保,我想是有一些士兵被俘……”

韋勝事朱庭光也各自帶了一些宋朝的士兵過去,但這些士兵是經過反復挑選的,一是能打,二是忠誠,三是家人全部帶到大洋彼岸,那么就不會背叛。人數不多,各自帶了兩百多名,但這兩百多人乃是主干。

兩部都有許多人戰死。

這個沒辦法,這也是打仗,打仗豈能不死人?包括彼岸那邊,五成定居點每年仍在開戰,仍會死人。犧牲了,就善待其家人了。從王巨去慶州,就開始正式經手海外,八年多時光,都這么過來的。

但韋勝說的不是這個意思。

以交趾人現在的情況,如果沒有叛徒,是無法與彼岸土著人溝通。所以面對著兩波百姓來襲,他們唯一能做的只是以殺止殺。

然而如果能溝通了,那則是另一種情況了,甚至明年都會有危機。

韋勝當時看到人心動搖,立即發起強攻,并且暗自囑咐自己的手下,不能再從鐙州方向突圍了,而是改成了向富良州方向突圍,強行殺向長城。

這一殺,他所帶來的兩百余剽勇的部下,只回來了十幾個人。

“你是懷疑有一些士兵被俘,耐不住交趾酷刑,這才投靠了交趾。”

“有這個可能,還有一種可能,一些海濱小國,與我朝海商略有聯系,也略會一些我朝的語言,即便不會,如果交趾人耐心,最終也能與他們溝通交流。”

“這兩種都有可能。”王巨想了想。

并且這次催毀,讓交趾損失慘重,但另外的就是王巨布下的眼線,也完全不起作用了。

其實這個問題不大,主要就是明年,如果交趾繼續這樣,派一大撥土著人喊話,那就有點不大妙了,甚至做得聰明一點,說不定交趾將他們聚攏起來,沖擊長城,到時候才鬧出天大的笑話。

王巨又說了一句:“這事不怪你,一個計劃布置可以時間長一點,但執行時間不能太長,所以才有一句,日久生變。”

然后走來走去,苦思化解之策。

韋勝說道:“少保,屬下倒是一個計劃。”

“何?”

“少保,此時交趾境內還有大量散落的土著人。”

“嗯,那又如何?”

“少保,讓屬下再潛入交趾境內,收攏一部分散落的土著人,然后向交趾詐降。以屬下身份,必得交趾重視,那么不僅能得到真相,還利用屬下的身份,做一些有利的布置。”

“不妥,莫要小視交趾人。你的身份太重要了,交趾未必會相信你背叛,那么你面對的不是重用,而是慘烈的酷刑。酷刑之下,鋼鐵也會變成纏指之柔,況且是血肉之軀?”王巨否決道。

但這確實是一個好主意。

王巨眼光不由掃向其他幾個僥幸逃出來兵士身上。

他們是普通兵士,反而更好一點。

幾個兵士會意,一起挺起胸脯。主動請求前往。

王巨無奈說道:“我要兩個機靈的人。”

韋勝推薦了兩個士兵。

王巨看了看。兩個士兵皆受了傷。其實十幾個逃回來的人,個個都帶著傷。

不過兩人傷勢不算太重,看上去精明強干,不能看上去,但韋勝刻意推薦了,想來不會太差。

他說道:“呂城,蔡三方,你們隨某來。”

將兩人帶到屋外。

王巨說道:“此行風險極大。”

“少保。屬下不惜一死。”

“豈止是死,有時候想死都難。”

“屬下愿藏一毒丸在身,危險時候,服毒丸自殺。”蔡三方說道。

“還是讓我想一想吧……”王巨又讓他們回去養傷了。隨后又將和斌陶弼請來商議。

陶弼說道:“少保,老夫也正頭痛著。”

王巨說道:“陶公,任何計劃都是破解之策,實際交趾人還沒有想到真正的破解之策。”

“是什么?”和斌問。

“文彥博、司馬光、呂公著……”王巨就沒有再說了,也就是交趾人如果能找到這三個人,將真相透露給這三人,在這三人折騰下。王巨就慘了,說不定馬上就能被調走……

王巨又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人需要愛心。如果沒有愛心,國將不國,民不將民。但人更需要獸性,沒有獸性就無法生存。這種獸性如果沒有愛心在里面,那就是真正的獸心,如北方游牧民族,還有這個交趾,當他們一有力量,就會想辦法入侵我朝,因為我朝富裕,我朝仁愛……技術在發展的,現在是交趾,未來就是海外,而且不會太遠了。所以我先施用了獸心,就算是真正的獸心,也是為了這個民族。難道讓所有民族成為異族者的奴隸,也不去反抗,不去主動擴張,才是仁愛之道嗎?那種愛心才是真正的獸心。”

陶弼皺了皺眉頭道:“少保,這些事執行就是了,勿要說。”

就象趙頊想的那樣,問都最好不要過問。

其實王巨有時候還真迷糊,他隱約地感到這才是真正的中庸,大中庸!道家的中的真正“大道”。

仁與義,愛心與獸心,治與平……或者說就是適度的擴張,茍安與窮兵黜武之間的平衡點。

但他也沒有想清楚,更說不清楚了。

只能說有后面一千年的歷史,讓他知道,中國不吃人,人家就要吃中國。包括快要被他滅絕的菲猴們,在前世,都想配合美帝吃掉中國。可這個怎么說出口?

這個話題,對于浸漬了上千年儒家文化的中國讀書人來說,確實過于沉重,王巨也就不解釋了,說道:“韋勝想出的這個計策,我們倒是可以利用,不過如何利用,我們大伙來完善。”

三人商議了一下,王巨才將呂城與蔡三方喊來,囑咐了大半天,最后說:“你們二人這一去,成某不會虧待你們。如果敗,某會善待你們的家人。”

“少保,屬下以死相報。”

“勿用,我刻意讓韋勝選兩名機靈的,就是不想讓你們死。切記,最好想辦法活下去。”

“是。”

兩人感謝地施了一個軍禮,站起身,重新向南方馳去。

目送著兩人遠去,王巨忽然轉過頭問和斌:“有人說昔日狄青未殺死儂智高,可有這回事?”

和斌想了想說:“少保,我也參加了昆侖關一役,隨后儂智高**而死,不過尸體很難辨認。其母、弟、妻、子又逃到了特磨道,在儂夏誠的脅迫下,將儂智高逃亡的三千多叛部全部聚攏,習騎練戰。當時的邕州知州蕭公(蕭注)準備帥師前去討伐,事泄,儂智高叛部又逃向大理。蕭公只捉住了其母弟妻子。但民間里皆揚言儂智高未死,而是隨這些部下一起逃到大理去了。余公(余靖)用酷刑審訊儂母,儂母死活不說。隨后楊文廣陳兵邊境,大理的國君段……”

“段思廉。”

“就是這個段思廉,他害怕我朝大軍兵挺大理,因此發出大軍,將儂智高這些叛部一一斬殺,又送來一個人頭,說是儂智高的腦袋。可時間過得很久。還是難以甄別。”

“這樣啊……”王巨捻著下巴想。

“少保。主要是時間過得久,這個切莫當成出兵的理由。”和斌道。

交趾那邊略遇到了一些困難。

雖然呂城與蔡三方去了,說不定也不管用,但問題不大。

主要還是大理。

想要用兵大理,必須有一個用兵的理由。王巨問儂智高,就是想用它來做出兵理由。

和斌又說道:“少保,務必穩妥。”

王巨點頭道:“和將軍,我心中有數。沒有十足把握,我是不會用兵大理的。”

和斌的心態就是趙頊的心態。

不久王巨便收到趙頊的詔書,上面有一句話,量力而行,朕不欲見富良江也。

富良江之戰不算是失敗,但是慘勝,而且也沒有達到目標。

你欲取大理好,還是占城罷,朕不會阻止,但你自己兒想想清楚。不要到時候拿不下來,反而是三軍損失慘重而歸。

當然。損失不大的情況下,你無論攻大理,或者是占城,就是蒲甘國,趙頊也不會反對。

就是這個意思。

“陛下看來猜出來了。”

“這樣還猜不出來?”王巨笑笑說,又道:“我與黃公公說的那些話,又帶他過去看,一是通過黃公公的轉述,讓陛下以后不能產生輕視之心,二就是委婉地告訴陛下,我有這個想法。畢竟這么大事,我一道奏章都不寫,而帶兵去做了,陛下多少會有些想法的。”

“做事很難的。”黃驊說。

“說行做難,但這倒不能怪陛下,如果站在陛下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做想?”

所以雍正干掉了年羹堯,與漢人無關,主要就是害怕年羹堯威脅到帝權。

一旦讓趙頊產生這樣的想法,不會干掉自己,但會冷落自己。這個結果可不是王巨想要的。

“應當還好,一千萬撥下來了。”

“醇之兄,你又想錯了。”王巨笑道:“非是一千萬撥下來了,而是陛下本身就有進取之心,只是南方,特別是大理獲利不大,所以興趣不大。如果我用很少的錢帛將大理拿下來,陛下還是很喜歡的。這便是量力而行,朕不欲見富良江也的背后真相。至于這個一千萬,是財政確實寬松了。前年我見陛下,詢問國家積欠有沒有償還清楚。陛下說還有一點。”

“去年不大好啊。”

“去年當然不大好,有旱災,還有戰后那些犧牲軍民的撫恤。不過今年財政就會好轉了。”

若是趙頊不大手大腳地用,今年財政盈余會十分可怕的。

就算拋去自己在兩廣路用了一部分財政,還有各個差役的幾百萬貫薪酬,但相信僅是裁減官兵的兵餉,就足以將這兩樣彌補上了。也就是國家財政開支大約還是在一億兩千萬左右。

但是國家的財政收入,現在多半不是一億八千多萬,可能達到了一億九千萬。因為還有王巨帶來的收入,如木棉司一年近六百萬貫的收入……

以后只要沒有大型災害,沒有大型戰役,就會盈余那么多錢帛。所以在史上,五路伐夏失敗,永樂城慘敗,都沒有出現嚴重的財政危機。

再說內庫,雖然宗室子弟增加了,然而因為榷香收入,早超過了增加的宗室子弟支出。

應當從財政上,今年是趙頊睡得最踏實的一年。

這一條不僅王巨看出來了,其他重臣也看出來了。所以吳充與呂公著有意地親近薛向。

因此史書載注了一句:向善商財,計算無遺策,然不能無病民,所上課間失實。時方尚功利,王安石從中主之,御史數有言,不聽也,向以是益得展奮其業。至于論兵帝所,通暢明決,遂由文俗吏得大用。其事公著甚久,公著亦稍親之,議論亦頗相左右。

想像當年薛向被舊黨們罵得有多慘哪?

但現在終于承認薛向善商財,計算無遺策,甚至也會軍事了,所以論兵帝所,通暢明決,文俗吏得大用。

有時候王巨望著夜空癡癡地想,如果中國古今往來這些重要的大佬,能將內斗的不要臉精神,放來對付外國,那該多好哪?

當然,這同樣有背景的。

王安石陸續推出市易法、保馬法等變法后,薛向覺得不妥,由是與王安石產生爭議,最后被王安石貶到定州做了知州。

王安石下去,吳充將薛向提撥上來。

但吳充不是為了策反薛向,而是利用薛向在經濟上的善長,又正好國家積欠沒有了,國庫盈余越來越多,打算去掉變法中一些不好的現象。如市易法必然拿掉了,這也是薛向與王巨皆同樣反對的變法。還有免役法中的那個寬剩錢拿掉了,那么百姓就能享受到免役法所帶來的好處,又輕少了苛剝。還有青苗法能不能變通一下。這個養馬法越來越不管用了,未見多少戰馬,反而將北方百姓坑苦了,連普通的馬也是越來越貴。那么是不是也要拿掉?

應當吳充這么做,如果做成功了,那確實是一件好事。

即便以后戰敗,變法成了良政,司馬光便沒有將其全部推翻的土壤。宋朝最大的難關便渡過去。

而且快要說服趙頊了,就在這時候變故陡生。

元豐二年,元絳老了,請致仕,趙頊再三挽留。

會太學虞蕃上訟太學里有博士受賄,事連元絳之子元耆寧。于是御史至元宅,略略代天子責備元絳。元絳也不自辨,罷知亳州。趙頊便用蔡確替代元絳。

吳充正好說新法不便,稍去其甚者。究竟怎么去,吳充也沒有想清楚,也就是略略去其危害稍大一點的新政。

應當算是理智的做法。

然而蔡確卻說道:“曹參與蕭何有隙,至代為相,一遵何約束。今陛下所自建立,豈容一人挾怨而壞之!”

吳充與王安石確實有很多矛盾,盡管他們是兒女親家。

這樣一歪樓,趙頊便多想了。而且他想滅西夏哪,滅西夏那就要舉國戰爭,得花多少錢帛?

于是沒有同意。

就是這一線……幾個太學博士受賄——牽連到元耆寧——元絳被罷相,蔡確上臺——在財政寬裕的情況下也未及時矯正變法中一些不好的地方,而且非僅是吳充主持,還有理財大師薛向在邊上參考著矯正,至少薛向不算是舊黨、保守派——然后變法繼續,該斂財一文不少——王安石罷相后變法矛盾仍在繼續激化——然后,都懂的……

ps:有些卡文,只一更了。汗。(未完待續。。)

關鍵字: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