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黑大宋

第635章 抽解

練兵,王巨第一個想到的便是劉昌祚,不過劉昌祚在河北練兵,不可能來南方。但燕達也不差,同樣屬于良將。

用燕達來練兵,王巨是百分之百的放心,而且燕達操守也不差,以前王巨不大熟悉,只知道有這么一個能打的將領,直到慶州后,王巨才越來越重視。

練兵沒問題,可那邊卻有問題。

于是王巨換了一個方式說:“來廣南前,我就派人調查了一番。”

“王公比郭公……”燕達沒有再往下說了,伐交趾一戰中真正建功者只有燕達,由是戰后處罰,唯獨獎勵了燕達,燕達辭不受,乞同責。這樣的君子將,是萬萬不會為了巴結王巨,而刻意去踩前上司。

但意思也流露出來,王巨比郭逵厲害,最少打之前,得調查一番吧。

不要說對方是一個國家,就是一群土匪,如果不調查,盲目地去打,弄不好也要吃大虧的。

“燕將軍,我懂,關于郭公,什么就不要說了,不但郭公,還有蘇緘,以后也不要說了。我只說這一戰的借鑒,我派人調查一番。先前蘇緘派人向劉彝求救,劉彝以朝廷詔書為借口,拒不兵。隨后劉彝看到勢頭不對,想兵也來不及了。為何,自從朝廷詔書令兩廣防備,劉彝也募集了一些邊軍。再加上一些保甲,數量幾達五萬之眾。然而有三萬多土兵卻掌控在各個大主戶與大蠻酋手中,而當劉彝準備兵時,交趾已經三路攻入內6,這些主戶與大蠻酋們為了自保,不聽從劉彝之命了。”

不僅有蠻人領,還有漢人的大地主。

所以王巨說整個廣南西路搞得象一個個獨立王國一般。

“故問題一。如果我治備器甲,大肆練兵,然而舉措失當。非是替朝廷練兵,而是替這些主戶與蠻酋們練兵。以后更加桀驁不馴,不聽朝廷調動。”

“王公……”

“呼少保吧,這樣更親切些。”王巨道。如今敢呼他明公的人很少了,于是幾乎都呼王公,這個稱喟弄得王巨感到很難受,俺還沒有老呢。

“那好,王少保,這還真要注意啊。而且他們也不能小視。交趾久攻邕州城不下,于是分兵兩萬進攻賓州、武緣,就是被這些地方豪強率領土兵擊敗的。交趾只好調頭返回邕州城,攻破邕州城后,屠殺了城中所有百姓,然后四處分兵抄掠,擄掠百姓與財產,也6續遭到一些豪強率領土兵痛擊。交趾這才收手,押著無數百姓與財產返回交趾。因此我在軍中,與姚麟交談時。說是若這幾萬土兵聽從劉彝調令,指揮再無失誤,說不定就能將八萬來犯的交趾軍隊擊敗。也不會生這樣的慘劇了。”

這是不可能的,宋朝在廣南西路就沒有那個官員能做到如此威信,能號令所有蠻漢各部。

況且將幾萬土兵交到劉彝手中指揮,能保障不失誤嗎?

其實邕州之敗,主要還是蘇緘自廢武功,非是另一個時空,這個時空王巨提醒過的,朝廷還支持了許多器甲,然后劉彝讓蘇緘派手下去領到邕州。蘇緘不但不領,反而解散了許多土兵。自廢了武功,否則城中器甲充足。再有近萬名各色土兵防御,交趾如何得手?

但蘇緘已經死了,王巨也說過了,那就沒必抓住一個死人不放。

“王少保,如果在朝廷不派出大軍的情況下,少保你可不能象對付那些慕容族一樣對付這些蠻漢領,否則就會出大亂子。還有,我擔心的少保募兵數量也難以實現,廣南西路人口確實很稀少。”

包括木棉司的遷徙百姓在內,如今廣南西路戶數只有二十幾萬。

當然實際不止,否則6詵都不可能在邕州募得五萬土兵。

然而王巨從邕州趕到桂州,刻意觀察了一下,然后做了一下估猜,那就是整個廣南西路真正戶數,包括生蠻在內,實際戶數大約只有四十幾萬戶,絕對不會過五十萬戶。

人煙少了,所以有許多地方堆積了大量物,因此所謂的煙瘴更重,漢人不樂意遷徙到這里,當地的蠻人因為缺少溝通,文明落后,刀耕火種,生活困難,于是人口越少就越少,形成了一個個半封閉式的部落。

而遭到傷害的三個州,邕州是左右江交匯之地,欽州有欽江三角洲,廉州有晏水平原,后兩州還臨近海濱,邕州更不用說了,南通交趾,西通大理,如果桂州沒有靈渠,商業還不及邕州達。這三個州開化度都比較高,然而這三州大多數百姓或被殺,或被擄。這無疑又增加了募兵的難度。

不過燕達對于王巨的智慧還是蠻相信的,因此只是提出這個難處,并沒有質疑。

王巨笑笑,道:“燕將軍,你勿用擔心了,我派人仔細地計算過,每募一名兵士,一年給其價約三十貫左右的商貨,一是他們本身就短缺的商貨,二是這樣一折,如果經營得當,實際我只要出二十貫左右的成本就可以實現,等于節約了三分之一的費用。而且給其錢,有的部族落后,平時交易皆是以物易物,百姓都不知道一貫錢價值幾何。”

“有些地區確實很落后啊。”燕達嘆道,落后得都出忽他的意料。

“但是我沒有辦法將這些商貨一一交給每一個土兵家屬手中,包括以后的交易,都是與其領交易的,商貨也是交給其領散。燕將軍,你猜會生什么?其實領好,官員罷,都一樣,有的領確實很關愛他們村寨中的百姓,但這樣的領很少。多數領在散商貨會,會不會扣克?”

燕達隱隱抓住了什么。

王巨也沒有賣關子,又說道:“只要克扣,他們就等于變相地收獲了一大筆財富,一名士兵扣克一半,就等于一年扣克了十五貫商貨。若是一百名士兵呢,兩百名士兵呢?那么就是一年三千貫。廣南西路一些不達的村寨生活情況你也看到了,甚至不及環州一些落后的山寨。一千五貫或者三千貫。并且在這四年內,每年都會扣克這么多。你說這些頭領們會不會心動?”

“這倒是啊,這里人命更賤,說句不好聽的,不用十五貫錢,五貫錢就可以買一條人命了。”

“其二,只要他們勸說各村寨手中的丁壯前來做土兵,如果我們有能力,將他們調出去集訓。然后將這些情況隱晦地說出來,沒有扣克的頭領,我們拿他們沒辦法了,不過那樣,不論他們思想有多落后,能愛自己村寨中的百姓,還是值得支持的。如果扣克了,士兵又讓我們抱成團集訓了,他們對他們各自的頭領會不會象以前那樣忠心與支持?那么我挑幾十名,或者一兩百名比較惡劣的頭領嚴懲之。以作震懾,廣南西路這種獨立王國式的情況會不會改觀?”

“這似乎是一個辦法,但在哪里集訓?最好不能讓他們一兩年內不得回去。扣克得多了,這才能讓他們對各自的頭領產生嚴重積惡。”

燕達這一問,便繞過來了。

“這就是眼下的困難,兵力少了,無法平滅交趾。但兵力多了,兵費不菲,可是兩廣地區財力有限。即便是木棉司,是將木棉運到北方銷售,銷售所得運到京城三司國庫。實際是三司所得,兩廣反過來用其他的收入補貼了當地遷徙百姓的安置費用、水利費用、房宅耕種用具費用、第一年下來的貸糧費用。雖然木棉司總體是盈利的。卻讓兩廣反過來財政壓力更大。”

不過王巨也不反對,如果朝廷不能得利。就對南方不重視。

就象開始,許多大臣也反對遷徙,有的是被人蠱惑的,有的別有用心,還有的確實也出自于公心,無論怎么安置,這么大規模的遷徙,必然會生一些不好的現象。

但隨著木棉司盈利增加,反對聲音就小了。

可以說沒有木棉司,朝廷都未必同意他來南方,準備經營交趾。

只是這樣一來,王巨手中的財力會更緊張。

“各地豪強漠視朝廷威嚴,各行其事,如同獨立王國一般,朝廷政令不暢,所以這種情況練兵,練得不好,反而是讓這些豪強們尾大不掉。這兩個問題都很嚴重,所以我思來想去,只有一個方法才能解決。”

“什么方法?”

“你馬上去邕州就知道了,對了,現在第一要任,是先行將前方各個堡堡關卡建設起來,雖說交趾這次損失也比較慘重,而且南方又與占城交惡,不過他們終是一個國家,有好幾萬甲士。”

“王少保,這個也困難啊,這時候那來的勞力?”

“勞力的事,我也替你們安排好了,你與和總管放心地考察各個險要的關口吧。”

“那是什么方法?”

“到了邕州你就知道了,”王巨又說了一遍。

以燕達的性子,未必樂意,不過讓燕達慢慢地想其輕重,總要有一個取舍,這邊的重,那邊的輕,燕達最后也就能同意了。

燕達帶著一肚子疑問離開。

王巨則伏在桌子上寫第二道疏奏。

這個疏奏與軍事無關,說的則是木棉司與市舶司。

棉花價格現在跌得更厲害,一斤皮棉僅在二百文左右,其實這還是高價,直到皮棉一斤三到五十文錢,那才能走進千家萬戶。不過跌到那份上,還要很長時光,畢竟現要棉花只有在南方種植,才漸漸蔓延到五嶺之北,離長江流域還很遠,就不要說北方了,這有一個棉種進化過程。

雖然利潤下降,可是量起來了,因此木棉司去年的利潤幾乎達到了六百萬貫近收入。

所以王巨想不通,這些年賺的錢到哪里去了?

其實也簡單,收入增加了,用兵就奢侈一點,器甲比以前更完備,獎勵與撫恤也更多了一些,基層的官員薪酬稍稍增加了一些。那么國庫支出也就增加了。還有他那次以人為本的上書,朝廷從巴蜀調運不少糧食到了東南,盡管讓東南許多百姓得活,但那次調運又花了不少錢。

宗室子弟越來越多,他們全部圈養著,內庫有錢了,待遇略略上調,內庫支出也就增加了。

擠一擠,一年就會余下不少錢,松一松,一年就會多開支不少錢。

因為王巨不在朝堂之上,所以不大清楚。

當然了,宋朝的財政情況,從今年起,可以說基本好轉了,那怕又有了旱災降臨。

王巨說的就是這個木棉。

先說的不是木棉,而是糧食。人口越來越多了,盡管王安石起農田水利法,使得許多百姓得以養活,不過北方的良田終是有限,而且北方糧食產量很低。

越往后越是缺糧,朝廷如今靠東南供給,可是東南百姓增漲的度更快。因此必須將視線轉移到嶺南,隨著遷徙的百姓多起來,這些百姓在替朝廷種植棉花時,自己也種植了大量的水稻。

雖然現在遷徙規模不及從前,不過還有一些百姓涌向南方求生。而且說不定朝廷得到交趾,如果有一能臣治理交趾,哪里才是魚米之鄉,莊稼可以一年三熟。

但想將糧食調到北方不易的,至少不能從靈渠慢慢向北方輾轉,那樣消耗太大了。因此朝廷可以從海路想辦法。

現在不是沒船,而是市舶使可恨的抽解。

糧食也是商品,如果是販賣性質,從廣南調糧,市舶司來抽解了,十分之一,到了密州或杭州卸載時又抽解了,十分之一,如果交給商人,他們又要交納十分之一的抽解了。實際每石稻米,廣南與北方存在著巨大的差價,以京城計算,每石差價二百五十文左右,以其他地區差價,則是在二百文左右。

如果不存在著這個抽解,有些海船從廣州裝糧裝貨,抵達杭州或者密州,然后將南貨與糧食卸下來出售,然后再將北貨帶到南方,雖然利潤低,不過在船沒有滿載的情況下,順帶著,還是有海商樂意運一些糧食去北方的。甚至朝廷可以就各地糧食差價,比如北方糧價高的時候,利用賦稅或購買的方式,將糧食順著廣南達的水路,運到廣州港,再雇海船拉到北方,用以調控糧食價格,給百姓更多的生路。

然而因為存在著這個可恨的抽解,以及運費,損耗,還有到了市舶司港口并不是到達了目的地,還要通過車馬或河船運到銷售地點。這就幾乎沒有任何利潤存在了。

王巨還舉了一個例子,熙寧六年,王巨讓海商們替朝廷籌備糧食,也從嶺南籌集了一些糧食,然而裝載上船前,市舶司又抽解了十分之一。不過好在到了北方后,沒有那個市舶司抽解了。

這是救災糧哪,也要抽解。

所以這個問題望朝堂考慮一下。

再者就是這個抽解本身,非是糧食,其他商貨更是如此了,單項抽調看似不高,只有十分之一,然而將嶺南貨物順帶到了北方,實際是變相地交納了三成抽解。

因為為了逃避這個抽解,有的商人不愿意這么做了,或者在海上走私,不經過市舶司之手。

王巨希望朝廷采納他在泉州的做法,等于變相地將抽調率下降一半,但下降一半,必須達到一定金額,這也變相地刺激海商們湊貨,雖然抽解率下降,可量卻上來了,而且也打擊了因為走私所形成的一些悲劇事件,南北溝通有無,也利于各地經濟能得到展。

不僅是糧食,還有木棉,王巨到了廣南后,現這個木棉很悲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