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黑大宋

第四四九章 十將·血衣

“難道要開戰?”康成心中擔心地想到。

但又不大象,因為這一行看似人數不少,一營廣銳,一營蕃騎,一營保騎,一營保步,還有兩營禁兵軍,幾乎達到了三千人。

人數不算少,可康成不相信,宋朝僅憑這三千軍隊就敢出境作戰。

難道是拉練,可拉練為何這么神秘?

康成想不明白,并且瓠子嶺所在的位置也不大妙,它并不位于大順城正前方,而在大順城西北一側,也就是說想撤退,必須從一些崎嶇的山道上才能撤到大順城,然而西夏若設一軍堵住退路,那么前景就不妙了。

天色臨近黃昏,軍隊停下,康成一邊指揮手下扎營,一邊在胡思亂想。

然后他就看到溪邊站著一個人。康成走了過去,恭敬地說:“野利將軍。”

“我現在不姓野利了,名叫趙懷忠。”那個大胡子蕃將說道,他就是那一營蕃落軍的指使,也是野利族人。隨著陜西鄭白渠建設完畢,還有邊軍的開墾,比如蔡挺在葫蘆川,王韶在渭源,郭逵在大三川口,邊軍糧食漸漸能自給自足。僅憑這一條,一年就要省下不少錢帛。

這種情況導致了西夏一些活不下去的部族紛紛來投,以前投,都讓宋朝送回去了,一是茍和,二是邊區的糧食不足,這些部族來投,會進一步帶來糧食壓力,但現在不同,正好來了,選派丁壯做弓箭手,讓他們墾田。所以許多西夏人叛逃到了慶州與延州。也正好。王巨收回疆砟堡,讓疆砟堡到大順城、荔原堡、柔遠寨這一塊扁平的不規則四邊形為宋朝完全掌控。于是山那邊的許多野利族余部,又逃到了慶州。后來在李三狗帶領下,編建了一個新蕃騎營。其指使是野利部一個大族的少酋長,弓馬技藝不凡。也就是康成說話的這個人。

“趙將軍,你部下真讓小的艷羨啊,所謂兵強馬壯不過如此。”

“哈哈哈,”趙懷忠大樂。

康成說了一會恭維話,又道:“趙將軍,你可知道我們這一行干什么啊?”

“小子。多嘴。”康成身后傳來一聲。

康成扭過頭,立即變色道:“是,種將軍。”

種世衡有八子,古、診、諮、詠、諤、所、記、誼,能打的是種古。種診,種諤與種誼,但老七也不簡單,他是種師道的父親。至于其他三人,也陸續用為武將,只是名聲不顯,比如眼前的種將軍種詠,正是種家老四。種諤的四哥。

此行四位武將統領,是李信、劉甫、郭貴與種詠。

種詠踱了幾步,沒有怪罪康成。又走了回去,與劉甫他們嘀咕了一會,然后將三軍將士召集,說出此行的真相。

早先西夏派幾萬軍民前來十二盤筑鬧訛堡,號稱十萬人。

為什么筑這個鬧訛堡,其原因很簡單。一旦此堡筑成后,白豹城與金湯城將會成為一個整體。事實西夏一直也沒有筑成。否則在史上后來宋朝反擊時,說不定就起到了作用。

李諒祚筑了一回。結果大順城慘敗,其堡基也讓蔡挺命人催毀了。但也不是蔡挺無理取鬧,或者越境行事,更不是文官們所說的西夏境內,它屬于閑田地區,不歸宋朝,也不歸西夏。

現在西夏似乎在走下坡路,連連失敗,梁氏又將它拾起,然而也不是李諒祚所筑的鬧訛堡,而是兩堡,在十二盤嶺北邊筑的是鬧訛堡,南邊還有一堡,取名為十二盤堡。用意還是一樣,將白豹城與金湯城聯系起來,二是可以侵耕大片閑田,三是防范百姓叛逃。

燕達在綏州將西夏軍隊擊敗后,郭逵移檄宥州,梁氏害怕出事,雖號稱十萬人,實際遠沒有十萬人,其中將士只有幾千人,其他人全部是民夫。萬一宋朝變得激進,將環慶路數萬軍隊全部集結,這幾萬軍民就全部完了。

所以梁氏立即下令,停止筑堡,讓民夫先行返回,軍隊繼續留守。

現在大多數民夫全部返回西夏,余下的民夫不足萬人,以及幾千士氣低落的軍隊。

所以王巨都發生了誤會,他也不想這幾千宋軍白白犧牲,很早之前得到西夏筑堡消息后,便寫了一封信給了李復圭,說了一句話,不要小看了西夏這些百姓,他們放下武器則是百姓,拿起武器則就是戰士。然后就思付,李復圭不會那么傻吧,若那樣,在史上的大順城保衛戰還能成功嗎,盡管那一戰十分慘烈,似乎宋朝死了許多將士。

但很多他記不得了,而且現在的陜西讓他七弄八弄的,也漸漸與前世的歷史產生了誤差,甚至往后去誤差會越來越大。

李復圭當然也沒有那么傻,看到王巨信后,只是一笑。再說,王巨也沒有權利讓李復圭怎么怎么去做。

西夏在筑堡時,李復圭沒有動。

直到這時,才下了命令去偷襲鬧訛堡,原因也很簡單,現在西夏軍民不足兩萬人,其中真正的將士又不足四分之一,還分成了兩處。于是將四員偏將李信劉甫種詠召集,授以方略,又讓他們從荔原堡至瓠子嶺,從小道去鬧訛堡,先行將鬧訛堡這一部軍民擊潰,再調頭襲擊離大順城更近的十二盤堡。那么不但可以擊敗西夏這支軍隊,還能最大限度殺傷這余下的近兩萬軍民,以便取得戰功。

為什么是三千兵馬,因為這次是奇襲,走了一條崎嶇的山道直插鬧訛堡,人多了必然行程緩慢,又容易暴露目標,現在三千兵馬,半騎半步,特別是兩支保捷軍與一支蕃落軍,其中有許多將士還參加過幾年前的大順城之戰。

力量不算小了。

但這個李信就沒必要向大伙兒解釋了。

而且李復圭為了保證勝利,又請求保安軍的鄜延都巡檢使白玉帶領近千宋軍,從保安軍直插鬧訛堡的后方。

當大戰爆發時,白玉一千兵馬忽然殺到。敵軍必敗。

李信一口氣說完,幾千將士默默聽著。他們在心中都在盤算著,整個計劃看上去確實很完美。

一個是有心,一個是無心。宋軍這邊士氣也就那么回事,不過西夏那邊士氣卻是很沮喪。

那么這一戰勝算就有了分。

一旦大捷。收獲將非同小可。

第一是繳獲的器甲戰馬。

第二是物資,西夏發動了幾萬民夫來修堡,都帶著各種物資與器械,現在還沒有全部撤走,只要將他們打敗,這些物資大多就能為自己所得。

第三就是糧草牛羊。這么多人得吃,西夏人吃的是半葷半素,不僅有糧食,還會有許多牛羊,就象種諤去年那一戰。繳獲了近萬牛羊,實際何止,余下的都分給了諸將士。

第四朝廷也會有一些獎勵。

這樣想著想著,大多數人眼中就閃著興奮的光芒,發財的機會來了。

李信與種詠看到士氣上來,點點頭,大家士氣上來,勝利又有了一份保障。并且前幾年也有例子。那就是種古種診奇襲折姜會,那次行程更遠,并且深入敵境。面對的敵兵更多。

他們也這樣想……了。

大軍休息了一夜,繼續踏上征程。

其實后世史書常見的地名,比如柔遠寨、荔原堡、大順城、金湯城、白豹城,都不是很遠,只是現在交通不發達,又位于子午山與橫山交界處。山多林茂,宋夏分界。否則即便普通的步行,任何兩處不過一兩日的路程。

他們這一行走的是小道。于是格外慢些。

還未到正午,軍隊抵達鬧訛堡下。

西夏役夫看到宋朝大軍,嘩然道:“我們只是修堡,不與漢家爭。”

西夏人多稱宋朝為漢家,中國,罕稱宋朝,這也是多數黨項人對宋王朝的不認可。

李信不理睬,他看了看,兩個堡都修了十幾天,天數不多,不過人數多,有的地方都修了一個好樣,堡墻大半人高了,不過還有幾個豁口。他騎在馬上,看著東西兩邊的豁口,下令兩支騎兵,也就是那支蕃騎與保捷騎,讓他們沖過去。

西夏人看到“講理”不行,只好反抗。

在西夏密集弓箭的射擊下,兩支騎兵迅速犧牲了十幾人,李信只好下令撤退。

這也只是一次試探性的進攻,就連康成在后邊看著,敵人的士兵數量真不多,多是役夫在反抗射擊。只要沖進堡內,大捷就有了,頂多是得付出多少犧牲。況且后方還會有一支強力的援軍即將到達呢。

李信又下了命令,讓兩支步軍在前方掩護,兩支騎兵在后面攻擊。

一般宋朝戰術是蕃軍在前沖殺,能撕破對方的陣型,后面禁軍跟上。若是蕃軍都撕不開對方陣型,即便派上禁軍作用也不大了。不但李信,種諤如此,王韶如此。只有呂惠卿異想天開,進行改革,蕃漢雜間進攻,結果失敗了。

然而面對一群嚇變了色的役夫,還需如此嗎?

誰料到,隨著宋軍進攻力度的加大,堡內反擊的弓箭卻更密集了。

而且這是戰役型的大堡,對地勢選擇十分慎重,比如大順城的前身是西夏后橋寨,它在西山之東,范仲淹與蕃將趙明奪下后,立即在西山之西筑城。再比如疆砟堡,也在山坡之東,王巨奪下后,將此堡毀去,改在坡西重新筑堡,命名為安疆堡。

之所以這么做,取的就是地勢之利。

鬧訛堡也是如此,筑在嶺東,居高臨下。

西夏人頑強反擊下,這次進攻又不果。

李信無奈,只好下令三軍壓上。

正常情況下,大軍交戰,雙方都需要保留一支預備隊以防不測,或突圍,或側應……不過兵無常勢,現在的情況是只要沖進堡內,那么就會迎來輝煌的勝利。這群懦弱的役夫所仗的不過是地勢,現在李信用優勢的兵力強行沖鋒,似乎也沒有錯。

六營官兵分成兩路,步兵在前,騎兵在后,幾員主將殿在最后面指揮。

康成所在的廣銳軍也位于中間壓上了。

他們進攻的是北面那個豁口。

前面不時傳出喊殺聲,嚎叫聲,慘哭聲。

這一回戰事更加激烈,也意味著犧牲更多。但暫時還不會對康成產生危脅,他這一小隊也是清一色的騎兵,壓在后面的,一旦步兵沖進豁口,才到他們正式沖鋒的時候。

就在此時,堡內揚起一面大旗。

幾乎同時,兩邊山嶺響起一聲聲嘹亮的號角,隨著大量的西夏士兵與手持著武器的役夫,從兩邊山嶺密密麻麻地撲過來。

眨眼之間,三千宋軍就全部被這些人圍困起來了。

康成頭皮一麻,心想,完了。不僅他,其他宋朝將士同樣也知道完了,他們中了埋伏。

李信眼睛茫茫然,但很快下了命令,讓中間兩營撲向兩翼,前面的步兵撤回,后面兩營騎兵掉頭沖向后方。

這樣的布置也不能說不對,前面的步兵撲向兩翼不起作用,只有中間兩營撲向兩翼,才能將敵人的包圍時間延長,想阻止那是不可能了。那么后面兩支強大的騎兵就能將后方的合圍圈撕開口子,三千兵馬才能逃出生天。

李信想法是不錯,不過他忽視了這里的地形,山,山陵!

騎兵的優勢在這里并不大。

慘烈的廝殺開始,整個宋軍也變成了一個奇怪的倒三角,李信幾員主將帶著兩營騎兵在正后方沖鋒,中間兩營宋軍在阻擋西夏人合圍,后方的兩營騎兵撤到中間兩營的空擋。

然而面對西夏精心的設計,無論李信怎么沖,后面的伏兵都利用地勢將他們阻擋著,要命的是堡內的“役夫”同時也撲了下來。

但就是這樣,宋軍依然在頑強的反抗。

忽然西夏人傳出一道命令,傳令兵大聲呼喊:“殺兵不殺將,前方開圍一角。”

不是西夏人好心。

兵法圍三闕一!

西夏人這么做正是暗合了圍三闕一,否則繼續戰下去,未必能將這幾千宋軍全部殲滅,即便能殲滅,付出的代價也很高昂。說不定久戰之下,這支以主要以役夫組成的軍隊會出現變數,還能讓宋軍反敗為勝。

命令傳下,實際這比較惡心人的,用得著大聲呼喊么?用旗幟就能指揮了。

傳令兵傳遞著大聲呼喊,前方迅速讓出一道口子,正好幾個主將本來殿后,現在卻變成了正前方。看到口子出現,李信幾將也不想死啊,帶著親信迅速沖了過去。

眨眼幾百騎兵隨著李信沖出生天,隨著西夏人將口子再次堵死。

幾員主將這一逃,余下的宋朝士兵士氣一起跌落了,康成腦子嗡嗡作響,忽然大喊道:“隨我向北沖。”

不能再是阻擋了,那將是死路一條,只有強行向北沖,才能逃出去。

他的幾名手下,隨著康成向北強行突圍,也有一些機靈的宋兵同時與他們匯合著沖向北方。然而敵兵太多了,康成不知砍殺了多少敵人,卻總是沖不出去,相反的身后幾十名宋兵越來越少,只剩下了幾個人。

“殺。”康成大聲叫著,這不是為自己而活,他家中還有溫柔的賢妻,兒子,還有一個老母親,自己死了,一家人將會迎來慘痛的命運。

眼看前方的敵人越來越少,突然他跨下的戰馬一聲長嘶,將他掀翻于地。(